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知识局|致敬五邑侨史中的“大女主”

南方+

◎开栏语

电视剧《狂飙》热播,取景地江门热度一路飙涨。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中国侨都”美誉,530多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侨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的所在地,还有白沙茅龙笔、荷塘纱龙、蔡李佛拳等大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了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国叔”陈少白、“国宝”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媒体泰斗吴冷西、享誉中外的34位院士等名人名家,并孕育了100多位知名度较高的演艺明星,如“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粤剧大师红线女,以及国际巨星刘德华、梁朝伟、谭咏麟、周润发、甄子丹等。

侨资源是江门最亮丽的名片,也是这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迈向未来最重要的本底。即日起,南方+客户端开设江门知识局栏目,以历史人文地理的视角,邀你一起打开世界的江门,走进江门的世界。


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展厅内一张黑白照片引人注目。照片摄于1938年的美国纽约,华侨妇女身穿旗袍,拉着大旗行走,她们自信的笑容与坚定的目光被镜头永远定格。

据了解,此次行走的目的在于向美国民众宣传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并为中国的抗日募捐。沿途路人向旗上抛硬币,甚至还有大额纸币,这些捐款被汇到国内,用于救济、购机、购药等。而队伍的近百名华侨妇女里,就有不少五邑籍的“铿锵玫瑰”。

百年侨史,百年丹心。江门是中国侨都,近代以来出洋谋生者众多,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者不在少数,当中亦包括妇女。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担当,屡次冲击种族和性别的天花板,在海外从社会边缘逐步跻身主流社会。或吃苦耐劳闯金山,或积极投身民族救亡图存的斗争,或在社会各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五邑籍妇女闪耀在各个年代的世界舞台上,成为“能顶半边天”的力量。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内的照片。  南方+ 叶芷晴 拍摄

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内的照片。  南方+ 叶芷晴 拍摄

出洋谋生

人们常用“花”来形容女性的姣好容貌与气质。但在百多年前,一批被称为“猪花”的女性,却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

与广为人知的“猪仔”一词对应,“猪花”指的是近代苦力贸易中被掠卖出洋的中国女子。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的国门,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做起引诱、拐骗、贩卖“猪仔”“猪花”的生意。“猪花”在海外为奴、为妾、为娼,地位卑贱,生活凄惨。

1860年晚清政府允许中国妇女合法出洋,越来越多五邑妇女试图走出国门谋生,但由于“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分工模式,出洋妇女的规模和人数都比男子少得多。留在家乡的妻子,需要操持家中大小事务,代替出洋丈夫祭祀祖先、侍奉翁姑、教养子女,让丈夫安心在外打拼。而成功自主出洋谋生的女性,则在国外成为女佣、矿工、橡胶工、种植园工等,她们吃苦耐劳,勤奋隐忍。

学者范若兰曾提到,出洋妇女中有淘锡女工,俗称“琉琅婆”,时人记载:“洗留郎的妇人,凡闽粤各县都有,最多还是新会、新宁(注:台山旧称)、赤溪(注:今台山赤溪镇)一带的人。她们在国内不能谋活了,就跑来南洋洗‘留郎’,等到积蓄了许多金钱才写信去叫她的丈夫或家人到南洋来。”“琉琅婆”的勤劳使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官员不禁赞叹:“在马来联邦,没有什么比看到华人妇女在溪水中淘锡更令人兴奋了,她们站在齐膝深的水中,背上还背着婴儿。在这个国家生活的外来种族中,没人能与这些妇女相比。她们的自制力、道德和诚实不能被摧毁……”

这些出洋的五邑妇女,身似浮萍,命如草芥,却不屈不挠,顽强求生。她们凭借勤奋努力,与当地居民一起成为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

救亡图存

近代以来,众多被迫漂洋过海的华夏子孙,历尽辛劳,依然心系故土。历史洪流中,不少海外五邑籍妇女心怀振兴中华的愿景,留下一个个投身革命、救亡图存、捐资兴教的感人画面。

1937年,何香凝、史良等妇女大声疾呼:“现在是我们民族争生存的最后关头,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姊妹们,请都快起来。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能上战场的去上战场,能救护慰劳的就出来做救护慰劳工作。”

