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是大湾区应有之义
“‘一带一路’是我国探索国际经贸合作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一个突破。”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曾任商务部研究院院长,亲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长跑谈判”过程,对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对外开放等领域有研究深入。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填补我国外部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开放的基因,他提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大湾区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大湾区贸易投资潜力巨大,要发挥好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带动内陆沿边扩大向西开放
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南方+: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的建设成果?
霍建国: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五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贸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我国外贸承压态势明显,但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仍保持正增长,这也充分说明了倡议的成功和潜力。
从外部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涵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种国家类型。不仅面向发达国家寻求合作,还加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这是我国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一个突破,也是探索国际经贸合作的一种新尝试,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竞争力。
从内部看,长期以来,中国对外的发展都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部和西部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开放程度不足。“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经贸通道,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中西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亮点是推动了贸易投资的大力发展。除了大型国企央企积极参与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民间投资也很活跃。贸易投资的兴旺,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之间的流动更加活跃。以中欧班列为例,过去国际贸易多选择海运,虽然成本较低,但运输耗时长、效率不高;中欧班列通过陆路运输打通了沿途各省市的物流,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时间、提升效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下一步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通关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
南方+:您认为当前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因素还有哪些?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霍建国: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出多元复杂不稳定的态势。地缘政治问题和大国冲突矛盾的上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导致了全球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困难的发展阶段。但在全球经济承压的大势下,我们还是能观察到一些亮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包括中国在疫情后迅速迎来经济的复苏。
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我觉得要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稳定。如果俄乌冲突等能够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全球资源供给趋于稳定,同时美国激进的加息政策逐步收敛,进入到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阶段,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利好,不会再出现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可以通过自身市场的开放,实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的参与对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历史的经验证明,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在很多非洲国家就是通过开放实现市场经济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对外投资能力也有所提升,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要发挥好高科技产业竞争优势
南方+:“一带一路”民间投资活跃。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对于企业“走出去”,您有什么建议?
霍建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是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非常好的契机。企业可以率先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试水”国际化产业布局,有经验之后再推广至其他区域。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大量的投资集中在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兼并收购为主。在当下“脱钩断链”的背景下,欧美对一些兼并收购进行了限制,我认为,这反而给“一带一路”的投资带来更大潜力。因为大多数合作伙伴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能找到当地需求就会给企业带来增长效益。
从投资的角度看,对“一带一路”投资还有巨大潜能,当然也要注意规避一些风险。总体而言,还是要让企业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和驱动力。让触感最灵敏的企业去判断投资的风险,而不是国家先来制定投资方向,企业再介入。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的“走出去”政策,为企业保驾护航,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
南方+: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更大作为?
霍建国: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其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无论是参与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粤港澳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贸易投资的潜力也是最大的。
首先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投资形势,了解获取大量的贸易投资信息,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投资优势,选择合适的投资国别和项目,做好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
其次要重点关注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特别是RCEP的实施生效,为扩大对这一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应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打通贸易和投资的渠道,积极拓展市场,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发挥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再次要发挥广东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领域的跨境流动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最活跃的领域,要积极探索扩大这些领域的贸易投资发展路径,不断突破现有的贸易限制和发展障碍,为“一带一路”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要更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国际规则倒逼改革。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毗邻港澳的优势,特别是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对接国际市场的经验丰富,在规章制度管理标准上,广东可以进一步学习香港经验,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南方+:重大项目建设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您对此有何建议?
霍建国:“一带一路”建设虽取得了积极重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欧美国家的抵制和破坏,一些西方工业化国家对“一带一路”项目不断吹毛求疵,在实践中设置障碍也屡见不鲜。美西方的捣乱和破坏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和负面影响。
从项目建设的自身规划看,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和困难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包括项目的融资模式比较单一,有些大型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深入、施工和进程未达到预期效果等。对此我们也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补救措施,确保项目的正常推进。
针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深入调研,分析掌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坚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高质量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效果,还要追求项目的绿色环保等。
其次要考虑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模式来解决项目的后续投资问题,引入更多投资方参与项目建设,这样既可以分散融资风险,也体现了共建共享的理念。
最后要加快推进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项目或生产型的投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对解决就业和繁荣经济的带动效果更加明显。
南方+:项目投资会带动产业转移。有一种言论认为,“一带一路”是国际产能转移,会导致国内订单流失,对此您怎么看?
霍建国:从投资贸易的角度看,全球范围内正常的产业转移是积极的,也是企业国际化的举措,寻求国际更大市场。有声音担忧随着这些产能转移,可能会带来国内就业减少和外汇流失,我认为这样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从宏观指标上看,可能短期会有一定影响,但从微观和长期角度看,国际化布局有利于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还有一些担忧的声音是认为跨国欧美公司的订单和产能的转移,会影响国内产业发展。我认为这也是美国“脱钩断链”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此,我们要谨慎对待一些中高端产业的流失,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但与此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坚定不移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当企业有足够大的市场掌控能力,就不存在担心“脱钩断链”的问题。
【开栏语】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他还寄语广东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作为全国第一开放大省、经济大省,广东应如何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争取更大作为?为进一步推动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凝聚共识、探方寻策,南方+即日起启动“四海行思录·‘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十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跨国深调研,并对话著名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等,敬请垂注。
【策划】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曹斯 王海军 陈韩晖
【执行统筹】吴哲 张由琼 肖文舸 李细华 张哲
【采写】南方+记者 宾红霞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设计】甘展平 魏伯航
【实习生】 黄碧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