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60周年研讨会在封开县举行

南方+ 记者

3月17日,纪念黄岩洞洞穴遗址发现60周年研讨会在肇庆封开县举行,50多位文物考古专家学者以“岭南溯源,潮起封开”为主题,围绕西江流域的古人类发展历程、黄岩洞洞穴遗址的发展前景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3月17日,纪念黄岩洞洞穴遗址发现60周年研讨会在肇庆封开县举行,现场开展专家座谈。柴嘉蔚 摄

黄岩洞遗址位于封开县渔涝镇狮子岩西南山麓,发现于1961年。黄岩洞遗址的发现,突出了西江流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主根脉之一的地位,为源远流长的岭南文明寻根溯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1961年后的数十年年间,省、市、县先后组织多批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先后来到黄岩洞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和清理。大量人类、动物化石以及各类石器等具有重要历史和科研价值的文化遗物出土,为研究华南—东南亚现代人起源和迁徙,以及对研究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机制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表示,黄岩洞遗址由垌中岩遗址和罗沙岩遗址发展而来,这正是古代人类“西江走廊”的魅力。垌中岩古人类化石,也是西江走廊中古人类演化的重要一环,也证明了古人类在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遗存。

研讨会上,中共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建指出,要深入实施广府文化探源考古工程,积极打造“西江流域文明探源地方品牌”,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明寻根溯源。弄清楚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如何在西江流域形成气候进而开枝散叶,不断还原岭南文化、广府文化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过程,推动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以更坚定决心、更大力度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厚植文化自信,共同传承文明之光。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式挺在致研讨会的贺信中寄语广东文博界同行,要“肩负起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将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当好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为更好地保护黄岩洞遗址,推动西江流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纷纷建言献策。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冯小波建议,以黄岩洞陈列馆内的广东省考古研究院粤西工作站为基础,建设“广信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广信文化内涵,推进广信文化、岭南史前文化的相关研究,打造广信文化、岭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进一步促进考古成果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邱立诚建议,要着眼于岭南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封开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封开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旅项目的研究和策划,为提升县域品位、凸显县域文化特色创造有利条件。

黄岩洞陈列馆馆长孔淼锋介绍,黄岩洞景区是封开县最为重要的以展示古人类遗迹为特征的人文类景区,分为陈列馆展厅及黄岩洞洞穴遗址,承担着专题性展览馆和古人类遗址展示功能。

近年来,封开县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青山叠翠的黄岩洞洞穴遗址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2022年3月,黄岩洞景区成功创建了国家AAA级景区。同年10月,封开黄岩洞数字博物馆上线,这也是肇庆市首个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通过人工智能AI等最新的数字化新技术,黄岩洞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让文物得以开口讲故事,让文化重新鲜活起来。

延伸阅读

深读|穿越万年,肇庆封开黄岩古洞再焕生机  

【南方+记者】卢逸轩

【通讯员】黄瑛居 柴嘉蔚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