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德赛智储1.2MW/2.78MWh储能示范项目正在运行中。项目采用德赛电池自主研发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并应用智能组串式储能技术,不仅能实现100%电芯、可燃气体、环流实时监测,还具有智能充放电管理、智能预警功能,即便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或45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天气也能正常使用。
作为德赛集团核心子公司的德赛电池,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电池行业,从技术上的跟跑、并跑到领跑,从产品上的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到布局消费类电池、发力新型储能电池,德赛电池谱写了一曲奔腾不息的华章。
如今,德赛电池已经成长为中小型锂离子电池电源管理系统暨封装集成领域的领导厂商。2022年,德赛电池实现营业收入217.49亿元,净利润8.52亿元。在中国资本市场,这是为数不多的连续十多年每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0%的上市公司之一。
相关阅读>>
德赛集团副总裁、德赛电池董事长刘其:打造全球一流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德赛智储1.2MW/2.78MWh储能示范项目。
开放
打造中国电池工业的民族品牌
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惠州,TCL、德赛集团、亿纬锂能等本土领军企业茁壮成长,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崛起于东江两岸。谁能想到,40年前,惠州的工业几乎是“一穷二白”。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潮澎湃。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提出“办实业、打基础”,打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新局面。
东江之畔,温润的气息吹过,万物生长正当其时。1983年,惠阳地区工业发展公司(后改称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成立。这就是惠州工业的“黄埔军校”——广东德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德赛集团”)的前身。
国内的改革开放吸引了许多外资、港资前来。1986年,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与香港金山集团的合作,开启“借船出海”模式。之后,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先后和香港金山、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日本东芝等著名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建立30多家外向型工业企业。
当时,金山集团是香港名气很大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是汽车音响、高能电池等。“上世纪80年代末,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和香港金山、日本东芝等企业合作,成立合资企业进军电池行业。”德赛集团副总裁、德赛电池董事长刘其表示。
此后,惠州电子工业迅速成长,成为新的支柱产业。1988年,惠州市电子工业总产值只有2亿多元,至1992年达到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3%。至上世纪90年代,惠州成为国内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如金霸王、东芝、GP、松下(9V)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牌电池多产自惠州。
珠三角地区工业以“三来一补”起步,“两头在外”。这种“借鸡下蛋”的模式,在资金、技术、原料、销售等方面高度依赖外方合作者。一旦合作者有变,往往就会“鸡飞蛋打”。
在积累“资金、人才、技术”的基础上,德赛集团意识到,必须创建自主产业,掌握自己的命运。从1993年起,德赛集团确立了“两个开发”战略,即 “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进行自主创新。比如,德赛从通讯产品入手,成立了制造“电话机”的子公司,很快研发出“德赛牌”无绳电话机,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
根据市场形势,德赛集团开拓出德赛通讯、德赛视听、德赛电池三个产业齐头并进的市场局面。1999年,德赛集团斥资2亿元创办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决心打造中国电池工业的民族品牌,明确了“对每一块电池负责”的经营理念,改变洋品牌“垄断”市场的局面。
德赛电池自动化车间。
转型
与国际一流消费类电子企业合作
上世纪90年代末,电子通讯技术快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日益小型化、便携化,二次电池(以锂电池为主)的需求快速增长。
在自主创业的初期,德赛集团发展的重点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一次电池(原电池)市场,逐步切入手机电池行业。这时,德赛集团在国内电池行业名列前茅,产品包括碳锌、碱性、充电电池等多种品类。
2002年,德赛集团分别成立主营业务为锂电池封装集成的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电源管理系统的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为TCL、波导、康佳、南方高科等手机厂商进行电池贴牌生产。德赛成为国内功能手机锂电池前三的主要供应商。
这一年,德赛集团提出“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集团向国际一流企业前进”的目标,计划通过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当时,证监会规定企业在完成股份制改造三年后才能上市,而德赛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不容迟缓。因此,德赛决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借壳上市,在借壳完成后将自身优质电池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刘其回忆道。
2003年10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上市公司重组方案》,正式启动上市公司重组工作。方案积极鼓励国际知名公司、国内各行业百强、民营企业50强以及中央级企业集团参与上市公司重组。
通过分析,德赛集团锁定了“深万山”,2004年,德赛集团成功收购深万山(证券代码:“000049”)。2005年6月,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深万山股票简称变更为“德赛电池”。德赛集团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国内市场的冬天却突然降临,寒冷刺骨。2005年起,由于市场结构和环境变化,国内功能手机厂商开始出现倒闭潮,德赛电池相关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较多的坏账风险及业务的停滞。
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德赛电池业务方面公司开始逐步转向国际客户,确立了以国际头部客户为主要目标客户的业务策略,陆续与国际一流的消费类电子企业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战略方面,德赛电池探索多元布局,进入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等产业领域,开展锂锰、锂铁等多种类型的一次锂电池业务和镍氢电池、聚合物锂电池电芯业务,以及精密结构件、充电器等业务领域。
