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江门文旅一路“狂飙”,鹤山咏春亦爆火“出圈”。
3月9日,一段短视频在社交网络刷屏——视频中,鹤山文广旅体局局长谢文清化身咏春高手,击打木人桩,展示咏春拳法,颇有侠气之风。
短短数日,这段“出战”视频获赞无数,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鹤山咏春。
同时,这段不到30秒的视频,也引发了人们对鹤山咏春的关注:咏春不是佛山的吗,怎么会是鹤山咏春?佛山赞先生和鹤山咏春是什么关系?鹤山咏春厉害还是佛山咏春厉害?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咏春的前世今生说起了。
咏春如何创立?至今是个谜
“咏春,张天志。”
“咏春,叶问。”
在电影《叶问3》里,最精彩的一场对决,莫过于叶问与张天志的“咏春正宗”之战。昏暗的武馆里,两人对决前的自我介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咏春。
“咏春,叶问”。 电影截图
电影中,不论是叶问,还是张天志,都只是咏春拳这一传统武术发展传承中的继任者。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南拳的重要门派,咏春拳由谁创立?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其实这场对决开始前,电影已经做了交代,在张天志焚香敬拜咏春历代祖师时,一个特写镜头扫到咏春创立者的灵牌——严咏春与五枚师太。
严咏春与五枚师太何许人也,她们是如何创立咏春的?是否为咏春真正的创立者?各界众说纷纭。
目前,从能查阅到的资料以及研究者走访调研、访谈等形成的说法,结合参阅分析,大体认为咏春拳的起源有六种说法。
一说咏春拳始创于福建严咏春。严咏春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之女,相传,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咏春拳术,后传于丈夫梁博俦(涛),再由梁博俦(涛)传入粤。
二说咏春拳源于五枚师太。据传,五枚师太是清初少林派弟子,擅白鹤拳,为避祸隐居于大凉山。一次偶然,她见到蛇鹤相争的场景,便据此结合白鹤拳技法内容及其女性特点而创出了咏春拳,后传于严咏春。
三说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得名于梁博俦纪念爱妻严咏春。五枚师太首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严咏春,而是传给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严咏春,严咏春传给夫婿梁博俦(涛)。严氏死后,梁为纪念爱妻,遂将此拳取名“咏春拳”。
第四种说法认为,咏春拳前身是永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武技,由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首先传给湖南昆剧戏班的武生张五。张五后来落难到广东,又将这一拳法传于粤剧界诸弟子,为避祸将“永春”改为“咏春”。
第五种说法称,咏春拳得名于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寺的永春殿,是当年进殿者所习的一种南派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拳,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莆田九莲山少林寺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将永春拳传于粤剧戏班中人,并逐渐在当地发扬。
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源于福建省永春县,属方七娘于康熙年间始创的永春白鹤拳,该派弟子流落广东,个别人隐姓埋名,传授永春拳。
《叶问3》电影中对咏春源流的呈现。 电影截图
研究学者认为,这些起源传说颇具传奇色彩,缺乏有力的支撑依据,有待进一步推理和研究。但“咏春源于严咏春”一说,其传承脉络相对比较清晰,即,梁博俦在云贵边界娶妻严咏春,婚后,严咏春将武艺传给了丈夫梁博俦。后夫妻俩来到韶关南雄县城开馆授教,继而南下广东高要(现属肇庆市)设馆传技。
咏春拳在粤的传播历程基本可以概括为:梁博俦先传拳与族侄梁兰桂,再后到佛山谋生并传艺于粤剧武生黄华宝、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陆锦、武旦易金(正旦金)等人。黄华宝、梁二娣传于梁赞,陆锦传于冯少青,易金传于曹德胜(广州鸦湖)等。
对此一说法,鹤山古劳咏春支系和香港与南海叶问咏春支系等较为支持。
佛山“赞先生”让咏春发扬光大
咏春起源一直是个谜,但其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却是各派公认,他便是有“赞先生”之称的梁赞,业内亦有咏春“源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的说法。
梁赞原名梁德荣,本是鹤山古劳人,如何成为佛山“赞先生”?
