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东莞市立项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月9日,2023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当中提出“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用在教育”。2月21日,东莞召开建设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部署会暨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基础、增优势、创示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开年以来,东莞教育厚积薄发,步履不停,锚定高质量发展继续闯难关、探新路,抓紧抓实抓好教育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结合东莞教育多年积淀和近年发展亮点,围绕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目标以及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具体部署,南方+用三篇深度观察,阐述东莞教育的底气、破局之路、教育雄心,凸显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支撑作用。
敬请期待。
“逐个击破”是兵家常用的策略之一。对教育而言,无论是探索寻求机制体制改革路径,还是激发各个环节的要素活力,都是一盘“大棋”,需要精心布局、抽丝剥茧、审慎“落子”。
优质学位供给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重……面对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痛点,东莞教育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简单而务实的解决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2月10日,东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表示,今年东莞将持续扩容提质、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推动教育公共服务更充分、更优质、更公平、更安全覆盖全市常住人口,支撑服务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补短板、增优势、创示范,任何目标的达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踏实务实的东莞教育人,如何走好这条“破局之路”?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强大的人口吸引力——2021年底,东莞全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伴随“狂飙”的人口数一同出现的,还有越来越频繁的“学位预警”。
所谓安居乐业,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是重要一环。为了让每一位东莞建设者的孩子都“有书读、读好书”,2020年3月,东莞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启动“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三年来新增学位超18万个;但扩容提质工作却未在1000天倒计时结束时落幕,今年东莞还要加大马力,再新增公办学位6.35万个,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然而,学生虽然获得了入学机会,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呢?在这个问题上,东莞的解决办法是:集团化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的辐射面。
谋定后动,步骤清晰。为推动优质特色办学,树立学校教育品牌,2018年11月,东莞市品牌学校申报工作正式展开。几年间,100所高水平的品牌学校遍地开花,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并通过这样一批学校的牵引带动,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品牌学校成果凸显后,如何辐射带动其他薄弱学校进步呢?此时,“集团化办学”深度推进。
例如在教育资源肥沃的莞城,从 2018 年起就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以莞城中心小学等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
通过集团化办学,莞城运河小学、和阳小学原有的薄弱形象得到很大改善,学生、家长及教师对集团化办学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近两年满意度均在99%以上;成员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学生素质稳步提升。
而当我们剖析教育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时不难发现,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22年,东莞“大手笔”招聘公办教师,人数是过去6年的总和。新教师初登讲台、老教师面临迭代,如何把这支队伍建设好?“莞邑良师行动计划”出招——
于是,从2022年春节开学前夕至今,“同上一节师德课——我为什么当老师”活动在全市18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同时开展,10万教师通过学习不同学段、不同教龄东莞教育人身上的闪光点,愈发明确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与目标。
教育要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必须加快自身高质量发展;叶淦奎也在采访中表示要“为实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战略提供更坚实、更到位、更强劲、更持久的教育支撑”。这些都说明“服务性”是教育的又一重要属性。
例如,今年东莞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技能人才的储备都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行‘中高企’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基础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育,年内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以上”等计划,也为东莞职业教育未来的路指明了方向。
而作为在世界制造业名城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东莞职业院校们,始终牢记着自身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的使命,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企”协同育人等方式反哺这座城市。
在东莞理工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来自华为、网易、腾讯、广汽传祺等知名企业的师傅“手把手”指导,实习阶段还能继续在这些企业里“把理论化为实践”;而在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由校企合作开发的DX共享设计师平台可对外承接真实的客户订单,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3万个学生主导设计的定制家居设计方案从这里诞生。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科创思维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实现公办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全覆盖、市镇校三级科普活动全覆盖”,为东莞未来发展持久的内驱力储备人才。
在南城阳光实验中学的“和新科创”课程体系中,海陆模型制作、机器人编程、无线电测向、无人机等课程受到了学子“热捧”;学校还通过线上优质科创直播课、线下专家科创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的提升。
作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中唯一一家地级市少年宫,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也格外注重推动形成科技教育的“东莞范例”;为选拔培育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中心还计划组建东莞市青少年科学院,构建“双师制”培养机制,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培养。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主要压力仍然来自竞争激烈的考试,繁重的课业负担压缩着正值青春期的同学们放松锻炼的时间;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让不少同学仅有的课余生活,也被各种“屏幕”填满。随之而来的,是逐渐下降的身体素质。
2022年11月25日,东莞中学发布了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其中“体育素养提升”是亮点之一。“我们从上个学期开始就把每周2节体育课调整成3节了”,黄灿明说,“高中升学压力大,看起来体育课的时间好像挤占了主科,但从长远来看,学生们没有好身体就没有好的学习状态,更不要谈好成绩、好人生了,小小的改变其实会带来很大的收获。”
体育锻炼的另一个好处,是给同学们紧张焦虑的心情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严重化的趋势,这不仅影响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其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延续一生。
与东莞中学类似,万江中学设计了十五节不同主题的园艺课程以帮助学生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同时,学校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自我伤害危机预警系统”,为师生保驾护航。
然而无论是加强体育锻炼还是注重心理健康,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根本问题。因此,2021年暑假,一阵名为“双减”的季风吹过了广阔的教育园地。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探索教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建设……东莞围绕校内“减负增效”和校外培训治理等方面,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推进“双减”进程。
如今,放学铃响后,学生在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再奔向篮球、舞蹈、书法等第二课堂的模式已经在全市中小学内蔚然成风;学科作业量的减少与质的增加,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与亲子陪伴时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东莞教育的许多短板加快补齐,长板变得更具优势,处在了从侧重于补短板逐步向侧重于增优势转变的新阶段。行稳致远,务实笃行,这条“破局之路”,东莞教育人只会走得更踏实。
相关阅读:
【统筹】王慧
【记者】于羽佳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