近日,《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2023年)》发布,其中,博罗县在“2023广东县域各县(市)经济综合发展力”“2023广东县域各县市经济发展实力”和“2023广东县域各县(市)经济发展活力”3个榜单中,均领跑全省,位居各县(市)第一。
县域经济的突围,寄托着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厚重期望。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博罗县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全省县域振兴中走在前列、做好表率,加快成为千亿级经济强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突围者,何以博罗?“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博罗又拿出了怎样的魄力和行动?
突围底气:
“制造业当家”驱动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县域经济各项指标领跑全省的博罗,放在全国的视野内同样不可忽视。
今年7月发布的2023赛迪百强县榜单中,博罗县以全国第69位的排名上榜,成为广东省唯一上榜的百强县。
“在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GDP是最常用来比较的一个经济指标,其实对于基层行政单元来说,财政收入和增速等指标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它更能体现一个县域的财力水平和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在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省政府原参事陈鸿宇看来,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既也要看以经济总量为主要指标的现有发展水平,还要看财政收入和上级支持等发展条件,更要从人均GDP、单位土地产值、增长速度、研发投入比重等指标衡量发展潜力。
回顾2022年全国城市财政收入排名,博罗以全年66.22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县市中排名第48位。今年1-11月,博罗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8.68亿元,增长20.1%。这些数据,反映了博罗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地方财力相对较强。
剖析博罗税收收入的结构,可以一窥博罗地方财力的来源。统计显示,今年1-11月,博罗制造业税收收入61.42亿元,增长44.8%,占全县税收收入达59.8%,占比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
“新形势下的县域振兴,不能依赖传统的土地财政,要更多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陈鸿宇说,“从制造业税收的数据看,博罗的实体经济表现还是非常亮眼的。”
放在更长的时间轴来看,从百强县“后进生”到“中等生”,博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稳中有进密不可分。
翻开《2022年博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见博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54.5:34.5,二产占比超过50%,意味着工业挺起了博罗经济增长的脊梁。
1132家规上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博罗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22年,博罗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74.59亿元。今年1-11月,博罗工业经济持续恢复、企稳回升——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5%,增速居全市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加快增长,预计2023年达636家(2021年351家、2022年507家),2023年较2021年增加了285家;R&D投入强度不断提升,预计2023年3.1%(2021年2.56%、2022年3.01%),2023年较2021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
种种迹象显示,制造业已成为博罗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主动力”。“制造业当家”不仅沉淀了博罗工业发展的底色,也成为博罗未来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增长潜力:
项目为王释放更强动能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博罗,由项目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形成了强势的拉动效应。
不久前,一座新的铜箔工厂在博罗石湾动工建设。总投资6.3亿美元的这一项目,是外资企业南亚惠州公司在当地的第5次增资扩产,将建设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铜箔生产基地,预计于2025年6月建成投产。建成达产后,每年将有1.2万吨电解铜箔和1.14万吨锂电铜箔在此产出,销往全球各地,年产值预计达34亿元。该企业执行副总经理杨锡村预计,这一项目建成后,南亚惠州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将超过60亿元。
尽管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产业大环境,包括外资项目在内的重点项目,在博罗的投资势头依然不减。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博罗新引进了大金空调等7家外资项目,总投资约6.89亿美元。此外,还有9家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新增投资达8.4亿美元。今年1-11月,博罗实际利用外资9.6亿元,实现了194.6%的大幅增长,增速居全市第1。
据博罗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今,博罗全县投资总量持续增大,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博罗全县工业投资已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在2021-2022年两年里,全县工业投资更是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也将达20%以上的增长速度。
纷纷落地的项目,成了博罗工业投资“增量”的关键来源。县科工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博罗迎来投产高峰年,1-11月,博罗县开工项目和投产项目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其中,全县新供地新开工项目有48宗,计划总投资172.9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300.9亿元;全县供地新投产项目36宗,总投资114.85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83.86亿元。
数据显示,由项目建设带来的工业投资,正在对投资这驾“马车”显现出更强的拉动力。今年1-11月,博罗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9.4%。分领域看,全县工业投资增长20.4%,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个百分点。
如今,在博罗,占地1500亩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已初具规模,全国品牌排名前十的小刀、台铃、新日、绿佳的电动车项目全面投产,总投资17.5亿元、年产值50亿元的大金空调等项目全速建设,年产值15亿元的德国益利素勒项目和年产值20亿元的江丰半导体项目已经投产,总投资16亿元、年产值30亿元的罗巴克食品二期投产、三期全面动工。
今年以来,随着广汕高铁通车,博罗形成了“一县双线三站”的新轨道交通格局,加上此前通车的惠龙高速、双龙大道、江南大道等交通要道,内联外通的开放格局渐次打开,为博罗产业联莞连穗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发展后劲:
大平台提级赋能高质量发展
沿着济广高速一路西行,进入博罗地界后,沿途将经过罗阳、龙溪、园洲、石湾4个工业大镇。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浪潮,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珠三角城镇底色——厂房林立、人头攒动,城镇面貌趋于现代化。这里是博罗经济最发达的片区——4个镇街的经济总量占全县的2/3,规上工业总产值占比同样接近2/3,在全县经济版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却是博罗产业经济发展的隐痛——尽管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带动力不强。
搭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对于亟须实现突围的博罗来说,迫在眉睫。
2019年,惠州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3+7”工业园区,把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引擎,推动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集聚发展。
自此,作为博罗工业发展主平台的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开始崛起,朝着千亿级产值的目标加速提质升级。
地处石湾镇和园洲镇的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从起步之初就有着良好的产业根基。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近年来,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绘制出招商图谱,开展针对性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式聚集。
如今,这一千亿级产业平台已经集聚了180家规上企业,今年1-11月总产值超297亿元。
新的集聚态势仍在发生。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新签约24宗项目,总投资约98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88亿元。同时,新引进39宗亿元以上项目,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有10宗,10亿元以上项目有3宗,总投资约194亿元,预计年产值超366亿元,每年为当地带来约14亿元税收。此外,还有航天锂电新能源产业园等23宗项目在谈,意向总投资约196亿元。
如今,博罗的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11月末,博罗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总量双双突破千亿元,分别达1167.6亿元、1167.69亿元,存款增长23%、贷款增长17%;对比去年同期,一年时间存款总量净增218.07亿元、贷款净增169.58亿元;存贷比达到了100.01%,对比两年前同期(2021年89.3%)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千亿级产业平台蓄势待发,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
2月1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深圳市福田区与惠州市博罗县建立对口产业协作结对关系,写下了两地产业协作的开篇。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部署,博罗积极与深圳福田对接,率先落地开展“飞地经济”,实施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的“五同”协作模式,组建招商团队与福田区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承接深圳高端制造产业转移,开展产业共建协作。
11月28日,博罗县人民政府与福田区人民政府签订《福田—博罗共建现代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与福田区携手构建“福田总部+博罗生产基地”“本地+异地”模式的制造产业空间链,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福田-博罗样板”。
据悉,截至10月底,已有超40宗优质项目意向落户共建产业园,投资规模超70亿元,预计投产后产值达150亿元,也由此拉开了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序幕。
南方+记者 廖钰娴
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