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红色故事丨红军阿姆李梨英(三)

南方日报

回顾过去的革命年代,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的许多干部、群众,都不会忘记一位“革命老妈妈”。她就是被人们称为“革命母亲”“红军阿姆”,解放后曾担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的李梨英同志。

李梨英从1932年在家乡加入农会,到参加红军,上凤凰山,转战乌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斗争,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直至潮汕解放,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潮汕、闽南的革命老一辈都给李梨英以很高的评价。

1961年,李梨英逝世时,时任中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方方痛切悼念,写过一副挽联:“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中,堪称智勇;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这副对联,概括了李梨英革命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忠贞、坚强、勇敢、机智的革命母亲的崇高形象。

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立佳


李梨英。资料图片

李梨英。资料图片

1936年后,中国革命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正确主张。“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

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拉开帷幕。这时,驻闽南的国民党157师坚决抗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响应中央号召,主动与157师谈判合作抗日问题。1937年6月26日,闽粤边区特委与157师签订了合作抗日的政治协定,根据协定,原红三团和独立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但是,国民党157师的领导人仍没有放弃其反共立场。当时闽粤边特委领导人何鸣对敌人的罪恶阴谋没有引起足够警惕,没有识破敌人所谓改编开赴前线抗日的阴谋,错误地把红军游击队集中于福建漳浦县城孔庙。1937年7月16日,敌人以极其卑劣的手段,乘红军无备,突击包围,800多名红军全被缴械。同一天敌人又袭击了诏安县月港村中共闽粤边特委领导机关,逮捕了正在开会的特委和县、区领导(后全部被害),制造了震憾全国的“漳浦事件”和“月港惨案”。

霎时间,革命形势急剧变化,800多人的游击队被解除武装,党的领导机关遭破坏,党的联系一时中断。这时,李梨英所负责的伤兵站仍留驻乌山根据地,全部20多名伤病员和根据地群众得知红军遭害、特委领导遇难的消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有的愤慨万分,有的悲观失望。面对突然袭来的风暴,李梨英对伤兵站的同志,强忍涌上心头的悲愤,激动而庄严地说:“大家不要忘记,5年前独立营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只有12人,在大坑村的祠堂前立起了第一面红旗。这一面红旗,从凤凰山插到乌山,永远也不能让它倒下去,要一代一代传给我们的儿孙!”李梨英的话语掷地有声,激发起伤病员的革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革命信心。在这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李梨英扛起了复杂又艰难的担子。她不仅要做伤病员的思想工作,还要负责一系列生活、治疗等事务,实际上充当着指导员、司务长、医生、护士等多个角色,日夜为伤病员解决思想、吃饭、治疗等问题。他们顽强地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时,在漳浦事件中突围出来的原独立营营长卢胜重建了红三团,部队重上乌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李梨英,伤兵站的战士重新编入卢胜领导的红三团,后编入新四军,开赴苏皖前线抗日。

闽南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后,李梨英离开伤兵站,随中共云和诏县委在乌山进水村一带做群众工作。1938年春,李梨英告别了战斗两年多的乌山,辞别了同甘同苦、一起战斗的乌山人民,调到平和县大芹山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后称闽南特委)机关。此后她就在党的领导机关工作,从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闽南特委)、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到中共潮汕特委秘密机关,从山村到平原再到城市,多次转移,一直从事掩护党的领导机关工作。历时11年,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1年6月,李梨英调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工作。“南委”直接接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同延安党中央有电台联系,负责领导粤北、粤南、江西、广西4个省委和潮梅、琼崖、闽西、闽南、湘南5个特委及闽粤边特委等10多个地区的党组织。李梨英就在设于大埔百侯的“南委”直属电台做掩护工作。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在电台工作的同志按“家庭”组织起来,李梨英就是这个家庭的老母亲,大媳妇肖敏,二儿子王强,女儿方文。当时,“南委”书记方方扮为商人,作为李梨英的弟弟与其来往。

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叛变被捕,“南委”机关遭敌人破坏,27日中共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被捕;30日又在乐昌逮捕了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6月6日在大埔高陂镇,先后逮捕了在撤退途中经过此地的南委副书记张文彬、宣传部部长涂振农等,这就是当时震动南方几省的“南委事件”。南方几省革命形势处于严重艰难时刻,面临严峻困境。此时,遵循中央关于“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为了保护革命力量,根据中央南方局的指示,组织暂时停止活动,关系中断,分别转移,以待时机。

“南委事件”后,敌人继续在“南委”机关驻地周围乡村、城镇、交通要地进行搜捕。李梨英在王强的带领下,同方文及方方的孩子方超,从百侯脱险经梅县松口,历尽艰险,终于按组织的指示,于同年8月转移到潮汕惠来县城的方文之家。

1942年底,“南委”书记方方也历尽艰险来到潮汕,由吴南生负责掩护隐蔽于揭阳城内。按照组织的安排,李梨英又从惠来调到揭阳,从事掩护方方的工作,为隐蔽斗争的需要,一个新的“家庭”又组成了。李梨英作为吴南生的亲戚,方方的嫂子,挑起掩护工作的重担。这时,方方隐蔽在家,不能外出,方方的爱人有病也不能外出。李梨英既承担了生活上的各种担子,有时还要从事交通联络工作,做好睦邻工作。

1943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方方转移到重庆,由王达泉陪同,两人装扮成财主、伙计一路同行。吴南生护送他们到汤坑,方方安全到达重庆,见到周恩来并和他一起回到延安。吴南生根据方方离汕前的部署,负责韩江西部的党的工作,并受委托处理“南委事件”后的一些问题。方方离开潮汕后,李梨英仍继续在吴南生的直接领导下,从事交通联络工作。吴南生离开汕头后,李梨英又在潮澄饶党组织负责人周礼平的领导下,担负政治交通员任务。

李梨英,一个近60高龄的老妈妈,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定、忠贞、机智,担负起党交给她的交通联络工作,总是来回于游击区、国民党统治区、日军占领地沦陷区之间,越过重重封锁线,有时一天跑八九十里路,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枪决叛徒姚铎(“南委”原秘书长)的斗争中,她往返于揭阳榕城至潮安余厝州之间,路程相距近百里,不辞艰险,安全地传递情报,促使枪决叛徒姚铎的斗争胜利进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出了贡献。

每当她完成任务回到“家”里,同志们高兴地听着她讲述经过白区、沦陷区封锁线的“历险记”:日军搜查、打过她;国民党的军队搜查、打过她;汪精卫的伪军以为她是媒婆,恐吓她下一次来的时候一定要带一个姑娘来,不然就要打断她的腿;国民党的军队以为她是贩卖大烟的,要她拿出烟土才让她过哨卡。就在这样艰苦的斗争中,她历尽艰险,临危不惧,锻炼成为一个勇敢、机智的优秀地下工作者。(未完待续)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共潮安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松柏长青》

3.《潮安英烈传》

4.《春晖赋》

相关链接:

潮州红色故事丨红军阿姆李梨英(二)

潮州红色故事丨红军阿姆李梨英

编辑 余丹萍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