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正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县域振兴是重中之重。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博罗提出,“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从这个意义上,博罗如何代表全市乃至全省,探索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此,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省政府原参事陈鸿宇,解读博罗县域振兴话题。
陈鸿宇自1985年开始深耕县域经济研究,至今已有近40年。在他看来,博罗有着良好的空间条件和资源禀赋,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稳中有进,未来应更注重“先立后破”,对内,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延链补链强链,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对外,要破除思想藩篱,利用邻近广深莞的区位优势,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以更开放的思维打开发展新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以更强魄力谋求更大突破
南方日报、南方+:博罗县提出加快冲刺千亿级经济强县。从目前来看,博罗的短板是什么?新的增长点又在哪里?
陈鸿宇:从全省来看,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最主要的短板就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至今还没有一个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县。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实现县镇村三级协调发展,就必须抓住县域经济这个“牛鼻子”。
这些年来,我就县域经济的主题到博罗调研了多次。实际上,博罗的区域发展现状也是广东的缩影。从产业看,区域发展不均衡更加明显,紧靠东莞、广州的沿东江片区,工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但靠近河源的东北部产业就相对落后,二元结构比较明显。
这种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也意味着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对博罗来说,更要脚踏实地、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博罗有着良好的三产根基,要立足这些资源和基础,更好发挥区位优势,而不是跳开现有版图去谋求飞跃式的发展,盲目拆旧立新,破坏原有的发展根基。
对于博罗来说,千亿GDP的目标是一个压力,也是一个动力,更重要的是朝着这个目标有怎样的具体部署和方案。向内看到更多的不足,缺什么补什么,加快延链补链强链,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向外,要大胆解放思想,采取更强有力的力度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更开放的格局链接广深莞和香港的产业资源,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鼓励企业走出博罗融进国际国内大市场,从而反哺本土产业。
对于博罗来说,做到这些突破需要更强的魄力和冲劲,需要焕发更强的创新精神,实施更大的改革力度,突破更多的体制机制瓶颈,才足以代表广东创造新的改革开放亮点。
链接更大圈层,以产业协作突破发展空间
南方日报、南方+: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博罗县与深圳市福田区建立对口产业协作结对关系。对于博罗来说,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机遇?
陈鸿宇:福田区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非常发达。建立对口产业协作,可以让福田区的优势产业把链条“甩长”,把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博罗,比如,在福田发展空间趋于饱和的企业,可以到博罗建设生产基地和服务基地。通过与福田的合作,博罗可以补上现代服务业和研发领域的短板,发挥仓储、物流等方面的配套优势,实现产业共建。
对于博罗来说,这次对口产业协作是打开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发展格局的机遇。具体来说,博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设立“飞地”和“反向飞地”。目前,博罗已经联合福田设立共建产业园,下一步还可以探索在福田设立“反向飞地”,开设研发基地或孵化基地。我们说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但不应局限于制造业,还可以包括农业、服务业,尤其是文旅、物流、电商等行业,都可以考虑作为发展“飞地经济”的合作方向。
二是积极参与和香港的合作。博罗有3个高铁站,交通非常便利,借助深圳都市圈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以链接更大的城市圈层,更深度参与到深港合作的产业版图当中,在更大范围的开放中重新思考博罗的发展空间,这不仅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须在产业布局上有所突破。
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在合作中升级。福田的城市建设起步早、成熟度高,博罗要利用福田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优势,以教育联合体和医疗联合体的形式,探索校长轮岗、名医轮岗和培训式帮扶等形式,导入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提升县城承载力。
南方+记者 廖钰娴
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