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观澜河畔,翠绿的菜地里,菜农们正忙着农活,整洁清爽的大院里,几位工人正忙着装菜。从菜场出发,走过庙溪新村,就能看见一个通体漆绿的小屋,走进这个被称为“农趣间”的二层小空间,标注清晰的种子墙、摆放整齐的桌椅,显然,这是一个独属于孩子的小天地。
这里是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桂香社区。这片面积不过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龙华区唯一的深圳“菜篮子”工程基地——庙溪菜场。目前,200余亩的菜场正由80余户外来菜农承包耕种,他们也因此成为社区长期跟踪服务的重要群体。
打造“人文社区”工作启动以来,桂香社区党委委员何浪静一直在思考,怎样围绕庙溪菜场做文章,让菜农家庭顺利融入社区人文共同体。在她看来,人文社区并非简单赋予社区空间以文化的概念或形态,而是要立足社区的资源禀赋,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满足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将社区特色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从“农趣间”出发,孩子们化身“追风少年”,前往庙溪绿道。
在此过程中,社区治理面对的问题和优势,正是社区特点的一体两面。“以服务为突破口,社区既能及时解决和回应菜农的急难愁盼,也能借此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所有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她这么认为。
基于此,一方面,社区以菜农子女为切入点,利用闲置空地打造“农趣间”社区劳动教育实践空间,开展公益晚辅等助学服务,减轻菜农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围绕菜场特色策划丰富的项目活动,帮助菜农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并逐步带动更多社区的居民参与。
解决问题、聚焦特色,桂香社区以劳动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探索,打通了社区与居民以及邻里之间的融合之路,也重塑着居民的认同和家园感。
庙溪菜场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一开始,这里叫桂花菜场,隶属桂花社区,由庙溪村管辖。2017年桂香社区分设后,改称为庙溪菜场。
何浪静回忆,许多在庙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菜农,对社区不太了解,也很少和社区党委交流互动。特别是,过去菜农多住在棚屋里,在台风来袭时格外危险。考虑到菜农的人身安全,社区党委几番请他们前往桂香社区应急避难场所,但菜农总是顾虑重重,不愿意离开棚屋。
为了拉近和菜农之间的距离,社区先是改造了庙溪菜场的硬件设施,对菜农住房的外墙、路面进行过环境提升,增设配套设施。之后又瞄准了菜农子女这一群体。何浪静解释,这是因为在许多菜农心中,如今最大的困扰就是孩子的读书问题。
庙溪菜场。
目前,有30多名孩子和父母一起在这里生活、上学。由于是非深户,加之深圳的学位紧张,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选择在邻近的东莞塘厦读民办小学,每天早晚乘坐校车往返深莞两地。此外,由于菜农收入较低、居住空间狭小、平时农事繁忙,子女面临的问题更突出——没人辅导功课、没场地课后学习、成绩整体落后。
在了解到辖区菜农想要改善子女在家学习环境的反馈后,社区党委购置了书桌、台灯等物品,为30余户菜农的子女打造了“一米书桌”。在不影响原本房间布局的前提下,桂香社区组织党群社工、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勘察、甄选服务对象,并结合农户们居住空间狭窄、物品堆积较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装修装饰方案,最终将给每个家庭定制的折叠书桌、台灯、收纳箱及收纳柜等物品送进菜农家。
社区党委为30余户菜农的子女打造“一米书桌”。
同时,社区还在菜场附近找到了一块闲置空地,利用集装箱改造为“农趣间”社区劳动教育实践空间,聘请老师在放学后为菜农子女们提供公益晚辅。“(东莞)学校放学早,小孩下课了我们还在地里忙,交给爷爷奶奶带,哪知道有没有在读书?”菜场负责人韦翠平说,“农趣间”离菜场不远,不用走几步路,孩子们就能得到有质量的学习指导,做父母的也能放心。
而对于何浪静来说,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菜农与社区之间的互动愈发亲密。“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是真真切切帮到了菜农的心坎上,所以也能感受到他们更愿意接受社区的服务。今年台风‘苏拉’登陆的时候,所有菜农就都很配合,及时撤离了。”
通过解决孩子们学习软硬件方面的困难,菜农感受到了社区党委的善意,融入社区的程度逐渐加深。桂香社区也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学习之外,怎样让这些菜农子女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友爱,体验到和他人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的快乐?