转型的过程,并不轻松。2007年前后,德赛在电池领域投了不少项目,成立碱性电池、镍氢电池、锂电芯工厂等,但效益甚微。在外部环境上,2008年暴发金融危机,外销业务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抢抓机遇,德赛集团决定集中优势资源,执行“核心聚焦、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的经营方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2010年-2012年间,陆续关停经营效果不理想的碱性电池、镍氢电池、锂原电池和精密结构件等业务,聚焦于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暨封装集成业务。
伴随着消费类锂电业务的成长,德赛集团陆续退出面向大众消费终端的视听、通讯等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德赛电池惠南工业园。
领跑
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着经济实力和全球地位的提升,中国制造不断迈向中高端。德赛集团正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之一。
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广泛使用,德赛电池紧紧抓住机遇,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制造能力,成为国内外一流终端厂商的核心供应商。目前,德赛电池消费类电池业务位居全国前三位。德赛电池立足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产业,稳固消费电子及中小动力电池业务的全球领先地位,形成国内布局为主、国际布局相结合的全球化格局。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2年,德赛电池业务保持长期的高速成长。营业收入从2011年22.4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17.49亿元,增长近10倍;营业利润从2011年1.9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9.87亿元。
“德赛坚持长期主义的思维,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一流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从1993年进入德赛集团工作,德赛电池总经理何文彬见证了企业发展的历程。何文彬表示,德赛电池坚持聚焦核心业务,以研发和市场进行双驱动,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变革转型升级,目标是行业领先。这要有强大的竞争力、过硬的产品才能实现。德赛电池稳步拓展大型动力电池电源管理业务,拓展与现有产业高度关联且市场潜力大的SIP封装、智能硬件等新业务。
何为SIP?SIP(System in Package)即系统级封装,将具有不同功能的主动元件和被动元件,以及诸如微机电系统、光学元件、处理器、存储器等功能芯片集成在一个封装内,成为可提供多种功能的单颗标准封装元件,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子系统。与传统技术相比,SIP有微小化、安全性高、可靠性强、优化系统性能、缩短开发周期等优势。
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春平介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池技术成为手机的最大瓶颈,未来消费电子的竞争必然是技术的对垒。2019年,蓝微电子开始钻研SIP封装技术,搭建工艺平台。
2020年底,德赛电池的SIP业务开始量产,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原来主要是小米一家客户;2022年已成功导入多个头部客户,实现销售收入13.04亿元,今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
实际上,德赛电池不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打造新增长极。比如,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投资约21亿元,建设SIP封装产业研发、生产、销售项目,一期项目预计明年初正式量产。
德赛矽镨公司效果图。
布局
发力万亿级储能新赛道
今年9月,在美国国际太阳能展览会(RE+)上,德赛电池携自研储能电芯和储能全系列产品亮相,吸引了全球储能行业的目光。
在全球能源体系变革下,储能产业发展正迎来巨大机遇。德赛电池快速切入,致力成为全球一流的储能系统方案提供商及专业制造商,积极向储能产业链上游电芯领域拓展,布局建设储能电芯项目。
在德赛电池惠南工业园,展示着户用储能产品、数据中心UPS锂电、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产品。“2018年,我们就开始布局储能业务。”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剑云介绍,公司在用户侧、户用储能、基站备电、UPS电源等领域积累相对成熟的技术,德赛电池将产品定位为市场同类产品的高端产品,力求从材料、生产设备、智能物流等环节都做到最优。产品除标准的安全测试项目外,还要通过最严苛的针刺测试。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22.2GWh,同比增长175.2%。面对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不少企业竞相布局。那么,德赛电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呢?
“德赛电池在新型储能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依托长期服务众多国际高端客户的成功经验,与众多行业一线品牌客户达成合作,积累了众多优质的客户资源。”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总裁程月帆表示。
在具体产品上,德赛电池生产的280Ah产品主要面向工商业储能,100Ah产品主要面向户用型储能。同时,德赛电池正在研发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产品。今年7月,在“第二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德赛电池荣获“2023年钠离子电池十大创新企业”和“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两项荣誉。
目前,德赛电池已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陕西科大等多所国内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其中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未来电池技术研究院”,从固态电池、长循环锂离子电池、电池仿真、钠离子电池、电池回收等多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未来技术布局。
2022年,德赛电池投资储能电芯项目,分三期投资建设20GWh的储能电芯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于今年5月19日正式量产。
“公司计划今年年底在惠南工业园动工建设1栋厂房,主要用于储能集成业务。”程月帆介绍,德赛电池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生产及服务商。当前,惠州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德赛电池将立足惠州,围绕相关产业链加大在惠州的投资规模,为惠州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撰文】马发洲
【摄影】梁维春(部分图片由德赛集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