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的革命年代,潮汕地区和闽南一带的许多干部、群众,都不会忘记一位“革命老妈妈”。她就是被人们称为“革命母亲”“红军阿姆”,解放后曾担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的李梨英同志。
李梨英。资料图片
李梨英从1932年在家乡加入农会,到参加红军,上凤凰山,转战乌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斗争,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直至潮汕解放,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潮汕、闽南的革命老一辈都给李梨英以很高的评价。
1961年,李梨英逝世时,时任中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方方痛切悼念,写过一副挽联:“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中,堪称智勇;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这副对联,概括了李梨英革命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忠贞、坚强、勇敢、机智的革命母亲的崇高形象。
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陈立佳
大坑村成立农会后,李梨英成为农会的积极分子。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替红军探敌情、送情报、看护伤病员……只要党交给她的任务,她都拼尽全力去完成。
李梨英在革命斗争的严格考验中,表现了坚定、忠贞的品德和机智、勇敢的品质,具备优秀共产党员的素质。1933年,李梨英终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李梨英的入党介绍人詹如炳向支部的同志说:“她是一个平凡的妇女,像我们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但是,她又是妇女们的模范,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说过的话:‘党要我做什么,我就一定去做’。”
李梨英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但是,她在革命征途上所表现的革命气质却是那么不平凡,那么高尚。一个接一个的严峻考验就是有力的证明。
从1933年开始,南方革命形势逐步恶化,浮凤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接连受到挫折,革命面临困难。国民党军队采用“碉堡政策”“保甲制度”,封锁浮凤苏区,又用尽办法收买叛徒,召集流氓、地主和土匪,不断袭击大坑村等几个村庄,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大坑村的环境越来越险恶。李梨英的大女婿刘金城不幸被捕,1933年7月5日在潮州城壮烈就义;大女儿松花也被捕入狱,外孙流离失散;大儿子松泉和三儿子松才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相继牺牲;曾同李梨英一起战斗的不少同志也倒在血泊里。失败、艰险、悲痛反而增强了李梨英的革命信心,她对同志们说:“不要为我难过,我明白,不流血牺牲,革命是不能成功的。”这是何等豪迈、忠贞、坚定、高昂的气概。
1935年夏,革命形势进一步恶化。国民党邓龙光部更加疯狂地“围剿”秋溪区,使秋溪区又一次遭到严重的摧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区委安排一些党员、干部转移至浮凤根据地。区委考虑到李梨英已是40多岁的人,且有两个10多岁的儿女,因而劝说她暂时远离家乡到南洋(现东南亚)去,免遭反动派的毒手。李梨英却坚定地说:“我出家不入家,我走的是革命的路,绝不走南洋路。”尽管区委再三劝说,她仍坚定地说:“不要为我担心,我不能打仗,但还能做别的事,一天走百余里路也不要紧,不会拖累别人。我是参加革命的,有一天要死的时候,也一定要死在革命的队伍里。”这种坚强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感人肺腑。区委终于同意她的要求,让她跟着同志们上浮凤根据地。
从区委回家后,李梨英便妥善安排家事,把15岁的女儿托付给远亲寄养。身边带着年仅12岁的小儿子松森一起到队伍。到区委报告时,她拿着一个红布包,里面是她多年积蓄下来的20块光洋,交给詹如炳,说:“我把它交给党,不要笑我,人老了还是老习惯。封红包,取个吉利。”
当詹如炳劝说着交还她时,李梨英说:“用不着,如果要去南洋就用得着,但我走的是山路,不是海路。”
李梨英随着同志们日夜行军,队伍来到凤凰山,又遭到国民党第九师的围攻。根据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的指示,队伍迅速奔赴福建,改编为独立营,和红三团紧靠一起,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李梨英也随队伍来到了乌山。到了乌山,李梨英接受党分配的任务,担负起伤兵站工作的重担。
乌山峰峦起伏,长年笼罩着蒙蒙白雾,山上黑黝黝一片,到处是大石峥嵘兀立,羊肠小径穿梭,山上有不少石洞,村落棋布山间。伤兵站就设在距离进水乡8里地的乌山深处的石洞里。建站的工作极其艰巨,李梨英带着伤兵站人员湖兰、慧兰和她带上山的小儿子松森斩树、砍竹、割芒草,在洞里搭起了床铺,搬了石块垒砌了炉灶,让火线下来的伤病战士有一个能养病的家。没有药品,她就到深山丛林采集草药给战士治病医伤;又蹲浸在冰冷的山涧流水中给战士洗血衣。她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慈爱地护理这些革命战士,盼望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一批批伤病战士从前线来到她的身边,又一批批康复了的战士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告别了她回到前线去。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为“阿姆”,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
乌山伤兵站从1935年底到1937年底,经历了艰苦的两年多时间,先后接过伤病员约二三百人。在伤兵站治疗的伤病员最多时有五六十人,少时也有10多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了防备敌人的袭击,伤兵站先后迁徙到福建诏安和云霄间的北蔗、竹林、十八间、进水、坑心等地的深坑山洞。李梨英还专门安排张水贵等战士,在离站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秘密接收伤病员到站。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变化,又将伤病员编成小组,三五人安置一处,分散于各个山洞中。石洞外还设有岗哨。当洞外放哨同志发现敌情,李梨英便立即组织伤病员,轻伤的扶着重伤,有的自己拄着拐棍背着被单,还挑着番薯、咸菜,有的扛着枪在后面掩护,往深山转移。
伤兵站战士,虽是负伤患病,但是他们心里却是充满血海深仇的革命激情,期望着早日康复回前线,杀敌报仇。曾有一次,几个负伤战士听到国民党军队血洗凤凰山一带乡村的消息时,愤恨至极,拿起枪便冲出石洞,想奔回家乡为亲人报仇。这时,李梨英跟着追出石洞,拉着他们的手走回洞里,严肃地对大家说:“不能这样呀!革命为的是天下工农,家有家规,乡有乡约,红军战士要守纪律。”就这样,李梨英以那像乌山劲松般的气概、毅力和母亲般的亲切关怀,影响和感动着战士们,鼓励他们更坚定地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
敌人的不断“围剿”,使伤兵站的处境十分艰难,既无药物治疗,又缺乏粮食,饥饿和死亡威胁着伤病员们。为了使战士们能够生存并且养好伤,李梨英费尽心血。她上山采药,又到处找被敌人“围剿”逃进山洞里的群众。她和伤兵站红军战士列兴一起,终于在一个石洞里找到了10多人。乡亲们见到李梨英这位“红军阿姆”,非常高兴,他们是如此盼望红军能够帮他们将敌人赶走。找到一个石洞里的乡亲,接着又找到其它石洞里的乡亲。找到了乡亲,也就找到依靠,找到了救星。(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