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发布2023年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十大优秀案例

南方+ 记者

“枫桥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层实践,彰显了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和强大活力。

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掘宝安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宝安在矛盾纠纷防范化解中的典型经验做法,日前,宝安区委政法委开展2023年度宝安区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征集了各街道各部门案例70个,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了十大优秀案例。

1、宝安区委政法委

构建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联调体系

1

宝安区委政法委牵头7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宝安区家庭暴力预防救助和应急处置八条措施》《宝安区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联调系统运行工作指引》政策文件,从制度、措施、阵地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反家暴工作。

一方面,统筹区妇联、公安、法院、司法、信息中心、网格等部门共同参与,反家暴工作形成了“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依托“智慧宝安”网格化平台,开发建成全国首个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联调系统。该系统建立了案件上报、任务分拨、分类处置、回访跟踪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模式,实现家事情感纠纷调处“全过程数字化记录、全流程信息化查办”。

在智慧调处平台上,公安、妇联、法院、司法、街道社区等单位处置系统也被全部打通,并且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式持续跟进案件进展,有效防范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2、宝安区法院

延伸司法职能,探索“四位一体”新模式

1

宝安区法院在体系建设、体制构建、平台铺设和网络覆盖四个维度上进行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诉源治理格局。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构建多元共建的诉源治理体系。推动建立全市首家区级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依托5家法庭建成5个多元调处分中心,在社区设立35个多元调处工作站,搭建“1+5+N”诉源治理体系。

二是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多元解纷的法律协调机制。联合石岩街道发布全省首个“无讼社区”创建标准,在法庭试行劳动争议案件“调确一体化”工作模式,开通劳动争议案件司法确认“绿色通道”。

三是坚持科技赋能,构建精准化纠纷化解平台。全面推行诉前联调无纸化办案,调解情况实时在线。调解成功的案件,通过电子化办案系统完成案件流转全过程。

四是坚持全面覆盖,构建人民法庭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将5家人民法庭工作融入社区治理,结合辖区民情社情服务基层人民群众。

3、宝安区司法局

“i调解”打造社会矛盾调解智慧平台

1

宝安区通过构建“三调联动”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打造了全国性的区级“i调解”智慧管理平台,于2021年3月正式上线。

该平台设立了自主申报、案件追踪、部门联动等功能模块,打破了部门间的资源壁垒,集全区部门、街道、社区、行业和社会团体力量,一旦有矛盾纠纷调处需求,能够快速调拔资源,精准化解纠纷。

该平台还可以深加工平台大数据,定期研判已受理案件,梳理纠纷类别、矛盾归因、集中区域、发生频次等信息,及时发布矛盾纠纷动态及变化趋势,为源头治理、纠纷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i调解”智慧管理平台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业务纳入线上运行,汇聚了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行业和社会团体力量,促进了资源共享数据共通,提高了纠纷解决的效率。

近三年数据显示,宝安区纠纷受理数量呈下降趋势,调解成功率呈现相对稳定或上升趋势,特别是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在受理数量和调解成功率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4、宝安区人资局

多元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

宝安区共有各类商事主体90多万家,劳资纠纷多发易发频发。为此,宝安区人资局构建了“安格+劳资防范预警”联动机制,推动劳资预警源头化解。

一来,该机制推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源头化解、双向通报、激励奖励等工作联动,加强劳资隐患和安全隐患信息的有效掌握与联动排查。

比如,安格员在日常企业巡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或掌握辖区企业出现拖欠工人工资、拖欠房租或水电费等7项劳资隐患表征指标后,会及时进行通报。

相关部门对排查出的一般性劳资隐患,及时化解;对研判后存在重大劳资隐患风险的,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对通报筛查出的重大劳资隐患,由区、街道劳动部门介入。

此外,宝安区人资局还建立健全了风险研判、源头防范、动态监管、应急处置四种机制,覆盖劳资纠纷处置全链条全环节全过程,实现对内的高效运转和精确管理。

5、宝安区委政法委、区政数局:

打造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的“宝安路径”

1

宝安区政数局利用“块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建成了深圳首个以统一地址库为基础的区级块数据中心,探索出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的“宝安路径”。

基于块数据,宝安拓展了“重点人”智慧管控、“重点事”智慧化解、“重点区域”智慧防控等三大智慧应用体系。

深化“重点人”智慧管控体系,将原本分散在公安、卫健、民政、残联、网格等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信息,通过“块数据”进行科学整合。

深化“重点事”智慧化解体系,打造“重点事”从上报、联动处置到跟进关注、归档的智慧化解大闭环,实现精准化预测预警、多部门联动处置、全流程智能跟踪。

深化“重点区域”智慧防控体系,发生突发事件时,快速匹配处置力量,实现“135”智慧调度处置,即“群防群治力量1分钟到达,辅警3分钟内到场,民警5分钟内到场”。

6、宝安区网格办

“网格员+楼栋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小单元”

