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如果不‘出门’,再好的工艺不被人知晓,它就只是一块泥巴。”谈及当下潮州工艺陶瓷的发展困境,作为“如合坊”第四代传人,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礼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工艺陶瓷产品。
回顾潮州的陶瓷发展历史,丰富的瓷土资源、能工巧匠辈出,造就了潮州陶瓷的精美和独特,通花瓷、瓷塑、瓷板画等潮州工艺瓷备受市场青睐。然而近些年来,人才青黄不接、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令潮州工艺陶瓷在当下进入了低潮期。从历史中走来,潮州的工艺陶瓷正在呼唤新生。
枫溪友谊通花瓶。
现状
从业人员断层导致创新乏力
一件工艺瓷的诞生,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制作流程,成型过程需要大量手工,要求技术工匠必须技艺娴熟、精雕细琢。一直以来,潮州工艺瓷制作多以作坊式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化、工厂化生产。
枫溪瓷塑。图为吴维潮、吴淑云作品。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李炳炎介绍,潮州的工艺陶瓷在北宋时期就达到了一次发展高峰,生产规模大、工艺精、档次高;在近代,枫溪是全国仅次于景德镇的工艺陶瓷生产基地,佛像等瓷塑大量销往东南亚;2005年到2015年,潮州大量生产洋瓷,外销欧洲市场。
2006年,辞去国外高薪工作的石礼煌回到潮州,创办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尝试大规模生产工艺瓷,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众多陶瓷艺术精品。不过要将工艺陶瓷进行工厂化生产,这个尝试并不容易。石礼煌在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经过反复试验后工厂的技术才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
“我们将一件工艺品的制作流程进行拆解,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岗位,对产品进行流水化生产。”石礼煌说,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生产,使得产品从原料、造型到色彩等都得到严格把控,既可以保证品质稳定,产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2010年左右,该企业每年销往国内外的工艺瓷高达300万件。
弘扬陶瓷生产的工艺陶瓷产品精致华丽。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当前潮州从事工艺瓷制作的企业仍然屈指可数,大多是个人工作室。尽管进行了工厂化生产,但工艺陶瓷的制作仍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摆在潮州眼前的难题,就是传承。
“从业人员断层严重,消费者审美和消费理念发生变化,产品创新乏力……这些因素的叠加,让潮州工艺陶瓷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石礼煌坦言,近些年来企业不得不靠生产销售日用陶瓷,来养活支撑工艺陶瓷的板块。
李炳炎认为,当前潮州工艺陶瓷的发展进入了低潮期。
新机
“艺术+实用”开拓大众市场
在弘扬陶瓷展厅内,笔者发现,有一些日用陶瓷产品在把手、杯身处用小巧的立体瓷花进行点缀装饰,产品整体简约而不失精致。石礼煌告诉笔者,这是将工艺陶瓷与日用陶瓷相结合而设计的产品,也是企业在探索工艺陶瓷发展新路上的一种尝试。
企业探索生产工艺陶瓷与日用陶瓷相结合的产品。
“目前,潮州的工艺陶瓷企业正在探索转型路子,如有的企业尝试发展‘轻工艺’日用陶瓷,这有利于推动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李炳炎说。在石礼煌看来,发展“轻工艺”日用瓷,既结合了潮州生产日用陶瓷产品的优势,又能因工艺的点缀增加产品附加值,而该企业此类型产品也恰好符合当下消费者追求简约的需求,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工艺陶瓷产品。
李炳炎还建议,工艺陶瓷要发展,除了探索与日用陶瓷的结合,必须走内销市场,不能一味满足外销市场。“要打开国内市场,必须要设计年轻人喜欢的产品,从造型、内涵等方面贴合时代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好的设计师和设计理念。”李炳炎认为,企业要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注入文化创意,助推工艺瓷走向大众化市场,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生机。
弘扬陶瓷生产的高端工艺陶瓷。
“实现大批量生产,服务更大消费群体的同时,还要坚持做精品。”李炳炎还提醒,新时代工艺陶瓷的发展不是全盘舍弃、推翻重来,而是要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继续精益求精,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他建议,可以通过“大师+品牌+作品”的方式,将艺术大师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引领行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潮州不断借鉴和吸纳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泥塑、木雕、潮绣等民间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如今,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嵌瓷、潮州彩瓷烧制技艺等,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备受政府及行业关注。
“非遗项目一定要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在经营中得到发展。如果非遗项目没有生产经营,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李炳炎认为,工艺陶瓷对成型技术要求很高,没有这些技术工人,产品就没有灵魂,因此必须扶持和培育好一批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唤醒非遗活力,让非遗保护和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延伸阅读】千年瓷都剑指千亿瓷业,千年窑火何以生生不息?丨制造至“潮”②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许钰敏
【海报】区洁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