自古以来,岭南有尚武之风,鹤山亦是如此。据鹤山县志记载,“明清以来,鹤山县内乡村多设有武馆,师授徒,入馆学艺者众”,至清末,全县考中武举达20多人,进士4人。
梁赞画像。
在这种尚武风气熏陶下,梁赞自幼热爱习武,曾学习洪、刘各家拳术。读书后,梁赞随父在佛山赞生堂熟药材店经商,阅读古代医药书籍,深谙岐黄术,后在店义务为人治病,无不妙手回春,故有佛山“赞先生”美称。
行医治病之余,梁赞并未荒废武功。在父亲的引荐下,他先后拜在梁二娣和黄华宝门下学武。黄华宝与梁赞同为古劳人,作为同乡和授业恩师,黄将其毕生所学传于梁赞。
其间,梁赞除习少林拳术、少林“六点半棍法”外,尤专习咏春拳,得其精粹,且加以创新,遂成一代宗师。据说,“赞先生”享誉佛山,靠的是真拳实脚的比武,通过一次次实战,赢得了“咏春拳王”的名号。
佛山咏春不止梁赞一派。相关资料记载,佛山地区目前流传的咏春拳至少有六个支系,主要为晚清期间约在19世纪50—70年代,由梁二娣、黄华宝、罗晚恭、陆锦等人所传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梁赞名声大振,开始在佛山设武馆收徒,加快了咏春拳发展的步伐。十余年间,梁赞培养了众多门徒,得意弟子除儿子梁璧外,还有陈华顺、雷汝齐、陈桂、梁奇等人。
其中,梁璧和陈华顺便是此后大名鼎鼎的叶问的师傅。起初,叶问师从陈华顺学习咏春拳,由于陈华顺年事已高,师兄吴仲素代师授艺;后又师从梁璧习技。
电影中,张天志与叶问比拼六点半棍,这是咏春拳必修兵器。
佛山作为咏春拳近代广泛传播的重要发源地,到20世纪初,已是咏春名家辈出,其中阮奇山(陆锦支代表性人物)、姚才(罗晚恭支代表性人物)、叶问并称“佛山咏春三雄”。
如果说梁赞让咏春在佛山发扬光大,叶问则让咏春走出佛山,名扬海外。
20世纪30至40年代,叶问举家迁居中国香港,把咏春拳带到香港,在当地开馆收徒。此后他的弟子们又走向了澳大利亚、美国等,使咏春拳在世界范围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当然,其中不乏其他各派支系弟子们的努力。
再回过头看《叶问》和《一代宗师》等影视作品,其中对咏春发展传承的呈现,基本承袭了这一脉络。
梁赞晚年回乡创立鹤山咏春
说了这么多,鹤山咏春与佛山咏春到底有何关系呢?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梁赞其人。
梁赞的家乡位于古劳水乡,这里河道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美景如诗如画。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行至晚年,梁赞或许感受到家乡的召唤,毅然选择回乡定居。
梁赞家乡鹤山古劳水乡。吴兆民 摄
如今,走进古劳东便坊40号,一栋建于清光绪年间青砖平房屹立于此,这里便是梁赞故居。步入院落,前庭的木人桩和演示咏春招式的雕塑展示着屋主人的身份。屋内装饰工艺精湛,木雕、灰塑、彩绘古香古色,整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村里人说,梁赞幼年和晚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度过,并在这里居住。正是在这里,梁赞创立了鹤山咏春——古劳偏身咏春拳。
在当地,梁赞创立偏身咏春的故事广为人知。
据说,当年梁赞返乡时已年届七十,满以为从此可以过上舒服日子,谁知返乡未几,就有一些乡亲父老指指点点:“你再好功夫又怎样,自己兄弟都没个晓!”