1

宝安紧扣“背靠城中村、身处村中城”的城区特点,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楼栋、化解在网格,“网格员+楼栋长”工作模式也成了深圳社会基层治理的一块“金字招牌”。

据了解,“网格员+楼栋长”的工作模式形成了从主动发现到被动治理、有层次的基层纠纷解决和社会服务闭环体系。

一方面,通过发动网格员、楼栋长入户走访,及时排查可能引发矛盾和纠纷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线索。另一方面,通过楼栋长服务U站设立纠纷调解点,积极调动民间调解力量,联合网格员、楼栋长、社区驻点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力量,打造贴近居民的微纠纷义务调解队伍。

此外,充分发挥5000多名网格员及5.2万名楼栋长与群众接触密切的优势,逐楼栋建立了“网格员、楼栋长、物业、住户”一体的网格沟通微信群,形成了从区一级到基层群众一贯式的网格“塔式”宣传体系,不定期推送各类宣传资源,每年宣传普及逾亿万人次。

7、宝安区西乡街道

“说事评理”调解模式,说三事评三理

1

西乡街道有多个“百”,居民达一百万人,城中村有近一百个……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出现,存在“小马拉大车”治理困境。

于是,西乡街道参考人民陪审员等制度,探索出了“说事评理”调解模式。

该模式最大的特色,是在双方都接受的前提下,吸纳社会各界贤达人士以及楼栋长等街坊邻里成为评理员,“说三事”(家事、公事、民事),“评三理”(情理、德理、法理),使陌生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熟人之间的说事和评理。经过耐心的引导,当事双方都能解开心结,最终达成和解。

西乡街道通过“说事评理”模式,广泛吸纳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说事评理”的过程既是党委、政府依法履职的过程、群众依法办事的过程,也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普法过程。

8、宝安区福永街道

打造新业态“四维解纷”工作法

1

福永街道创新推行“四维解纷”工作法,辖区新业态矛盾纠纷下降82%,电商直播交易额上升17倍,物流企业增至3856家,让福永成了深圳最具活力的直播电商产业基地、物流重镇。

一是党建引领凝聚“新群体”。成立新业态园区党委、行业党委、产业链党委,组建56个党支部,建设集党代表工作室、主播服务站、暖蜂驿站、诉求服务站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法治护航防范“新风险”。制定《新业态企业用工指引》,明确劳动关系、新型用工关系、民事关系三种用工形态;探索建立新业态“行业合规+行业自治”双重服务模式,在园区提供“一条龙”速裁快审服务。

三是因业制宜解决“新问题”。坚持分类施策,解决劳动关系认定难、企业维权成本高、网约纠纷即时处置难的问题。

四是科技赋能构建“新机制”。依托“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建设“访调融合”群众诉求处理信息系统,及时捕捉新群体诉求。今年来办结新业态群众诉求办理流程28个自然日时限缩短至7个自然日,群众满意率99.8%。

9、宝安区新桥街道

在居民家门口开设“啄木鸟式”流动群诉服务站

1

在新桥街道,家门口的“啄木鸟式”流动群诉服务站,正成为“一站式”化解居民群众矛盾纠纷的新平台。

以街道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为核心,新桥街道构建起了以8个社区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为主体,11个重点场所群众诉求服务站为支点,流动群众诉求服务站为补充的“1+8+11+N”诉求服务体系。

流动群诉服务站依托群诉大厅(站),通过分析研判省综治系统、12345市长热线和群诉系统以及日常平安员巡查上报的隐患信息,及时发现辖区存在的矛盾隐患,实现矛盾纠纷的及时、准确发现和化解。

流动群诉服务站还改变了以往工作方式,变“等上门”为干部“送上门”。新桥街道坚持每周召开群诉联席会议、每周下访流动群诉站点、每日报送关键矛盾隐患,线上线下一站式受理、联动化处置群诉问题。

10、宝安区石岩街道

打造“有纠纷,到社区,找调解”的“无讼”社区

1

“有纠纷,到社区,找调解。”这短短九个字,浓缩了石岩街道开展诉源治理,打造“无讼”社区的经验。

2021年石岩街道联合宝安区法院,在全省率先发布了“无讼”社区创建标准。如此一来,党委、政府有了工作抓手,社区也知道了如何开展“无讼”社区建设。

石岩街道党工委统筹领导,整合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会、商会等专业力量,构建大调解格局,并在10个社区和多个较大工业园区设立了“工会调解工作室”,形成“1+10+N”的工会调解网络。

在社区,依托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形成了“三室一站两窗口”的社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平台,将过去的“绝对无讼”变为“调解介入率”“万人成讼率”等标准并纳入社区工作考核范畴。

石岩街道也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无讼”理念文化,让市民们养成“有纠纷、到社区、先调解”的习惯。

2021年至今,石岩街道万人成讼率始终保持低位运行,实现“纠纷化解在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格局。

推荐阅读◢

深圳宝安:大城善治 别样“枫”景


南方+记者 苏国锐

通讯员 刘淑丽 周健鹏

编辑 王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