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居民公约,大水田社区实现“友邻善治”的秘诀

南方+ 记者

焕然一新的走道、生动活泼的墙画,家家户户门前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遛狗必牵绳、粪便随时清理,成了居民养犬的共识;在梁文平的小店前,街坊四邻围坐谈天,瞧见有人乱丢垃圾,大家也都好言相劝……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从一纸公约开始的。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大水田社区北接东莞塘厦、凤岗两镇,社区近99%的居民为外来人口。不断的迁徙变动中,难以形成稳定的邻里关系,居民之间互动交流少了,生活上的矛盾和摩擦也多了。在喧嚣的城市,如何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强化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2年以来,大水田社区在东区小区试点,创新推进居民公约,以民事约定的形式探索解决人际关系、人居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打造“居民公约共治小区”。

大水田社区东区小区居民公约

从文明养宠到电动车的规范停放,从邻里之间友善相待到积极支持社区公益服务,一纸居民公约,体现着居民们对自己行为的承诺。而在“监督履约、榜样带头”的推动中,约定变为了现实,居民也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大水田社区东区小区居民公约项目启动一年有余,居民如约而行,小区风气渐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明约定,不仅为凝聚社区价值共同体提供了精神载体,也逐渐塑造了大水田社区如今鲜明的人文风貌。

提及制订居民公约的初衷,大水田社区党委委员黄远芳坦言,这是受了深圳市民公约的启发。

遍布大街小巷的深圳市民公约,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生活的背景板,其中蕴含的城市人文精神,也成为市民的广泛共识和行动指南。若能因地制宜,设立一部找准社区问题、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约,是否也能增进居民之间和睦相处,营造更舒适安定的居住环境?黄远芳便想从社区的日常生活出发,制订一部“真正属于大水田社区的居民公约”。

当然,居民公约的出发点很好,但怎么才能让居民公约真正落地,避免成为口号和摆设呢?

“认同是约束的基础,如果在公约形成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大家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那么制定出来的公约,大家就会发自内心地接受。”黄远芳解释,正因如此,在前期收集居民意见环节,社区党委并没有选择召开居民议事会,而是以线上问卷、微信群讨论以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定位到人,入户走访,征集每位居民对公约的看法。

社区入户调研走进商户

2022年6月初,大水田社区党委开始组织由包楼栋党员、网格员、社工、楼栋长、志愿者等构成的工作小组,在试点地东区小区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先后两轮收集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改善社区环境、提升文明素养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东区居民公约初稿。

“入户走访的过程相当顺利,有些房东听完我们的讲解,还说要帮我们鼓励房客积极参与。”调研工作小组成员、大水田社区党务工作者唐思回忆,尽管有些老住户觉得公约实施后,他们就得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但考虑到小区的居住环境会变得更好,大家还是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其中。

居民签约现场

初稿完成后,大水田社区党委以党员包楼栋的方式,再次入户与居民群众面对面讨论,逐字逐句调整。不同于刚性的法律条文,公约既要照顾到法律,也要照顾到人情,还要从社区实际出发,体现新时代新风尚,为了方便理解,公约便由原有的顺口溜形式改为更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达,从邻里关系、行为规范到社区维护,分三篇章层层递进。

比如邻里篇倡导居民走出家门参加社区公益事业,主动关爱小区的独居、孤寡老人;行为规范篇与时俱进地倡导规范宠物饲养和牵引、娱乐活动不扰民、垃圾分类不乱放、阳台浇花不滴水;社区维护篇则立足观澜国际版画村,倡导居民人走地净、维护版画村国际形象。

2022年10月,历经4个月的调研讨论,《大水田东区居民公约》定稿。在前期深入扎实的入户宣传下,东区小区居民签约率达100%。

居民签约后,新的挑战出现了:怎样让大家乐于遵守公约,又该如何设计监督机制?

