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全国经济回暖“定心丸”,稳增长、控风险仍是首要任务|经济大咖谈

南方经济智库
+订阅

04:19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信心最低点”已逐渐过去,经济恢复短、中、长期面临不同挑战|经济大咖谈

前不久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到,广东等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为推动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看来,广东经济企稳向好,消费、制造业投资等方面指标恢复良好,为全国经济回暖发挥了“定心丸”的重要作用。

刘元春认为,要评估广东经济的恢复水平,制造业、外贸方面的指标尤为关键;此外,房地产市场的恢复状况,也是核心因素之一。在宏观政策上持续发力,稳增长、控风险仍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广东经济稳定恢复是全国“一盘棋”关键

南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广东经济发展持续稳定恢复。您会更加关注广东哪些方面的指标表现?

刘元春: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核心肯定是要看制造业投资。发展实体经济,就要着眼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大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投资,无疑是与稳增长、转结构相契合的。

同时,广东又是外向型经济大省,那么我们肯定也要关注出口方面的指标,这是我们关注的两个核心指标。此外,当前我们还要特别关注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指标

整体而言,广东今年以来的经济恢复状况良好。广东经济的“盘子”很大,广东经济的稳定恢复,可以说在全国经济运行中发挥了“定心丸”的作用。目前来看,广东经济的稳定恢复和风险的可控,是下好全国发展“一盘棋”关键。但广东能否完成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还要关注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南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来自哪些方面?

刘元春:一方面是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广东的出口是否会继续下降,还是降幅将逐渐收窄,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另一方面是房地产行业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一轮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与以往是完全不同的,它与基础性的人口参数、存量参数密切关联,同时又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开发模式密切关联,更重要的是,它还与土地财政的历史地位变化密切关联。这就决定了,本轮房地产调整,时间会更长,路径会更复杂;与此相关的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情况,也都是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

信心最低点的状态已逐渐过去

南方+:在外贸方面,8月,全国、广东的外贸数据都有回暖的迹象。这是不是一个长期向好的趋势,应如何判断?

刘元春:首先,我们要观察先行参数的情况,比如在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出口订单和出口现金预期指数,从目前看来,这些方面的情况都有所改善。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其他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景气程度。今年以来,广东对于“一带一路”市场的贸易进出口总体数据表现很好,对欧美市场则出现了一些下滑。这种“下滑”是否已经触底,一方面要看欧美国家的经济景气情况,另一方面则是中美经贸摩擦会如何演变。

虽然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但我们可以前瞻性地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研判。任何一次经济的不景气,都是结构性的。国产化替代的创新需求还是很大,我们的“新三样”在海外热销,也反映出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断定经济不行。随着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信心处于最低点的状态已逐渐过去。

南方+:今年以来,物价的波动备受关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走向,反映出当前经济恢复的哪些问题?

刘元春:从全国来看,7月份CPI出现负增长,核心因素还是在于食品价格,而食品价格又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波动导致,目前来看,猪肉价格已经触底反弹,因此接下来的CPI会出现回升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此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供求状况进一步得到稳定。随着基数效应逐步减弱,粮食价格、能源价格有所抬头,我国能够摆脱7月物价水平负增长的状况,因此也不用过于担心“通缩”的问题

具体到广东,虽然8月份的CPI由负转正,PPI下降的幅度有所收窄,但它依然反映出供需两端的恢复不平衡,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其中,房地产毫无疑问是一个重点,房地产的价格不仅仅跟住房价格有关联,与房地产行业的上下游,比如装修、家具的价格也密切相关。因此,广东仍需要通过对这些状况进行深入研判,在宏观政策上持续发力。

稳增长、控风险是当前首要任务

南方+:在您看来,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从短期、中期、长期来看,分别都面临着哪些挑战?

刘元春:当前,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存在区域独立与市场分割状态,空间一体化不足,阻碍了大湾区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高效整合,制约了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短期来看,稳住经济依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如何扩大内需,使经济增长快速恢复到常态,并防止风险的过度蔓延。稳增长、控风险是当前的一个关键。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一线城市包括广州、深圳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中期进行调结构的战略意图和布局。调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包括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都需要有一些结构性的调整。

这些结构性调整一定是要构建在制度性改革、制度性创新的基础上。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面临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一些共性问题,还面临着制度壁垒、制度障碍等问题。因此,从中长期来看,还要聚焦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改革发力。

南方+:对此,您有些方面的建议?

刘元春:一是以数字政务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服务平台,促进数据共通、信息共享、标准统一,降低市场交易制度成本。二是打造珠江西岸经济新区,将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探索成果扩大到整个珠江西岸经济区,进一步缩小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发展落差。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高科技领域产业,将珠江西岸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高地。

三是广泛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大湾区已有大学要集中力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并放眼国际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大湾区还要加快建设尖端实验室体系和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对紧缺型、创新型人才的“引用育留”工作,尤其要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发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创新环节上的多个链条。


【编者按】

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到,广东等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为推动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认真谋划,系统部署,广泛动员,狠抓落实,推动前8个月全省经济发展持续稳定恢复。

全国第一大省广东如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9月20日举行的2023年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等多位专家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建言咨政、出谋划策。南方日报、南方+即日起推出“推动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大咖谈,敬请垂注。

■相关阅读

经济暖意渐浓,广东如何“勇挑大梁”?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这项创新很关键!|经济大咖谈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广东如何突破重围?| 经济大咖谈

【采写】南方+记者 黄叙浩 曾美玲

【摄影】南方+记者 石磊 实习生 朱琦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海报】刘玉洁

【统筹】吴哲

编辑 周煦钊 张志超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