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长期以来双方都保持传统友好关系,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商务部研究院西亚非洲所所长毛小菁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非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给非洲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系列毛小菁专访,时长共2分27秒)
毛小菁:广东开放经验可为非洲提供参考|四海行思录
她表示,非洲是粤企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广东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敢闯敢拼的粤商在投资非洲方面起步早、增长快、发展稳,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下一步可继续在“一带一路”投资方面探索经验,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在非投资。
“一带一路”成果惠及非洲
南方+:“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非合作取得了什么成就?双方合作优势在哪?
毛小菁:十年来,中非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给非洲和非洲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很多非洲国家也期待进一步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非洲国家的关注,大家也很踊跃参与。目前,53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有52国以及非盟委员会已经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设施联通方面,中国企业承建了非洲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铁路、轻轨、产业园等,为非洲工业化奠定基础,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已连续14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双方贸易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往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资金融通方面,非洲是接受中国援助资金和融资支持最多的一个大陆,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在非不断推进,中非本币互换方面也不断有新进展,中非发展基金等股权基金一直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在民心相通方面,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到中国学习交流,也有很多国内游客到非洲旅游,双方在文旅、培训、志愿活动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应该说,长期以来,中非都保持传统友好关系,有着互信的基础,这也给双方经贸合作奠定友好基础。
从发展阶段看,当前,非洲正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中非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在寻求发展道路方面,中国也有很多的经验可以给非洲提供参考,开展合作也有更多共鸣。
从政治层面看,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双方有着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随着经贸合作等领域进一步走深走实,相信未来合作基础会更扎实。
从产业角度看,双方产业互补性强。非洲的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可以在中国市场销售;非洲有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国内产业转移也需要寻找新的市场。
南方+:中非合作经历怎样的发展变化?
毛小菁:十年时间,双方的合作也经历了从机制对话到细分领域的对接,进一步走深走实,建立了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政治层面,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双方保持高层出访交往对话密度和热度,政治互信日益深化。
经济层面,双方产业合作不断加强,贸易也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延伸,在运输、建筑、旅行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中非经济向好,也为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文化层面,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荣。中国和非洲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璀璨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双方民众情感纽带牢固,可以为中非交流合作提供文化基础,同时双方可以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服务贸易正成为中非合作重点
南方+:当前世界变局加速演进,中非合作如何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毛小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潜在风险很多,给中非合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对中非合作的舆论抹黑诋毁,包括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等不实言论,都是妄图唱衰打压中非合作,限制中非关系的发展。
从非洲自身发展看,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非洲国家受到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疫情影响、俄乌冲突、粮食危机、美国加息、国内政变等都给非洲国家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就会影响双方合作。
从企业意愿看,我们之前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非投资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安全风险。作为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主体和重要力量,企业的投资意愿直接影响双方经贸合作,这也可能会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压力。
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实际上企业还是很看好在非洲的投资发展前景。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企业愿意继续扩大对非投资。所以建议政府要继续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确保双方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首先,要加强高层对话沟通。双方合作要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合作互利共赢共享的目标,让世界知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单边推行、单边获利的倡议。
其次,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要更强调高质量发展。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环境影响的评估;在能源领域要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绿色发展等。无论是对非洲国家还是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都要注意这些新的趋势。
此外,从新趋势中寻找新增长点。比如当前发展如火如荼的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电子商务、气象科技等领域,非洲本身有发展需求,我国在这些领域也有拓展空间,双方可以通过加强合作,把中非合作推向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
最后,我认为,我们始终要向非洲展示开放的姿态,这也是对西方抹黑唱衰“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回应。当然,我们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比如说要做好贷款、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等。
南方+:您提到新增长点,哪些领域会成为未来中非合作的发展重点?
毛小菁: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服务贸易不断发展,越来越成为中非合作的重点。
在金融方面,非洲很多国家面临着外汇短缺的问题,如果能够推动人民币的结算,或者是双边的本币结算,对于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是一个很大助力。
在产业方面,更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服务领域也是合作的新趋势。我国也在积极推进非洲农业园区的建设,除了农产品加工业之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非洲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一个大陆,通过气象监测服务等,可以助力当地防范气象灾害,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文旅方面,旅游是很多非洲国家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随着双方了解不断加深,未来在这方面也可以开拓更大市场。
粤企为对非投资带来示范效应
南方+:关注非洲问题多年,对企业“走出去”您有什么建议?
毛小菁:就我们目前观察的情况来看,非洲大市场是非常欢迎企业去投资的,企业基于市场的考虑也会进行可持续投资,相应的也会把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带到当地,助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从“走出去”企业类型看,国企央企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承包工程项目合作,民营企业则是以投资为主,投资领域更多元,嗅觉更灵敏,经营更灵活,决策也更迅速。对于投资企业来说,首先最需要的就是要加强前期的市场调研,包括国家的总体国情、政治稳定性、投资环境等,要做好充分的调研。
值得注意的是,和大多数人传统认知不一样的是,对非投资企业绝大部分还是面向当地市场,很多企业看中的是当地市场的购买力和市场潜力。这就更加要求企业在投资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包括一些特殊产品的注册要求等,比如医药投资方面的要求。
另外,对当地的社会责任和人文也需要关注。包括当地的劳动政策、怎么处理好和当地社区民众的关系等。开拓当地市场能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和拥护,投资也会更加稳定。
南方+:对非贸易是广东企业的传统强项。您认为,广东对非贸易可以在哪些方面继续加强?
毛小菁:广东开放的经验,对非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中国在非洲建设工业园区、经济特区也借鉴了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因为成效显著,对很多非洲国家来说都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他们也非常欢迎粤企到非洲投资。
其次,非洲是粤企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一批敢闯敢拼的粤商在投资非洲方面起步早、增长快、发展稳,有着丰富“走出去”的经验。广东企业的投资意愿、能力和灵敏度都是受到当地高度认可的,下一步可继续在“一带一路”投资方面探索经验,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在非投资。
另外,广东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以直接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东南亚、非洲等方向,都有很好的交通触角,这也会给粤企对非投资提供便利,可以继续巩固和加强交通等相关方面的优势。
>>>相关阅读
【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曹斯 王海军 陈韩晖
【执行统筹】吴哲 张由琼 肖文舸 李细华 张哲
【采写】南方+记者 宾红霞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设计】甘展平 魏伯航
【实习生】黄碧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