考虑到东区小区居民在前期签约走访时的积极参与,在执行过程中,大水田社区党委希望通过成立公约监督委员会的形式,依靠居民监督来落实公约的内容。

根据前期调研走访时收集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党委将人气和呼声最高的几位居民作为东区居民公约监督委员会的提名人选,同时在公约签约活动宣传现场再次征集居民们的意见。并通过差额选举办法、无记名投票方式,邀请了42名业主代表、居民代表、商户代表现场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

居民投票选举监督委员会成员

东区小区的小卖部店主梁文平,在街坊邻居的推荐下,当选成为首届大水田东区居民公约监督委员会成员。“小区的老人平时就喜欢坐在这里聊天,现在看到有谁乱丢垃圾,或者不好好停电瓶车,大家就一起出声制止一下,就是举手之劳。”梁文平表示,成为监督委员会成员后,以小店为阵地,自己也多了一群一起制止不文明行为的伙伴。

而在前期走访中,约36%的居民都表示,明确违约责任也非常重要,奖惩相济才能让居民公约更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公约其实是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双向承诺书。”黄远芳认为,居民签约就意味着愿意遵守公约中的各项规定与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因此,监督委员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研究拟定积分奖励规则制度,以累计积分的方式,鼓励居民们参与公约建设。

大水田东区小区增设的主题文化小品。

此外,还有居民提出,在小区里添置一些与公约相关的可视化元素,能带来更强烈的参与感,也能督促大家自觉履约。于是,大水田社区党委先后召开三次居民议事会,讨论设计居民公约主题文化地标,最终确定文化小品内容及形式,并将东区小区77号房作为履行居民公约的重要阵地和联结服务群众的“亲邻之家”。

如今走进东区小区,随处可见的居民公约主题墙饰、街头雕塑,让这份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契约可视化、情景化了,一些深层次的改变也正在悄然发生。

下午四点,像往常一样,老人家们围坐在梁文平的小店前晒着太阳。小店里,在大水田住了大半辈子的房东黄才与梁文平一边喝着茶,一边向社区委员黄远芳建议,在“亲邻之家”播放新闻联播。

“用原有的电视设置一个定时播放,又能满足老人每天看新闻的需要,也能把这个屋子利用起来,不然只有开会的时候用,多浪费呀!”黄才的提议,马上得到了众多老人的附和,“家里的电视操作太复杂了”“播完新闻还能看个天气预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黄远芳也记下了大家的诉求。一周后,每天晚上在“亲邻之家”,新闻联播准时开播,老人们又有了饭后活动新去处。

居民议事会现场。

在梁文平成为监督委员会成员同时,他的小店也被挂牌为居民公约宣传小店。平时,除了常态化宣传公约内容,许多像黄才这样的热心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小店将线索反馈给社区党委。而这正是大水田社区党委乐见的结果。

在黄远芳看来,居民公约的设立,不仅在于规范居民行为、改善小区的人居环境,更在于引导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中,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治。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外在奖惩机制的约束,也需要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带头表率,还要让居民看到善意、善言、善行能够真正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基于此,大水田社区展开了“居民公约示范楼栋”“文明之星”“先进家庭”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示范带动引导。同时,社区也组织志愿者围绕居民公约策划了一系列社区邻里活动,如组织邻里帮帮团、亲子井盖彩绘等活动,涵育社区睦邻友好、守约履约的氛围。

“要让居民遵守公约,其实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当邻居之间关系好了,才会更直观地感受到如果不遵守公约,就会对我的邻居造成不好的影响。”大水田社区工作者莫治书认为,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能为邻里交往创造空间和机会,促使邻里之间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培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土壤,这也正是居民公约的精神内核。

有了居民公约这把“钥匙”,邻里间紧闭的大门敞开了,大水田社区趁热打铁,在监督委员会、居民议事会和街区理事会平台的基础上,继续盘活闲置空间,打造了公约议事角、“龙眼树之约”、公约宣传小店等邻里议事平台,让居民“走出家门口,走进‘议事厅’”,随时随地都能畅所欲言,为改善自己生活的小区尽一份力。

通过设立居民公约,大水田社区唤醒了居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而坐在一起议事、议招、议感情,也让大家从“陌生人”变成了“家里人”。从“置身事外”变成了“热心参与”,居民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和群体“家园意识”也在得到重塑和强化,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互助互惠共同体正逐渐成形。

相关阅读:

黎光社区:友邻+共治,破解一座社区的幸福密码

人文社区·潮头“观澜”专栏

【统筹】吴永奎

【撰文】程德坤

【海报】文海燕

编辑 程德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