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如何面向未来?

观天下
+订阅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这是四年来首次举行的线下中欧领导人会晤,同时又正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的重要节点。

7日晚间,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盟驻华代表团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7日晚间,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盟驻华代表团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去年年底以来,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频繁访华,高层密集互动。这次更是冯德莱恩年内时隔8个月再度访华。然而,稳步向好的基调下也有杂音:部分欧洲政客宣扬对华“去风险化”,并发起对中国的贸易反补贴调查。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中国和欧盟,两个世界重要的政治实体该如何求同存异、实现共赢?这场政治会晤,值得世界期待。

01

中欧关系25年不仅要稳,更要进

时间回到25年前。

1998年4月,首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英国伦敦举行。会晤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领导人会晤,这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

2001年9月,第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而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波折后,今年以来,中欧关系出现明显升温的势头

早在本次会晤前几个月,欧盟高官频繁来访,中欧高层交往密切:

9月,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

10月,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

11月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同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见、视频会晤或通电话……

在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第十一届中欧论坛11月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图为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玛丽亚·马丁-普拉特在发言。

在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第十一届中欧论坛11月2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图为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玛丽亚·马丁-普拉特在发言。

对于这场时隔四年的线下会晤,欧洲方面充满了期待。

12月4日,欧盟驻华代表团在发送给媒体的电子邮件中写道,这将是自2019年以来中欧领导人会晤首次恢复线下面对面举行,“此次会晤将是(欧盟)与中国在最高级别接触推动有建设性和稳固的中欧关系的重要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赵俊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回顾过去,中欧关系经历过“黄金期”,也经历过“波折期”,但总的来说,中欧关系展现出韧性,彼此无法离开,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上,双方的合作非常重要

“本次会晤举行之际,中欧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自去年下半年至今,是中欧关系全面修复企稳的重要时刻。各层级对话交流恢复正常,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重现热络景象。“但是,中欧关系不仅要稳定,更要前进。”

02

需警惕“去风险化”话语陷阱

时隔四年再次线下会晤,谈了些什么?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会晤中,双方充分肯定今年中欧战略、经贸、环境与气候、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成功举行,接下来——

将继续办好各领域各层级机制性对话

将坚持双向开放、互利共赢,反对“脱钩断链”,为对方企业提供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

将深化经贸、绿色、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用好出口管制对话机制,探讨建立中欧关键原材料预警机制,构建稳定互信的供应链伙伴关系

将加强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合作,支持双边碳排放交易体系谅解备忘录延期;

同意举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会议,加速恢复航班和人员往来

将坚持和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协调,推动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

同意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沟通,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问题

会晤议题涵盖了经贸往来、气候变化、人文交流、国际事务……其中,又以经贸关系最为关键。

这就不得不提近期中欧经贸关系上的分歧了。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通过抽样方式确定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为首批调查对象。

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是近年来欧洲对华所谓“去风险化”战略的体现:既不寻求同中国“脱钩”,又要降低与中国的“贸易风险”。这种模糊且矛盾的表态,难以自圆其说,从提出之后就饱受欧洲商界人士质疑。欧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7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表示,欧洲无法通过“孤立自己”来降低风险,欧洲国家不应该炒作“企业在华风险”,而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提高欧盟的竞争力上。

“要警惕‘去风险化’话语陷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力研究员董一凡对南方+记者指出,欧盟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不利于中欧之间的务实合作,“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风险’。”

03

“中欧关系未来将会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形态”

未来的中欧关系,走向如何

“我认为,中欧关系未来将会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形态。”崔洪建分析指出,一方面,中欧双方会通过现有的对话、交流合作机制,继续寻找共识,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或项目;另一方面,欧洲的一些负面舆论又会对双方的互动成果形成某种对冲。他认为,“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确保中欧关系的大方向不偏离轨道,需要中欧双方共同的努力。

董一凡则认为,尽管包括冯德莱恩在内的欧盟领导人对中国有矛盾的心态,但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仍然更加紧密,合作领域也愈发宽广

这从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可见一斑:2018年至2022年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总额几乎翻了一番。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商品供应国、最大的稀土和其他关键原材料供应国。

11月28日,满载货物的X8155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开往德国汉堡。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11月28日开行首趟以来,已累计开行十周年。新华社发

11月28日,满载货物的X8155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开往德国汉堡。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11月28日开行首趟以来,已累计开行十周年。新华社发

中国快速崛起的电动汽车产业更是在欧洲迅猛扩张。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去年欧洲最畅销的三款电动汽车都来自中国,占欧洲汽车注册总量的3%到4%。

除了在经贸关系着力外,董一凡认为,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中国和欧盟之间也有许多共同语言。“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欧双方可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和协调,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阵营对抗,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近年来,在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上,中国与欧盟都是停火止战的推动者;在气候问题上,欧盟与中国在整体的减排和维护绿色生态等全球目标上具有共同立场;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与欧盟也有非常广泛的合作空间。

10月6日,第三届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奥地利维也纳开幕。新华社发

10月6日,第三届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奥地利维也纳开幕。新华社发

而今年以来,中欧合作成果亮眼: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工厂项目正式启动;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运营的风电场成为法国小镇旅游地标;中国物流平台菜鸟网络在欧洲启动七个分拨中心,运营超过10万平方米的出口海外仓……

就在前不久,中方宣布自12月1日起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

种种回暖迹象,舆论认为,中欧领导人会晤的举行,加上此前恢复的中欧经贸对话、高级别战略对话,意味着中欧之间的交流机制基本重启,双边关系将逐渐回到正轨。

“主流是合作,本质是共赢。”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欧关系,这应是题眼。

国际漫谈>>

关键节点,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达成重要共识

【采写】南方+记者 吴扬

【策划】陈梅玉

编辑 钟烜新 何雪峰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