原来众乡亲早知梁赞厉害,便故意用此“冷言冷语”刺激他,希望他能将其本领在家乡流传下来。
咏春拳在古劳镇已传承了六代。欧蕊荣 摄
梁赞细细思量,觉得乡亲此话不无道理。于是他静下心,将平生所学武功重新梳理,聚集精华,组合成一套简洁流畅又变化多端的偏身拳授予兄弟子侄。故此拳又叫“子弟拳”,俗称“古劳咏春”或“鹤山咏春”。
鹤山偏身咏春拳与佛山咏春拳同出一源,但也有显著区别,偏身的目的是缩小被打击面、消卸攻击、牵制对方、打击对方,更讲求实用性。
就拳法来说,偏身咏春拳精简十二路拳法,即大念头、小念头、标锤、三箭锤、栏桥、双龙、蝶掌、寻桥、鹤膀、短桥、标指、伏虎,拳法灵活多变、借力打力、以弱胜强,讲究制胜对手,可塑性极强。
击打木人桩,可以有效练习身手和力量。欧蕊荣 摄
在当地咏春传承人看来,练习偏身咏春有三大精髓:
阴阳手——讲究出手即阴阳手(两只手阴阳相对,即右手手心向上,则左手手心向下;右手手心向左,则左手手心向右;右手手心向外,则左手心向内),不断变化交换,协调灵动,极具太极意识,体现以柔制刚,刚柔并济,连消带打,借力打力,巧力取胜。
黐手——两个人的手搭在一起,不管一方的手怎样出没变化,另一个人的手都要凭感觉紧紧跟随它,牵制它,这样你攻我防、你退我进地不断练习,能增强手的神经反应和灵敏度,练到一定境界,就算蒙上眼睛,手一碰上,对方就难以脱开,实战时,一交上手,就能凭手感很有效地牵制、打击对手。
木人桩——在没有人一起做练习的时候,就利用木人桩做对手,练习身手和力气。木人桩的好处是可以毫不顾忌地打,缺点是不够灵活,不及真人灵活多变。
总体而言,鹤山偏身咏春更加简单易学、实用性强,自梁赞创立以来100余年,在古劳已传承了六代。
打响“鹤山梁赞 世界咏春”品牌
鹤山人对咏春的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
在被誉为“咏春圣地”的古劳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懂咏春、习咏春;各中小学校里,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再到高中生,人人都要习练咏春拳操;走进城市里的体育运动公园,人们运动休闲之余,也会打打木人桩,“浅尝”一番功夫梦……
古劳镇几乎家家户户懂咏春、习咏春。欧蕊荣 摄
这种热爱与当地热衷于推广咏春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鹤山民间,咏春拳传承人各司其职,有的业余时间开设公益性武馆,有的则在海外传播。其中,第三代传承人冯朝振的徒弟侯德贤,将自家房子改成武馆,17年间收徒无数,从未收过学费,被人津津乐道。
咏春拳第五代传承人冯家辉,12岁随父习武,将咏春拳的传承理解为思思想传承与文化传承两个部分。如今,冯家辉虽长期居住海外,但一直致力于咏春拳在海外的传播,曾随他习拳的很多海外人士专程到古劳“追根溯源”,深入学习咏春拳。
鹤山咏春蜚声海外,吸引各地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欧蕊荣 摄
官方同样十分重视对咏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鹤山市委、政府对当地咏春文化发展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布局,推动咏春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先后举办“梁赞咏春文化节”,推出大型山水实景音舞诗剧《咏春》、“咏春擂”赛事等项目,持续打响“鹤山梁赞,世界咏春”文化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鹤山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动咏春拳段位制普及工作,建立了一套具有鹤山特色的武术(咏春拳)段位制考评体系,编印5000册《广东南拳段位制考评系列教程(咏春拳)》,该教程同时也是广东省武术进校园普及推广本标准教材。
立足于此,当地政府大力推进咏春拳进机关、进企业,鼓励拳馆在开放式场所公开教学,社会效益显著。目前,鹤山正式备案的拳馆达20余间,咏春弟子们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持续扩大鹤山咏春拳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
鹤山连续十余年推进咏春文化进校园。欧蕊荣 摄
除此之外,鹤山连续十余年推动咏春文化进校园,并于2019年成功举办“鹤山市万名中小学生咏春拳汇演暨国家武术段位考评”活动,场面空前。
对此,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武术协会主席田新德评价说:“鹤山万名中小学生咏春拳汇演暨国家武术段位考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创举,这种模式的创新为广东省武术文化进校园带了一个好头。”
参考资料
[1] 梁绍鸿.咏春六十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鹤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山县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 李朝旭.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J].文化遗产,2017(2):145-149.
[4] 古修玄.梁赞一脉佛山咏春拳与古劳咏春拳[J].精武,2004(2):39-41.
[5] 黄国强.梁赞看家拳古劳咏春拳的源流和特点[J].搏击,2004(11):59-60.
[6] 郭开惠.关于佛山咏春历史渊源的再探讨[C].第二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628-1629.
[7] 曾锦,童彦,罗慧,张梦诗,付志勇.从影视业看佛山咏春的传承[J].戏剧之家,2020(7):74-75.
[8] 李世杰,刘静.佛山咏春拳与粤剧的文化渊源[J].武术研究,2020,5(12):25-26.
[9] 刘永峰,荆治坤.佛山咏春拳传承与发展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5):11-15.
◎延伸阅读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任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