抗战期间,众多海外五邑籍妇女密切关注着中国和家乡的抗战形势。她们奔走呼号,组织和动员各界华侨妇女,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救亡图存“娘子军”。筹赈募捐,募集军械,劝募药品……凡是祖国需要的,她们都四处游走,想方设法筹集。当时还有一位叶姓的台山籍女华侨,典当了全部首饰,并连同自己多年的积蓄共3万余美元捐给救国会。

更有不少五邑侨胞主动请缨,参加抗战救护甚至参战,在炮火连天中奉献青春甚至生命。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祖籍台山,1918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一个华侨家庭。抗战爆发后,她和同学组织义演、上街卖花、抵制日货,将募捐款项交给南洋筹赈总会,支援祖国抗战。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开通后,急需驾驶人员运送军需物资。得知这一消息的李月美女扮男装,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军需物资,被誉为“当代花木兰”。

李月美。江博宣供图

李月美。江博宣供图

1904年出生恩平的张瑞芬,打破“女子难为飞将军”的偏见,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飞行执照的中国女性。卢沟桥事变后,身在美国的张瑞芬响应当地华侨团体的号召,驾机飞遍全美华人聚居的城市进行募捐飞行表演,筹款支持祖国反侵略战争。她还以中英双语飞行员的身份,在美国盐湖城空军基地,培训来自祖国的空军飞行员。

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的张瑞芬铜像。恩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恩平市君堂镇黎塘村的张瑞芬铜像。恩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1924年,台山人雷洁琼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留学。7年后,她带着一身学识和满腔热忱回国。她的一生里,始终向往光明,追求进步,选择坚定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建者之一,参与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开国大典当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她毕生始终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像李月美、张瑞芬、雷洁琼这样心怀祖国的五邑籍妇女,不在少数。正如秋瑾所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她们用行动和担当,诠释妇女力量。

影响世界

历史一直在前进。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走出家庭面向社会。身处其中的五邑籍妇女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她们不断尝试去冲破社会文化的枷锁,抵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探索人生价值。现当代以来,随着华人地位的提升、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思潮的涌动,越来越多海外五邑籍妇女开始参与政治或进入科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在社会各界闪耀光芒。

“父亲替我起名‘冰枝’,是期望我能像大树一样开枝散叶,自强自信,出人头地。”1999年,祖籍台山的伍冰枝成为加拿大首位华裔和第二位女性总督,也是第一位英、法裔之外的少数族裔总督。在任期间,她深入社区,接近民众,倾听诉求,积极提升妇女地位,深受加拿大民众尊敬。值得一提的是,伍冰枝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为自己的中国根感到自豪。

赵美心,祖籍新会,美国国会第一位华裔女性众议员。多年来,她坚持为华人发声,2011年在多位侨团代表的建议下起草了要求美国政府就1882年《排华法案》表示道歉的提案。赵美心还十分关注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在华裔社区中鼓励青少年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和传承中华文化。

2011年,赵美心到新会古井寻根。图源:“古井信息”微信公众号

2011年,赵美心到新会古井寻根。图源:“古井信息”微信公众号

回首百年望今昔。如今,海外五邑籍妇女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她们一次又一次挣脱种族和性别的束缚,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前行探索,开疆拓土,让世界听见女性的声音,让女性拥有更多实现自我和改变世界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罗晃潮. "猪花"浅论[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86(4):78-84.
[2] 可儿弘明, 罗晃潮. 从新大陆转向东南亚的"猪花"[J]. 南洋资料译丛, 1984(03):92-107.
[3] 晓照. 一个值得开拓的园地——谈华侨华人妇女问题的研究[J]. 八桂侨刊, 1992(1):7.
[4] 陈印陶, 张蓉. 广东省台山,顺德两县女性人口国际迁移比较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1989(4):7.
[5] 蒋红彬. 华侨妇女在祖国抗战中的贡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3):4.
[6] 姚婷. 民国时期侨乡女性社会状况探讨——以台山,开平侨刊为主要史料的分析[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3):6.
[7] 张国雄. 从粤闽侨乡考察二战前海外华侨华人的群体特征——以五邑侨乡为主[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2):9.
[8] 刘卓, 杨大伟. 从边缘到主流:华裔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上升历程[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3(6):5.
[9] 范若兰. 允许与严禁:闽粤地方对妇女出洋的反应(1860-1949年)[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2(3):10.
[10]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省江门市政协编. 五邑侨胞耀中华 江门市华侨华人港澳台胞『三亲』史料 [M].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2017.08.
[11] 吴凤斌. 契约华工史[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8.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采写】叶芷晴 潘晓晨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