受限于生活空间和社交机会,孩子们的未来成长和性格塑造显然需要更多教育和引导。桂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工主任刘锦世介绍,社区虽然长期有跟踪服务,但开展亲子活动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便是菜农平常太忙,没时间参加,孩子们也缺乏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
“亲邻小农人”五一研学活动。
不过,尽管菜农的孩子们普遍缺少父母的亲子陪伴,他们也有城市高楼里的孩子们羡慕的同伴关系和独立生活能力。“菜场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强,会帮家里干农活、会做饭,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孩子是缺少这些能力的。我们觉得可以用项目活动的形式,让菜农子女和社区的其他孩子交朋友,逐渐通过朋友去认识社区、了解这座城市,也引导其他孩子培养起独立意识。”刘锦世说。
此外,桂香社区工业园区较多,外来务工人员聚集,他们的子女同样需要熟悉陌生环境、结交新朋友。而在这一点上,庙溪菜场又有天然的优势:成长于田间地头,是许多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共同的生活经历。来到深圳这座现代都市,仍能触摸故乡的自然脉搏,独一的亲切感无疑能使他们加速融入桂香社区大家庭。
基于此,社区党委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以“农趣间”公共空间为基地,根据农事活动的季节规律和青少年的学习节奏,先行策划了荒野厨房、农耕研学和城市适应三大主题的社区服务项目,在同辈交往中提升社区青少年的动手能力、独立意识,也让庙溪菜农子女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渐熟悉城市环境,建立社区归属感。
“农趣间”城市适应主题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和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社区。
四月仲春,万物生长,孩子们深入庙溪菜地,了解庙溪菜场的历史,在菜农带领下体验锄地翻土,学习时令蔬菜的挑选与种植,初步感受亲手劳作的乐趣;六月入夏,蔬果渐熟,孩子们学着采摘成熟的作物,用田园竞技的形式,模拟农耕播种与收获的过程,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七月放假,孩子们又化身“追风少年”,在庙溪绿道自由骑行,探索社区的多样性和活力……立足庙溪菜场这一社区资源,一系列活动让菜农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社区儿童青少年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感受城市的温度,友谊的种子就此慢慢发芽。
“社区里家长的需求,就是不仅要让孩子们会读书写字,还要让他们读得懂自然的书、城市的书,知道田里种的是什么,我的邻居叫什么。这个过程最好是家长也能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认识社区,认识周围的人,再来参与社区的一些公共事务。”何浪静指出,破解从“流入”到“融入”的关键在于家长,而围绕庙溪菜场展开的系列活动,则为桂香社区带来了新的灵感。
从“一米书桌”、“农趣间”的案例中,社区党委看到了“一个娃带动一个家”的可能性。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社区服务时,社区仍在三个主题项目的个别活动中强调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期冀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家长的“朋友圈”因孩子而扩大。
例如,农耕研学主题的多个活动都邀请了家长参与,除了帮助孩子锄地播种,也能与其他亲子家庭和参与菜农建立友谊;而在城市适应主题的“小小卖货郎,睦邻好帮手”系列活动里,则直接由家长陪伴孩子走街串巷,向社区居民售卖精心准备的物品,与邻居面对面互动交流。
“小小卖货郎”母亲节活动上,孩子们大胆向邻居“推销”。
今年4月份,桂香社区还举行了一场社区百家宴。参加活动的居民以家庭、楼栋和同乡为单位,共享各自带来的特色美食,近百人同吃宴席。为此,社区工作人员提前对庙溪菜场进行了考察、探访,统一征集、购买各家各户需要准备的食材,并布置会场、发出邀请,许多菜农都踊跃报名烹饪。
“他原来做过大厨,社区上门说要开百家宴,他做了三道菜,那个酸甜排骨,香得不行!”提起这场百家宴,韦翠平笑着指了指身边的菜农赵大叔,后者略有些腼腆地回忆,百家宴上,菜农、居民和志愿者忙得热火朝天,端出了辣子鸡翅、梅菜扣肉、酿豆腐、酸菜焖肉等二十多道菜,现场还有志愿者和居民主动唱起了歌,这些没打过交道的朋友,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
“在菜场大院吃饭,食物来自身边,大厨就在左邻右舍,这肯定是最质朴、最接地气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能唤起人们刻在骨子里的邻里互助的精神。”何浪静表示,庙溪菜场背后所折射的农耕家园文化内涵和乡土情谊,正是如今城市社区建立新邻里关系的一把钥匙。
依托菜场资源,桂香社区在及时回应解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邀请居民一同认识社区文史,感受邻里间淳朴真挚的情谊,进而唤醒人与土地、人与社区的感情连接。如今,这片200亩的土地,不仅成了社区居民相互融合的纽带,也让桂香社区塑造以劳动精神为内核的人文共同体,有了更为具象的载体。
相关阅读:
【统筹】吴永奎
【撰文】程德坤
【海报】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去南方+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