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珠海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承压前行,珠海工业“主引擎”强势发力,推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凸显珠海信心与决心。南方+推出“观数据 强信心”系列报道,从不同切面观察前三季度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敬请垂注。
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网箱内各式鱼群穿梭往来,编织着珠海海洋牧场的未来。
珠海因海得名,是珠三角海域面积最大、海岛众多、海岸线绵长的海滨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域资源环境。
养殖网箱。
今年前三季度,珠海海洋牧场建设再度加码:新动工“九州一号”深远海养殖工船、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两个海洋牧场项目,新增14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随着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海洋牧场“珠海舰队”正在由“大”至“强”。
海洋牧场破浪成形
曾经,“万山渔场”曾创下一网捕到1200担鱼(12万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如今,传统渔场化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正在完成从“猎捕”到“农牧”的转型升级。
10月26日,“九洲一号”深远海养殖工船在珠海开工。
“九洲一号”是一艘全球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独创“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全新养殖理念,在漂浮式静态养殖模式下,实现能耗最小化,亦可自主航行寻找适渔环境,实现全域、全天候、智能化养殖。
该船养殖产能可达5000吨/年,等同于一个5000亩以上的池塘养殖场的鱼产量,可以替代3000个以上的近岸“渔排”,计划于2024年底前完工。
养殖平台。
此外,“九洲一号”养殖工船静态养殖期间可提供渔旅休闲服务,可联动海岛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珠海海洋产业业态,为珠海乃至全国打造渔旅融合示范性样板。
这是珠海渔业发展方式迭代升级的又一生动注脚。
近年来,珠海陆续把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科技树”逐项点满。在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不仅有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网箱“澎湖号”、“德海1号”智能化养殖渔场等高科技养殖平台,还有近20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更有集生态养殖、海上乐园、海洋科普等于一体的海洋沉浸式旅游项目加速落地。
不仅如此,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今年以来,珠海主动对接全省渔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在深海养殖、种苗等方面合作,开展金鲳鱼、海鲈、白对虾等海水鱼虾的育种育苗,大力推进珠海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坚,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新品种。
放眼未来,背靠粤港澳大湾区7000多万人口优质消费市场,珠海“蓝色粮仓”正在加速崛起。
“渔旅”融合业态显现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需从高处谋篇布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珠海海洋牧场建设不仅着眼于渔业生产,更在积极推动精深加工、育种饲料、物流运输、文旅康养等全产业链发展,让“一条鱼”产生“多条鱼”的价值。
今年8月,为延长海洋渔业产业链,带动珠海水产品交易、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正式开业。几乎同时,该中心所在的珠海洪湾中心渔港,也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心渔港,补上了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中心渔港。
珠海海洋牧场结出的累累硕果,从这里出发有望在2小时内抵达香港,再送抵全球每一个角落。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也将与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的“串珠成链”,也有助于集聚更多渔船到洪湾中心渔港交易,吸引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进驻,助推珠海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壮大。
而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汇集,独具特色的“渔旅”融合业态也逐渐显现。根据规划,洪湾中心渔港将增加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让渔港不仅是交易中心,更是以渔业产业为基因、以渔乐文旅为亮点、以特色商业为内核和延伸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向海洋要发展,对珠海来说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增长极的新趋势。
深耕碧海,牧渔未来。珠海正在加快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搭建现代海洋产业链、构建向海图强政策链,打造海陆统筹联动、融合发展的“珠海样板”,绘就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宏伟蓝图。
【采写】南方+记者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统筹】沈梦怡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