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8日举办的广州专场招聘会上,当惠州市教育局、各县(区)教育部门以及事业单位招聘摊位前大排长龙时,一些民企却门庭冷落,少有人问津,这种现象的产生值得思考。
时值毕业季,一句“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让不少学子感慨不已。年轻人的这种心理来源于社会对学历的固有认知。在既有的理念中,学历被认为是实现阶级跨越的通道,每个人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可以依靠自己的文凭而不是以出身参与社会分工。这样的社会被认为相对公平,因为它能给所有普通人向上流动的机会。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老师说考上好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家长灌输去洗盘子就没有出息。学子想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境遇,历经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获得文凭。可当他们拿着大学文凭去面试时,结果和曾经想象的并不太一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文凭的“通货膨胀”现象随之出现。当教育使文凭的供给越来越多,工作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凭所带来的回报相应减少。
数据可以反映当下的就业氛围。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1%、4.8%。毕业生就业难是事实,求职经历告诉他们,找一份心仪的工作颇为不易。
高校毕业生求职难并不代表否认文凭,否认读书的意义。只是接下来要做的,要从认知转向行动。如果暂时无法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那么先就业再择业也未尝不可。大学毕业去做蓝领工人,或许也可以作为一条突破的路径。正如在广州大学这场招聘会上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受访时所说,当前国家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对制造业的投入加大,大学生毕业后成为蓝领工人并不意味着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比白领更低。这位负责人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边学习边积累经验。
前段时间,视频《我:毕业5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受到广泛关注便是例证。视频里的两个女孩从名校毕业,虽一路跌跌撞撞,却不轻言放弃,而是识变、应变、求变,主动接纳自己,用拼搏直面困难。看到她们的坚持,母校也发文鼓励。她们在视频里说:“人生有很多条路,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不会是一条死路。”
链接:
【记者】曾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