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东莞市立项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月9日,2023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当中提出“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用在教育”。2月21日,东莞召开建设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部署会暨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基础、增优势、创示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开年以来,东莞教育厚积薄发,步履不停,锚定高质量发展继续闯难关、探新路,抓紧抓实抓好教育这一最大的民生工程。结合东莞教育多年积淀和近年发展亮点,围绕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目标以及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具体部署,南方+用三篇深度观察,阐述东莞教育的底气、破局之路、教育雄心,凸显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支撑作用。
敬请期待。
东风随春归,莞邑绿浓,教育人忙。2月21日,搭乘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东莞召开建设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部署会暨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副市长黎军指出,全市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着力推动东莞教育工作从侧重于补短板逐步向侧重于增优势转变,立足东莞万亿GDP、千万人口新起点,对标全国全省先进城市,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有效举措,努力为全省、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做出“东莞示范”,为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支撑,贡献教育力量。
目标明确,话语铿锵,东莞教育的“底气”从何而来?
(一)
“底气”来自实打实的基础。
过去一段时间,东莞教育工作的重心落在抓弱项、补短板,由此在日积月累中打下坚实基础,蓄足发展势能。
在扩大学位供给上,东莞加快实施千日攻坚行动,三年来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37所、公办幼儿园75所,新增公办学位超18万个,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得到大大缓解,义务教育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在推进优质均衡上,东莞组建了70个教育集团,完成基础教育学段全覆盖,参与园区、镇街全覆盖,师生、家长整体满意度连续四年均在98%以上;培育认定了120所品牌学校,实施民办义务教育非户籍学生全员补贴。
在落实为民惠民上,全市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学生及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满意度均达94%以上;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暑期托管服务镇街全覆盖,特教班开设镇街全覆盖和有需要学生校内平躺午休基本全覆盖;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完成学校教室灯光照明改造约1.1万间。
在引育各类人才上,东莞大力锻造“莞邑良师”队伍,出台系列文件,搭建起递进有序、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遴选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0人、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50人,以及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250人、卓越教师1000人、未来名校长培养对象120人。
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东莞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确定74个立项建设单位,推动校企共建28个产业学院,推进7个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建设;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获批筹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工程全面封顶。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举措,是东莞教育多年筚路蓝缕攒下的“家底”,更是现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进军冲锋的底气。
(二)
“底气”来自强有力的优势。
其一,东莞重投入。在上述各项数据及举措的背后,是东莞对教育大手笔的投入。翻看历年财报,东莞各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连续多年排在第一位。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用在教育,再次凸显教育在全市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也再度展现东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其二,东莞重改革。改革是发展的最强动力,也是东莞教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保证。针对公办学位不足问题,提出建立用地联动机制、采用社会代建制等加快公办学校建设;针对优化教育结构问题,提出不再扩大民办学校规模、创新实施学位补贴等方式,快速提高公办学位占比;针对教育治理问题,提出深入推进“双减”、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等,确保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面对发展途中各种各样的难题,东莞从不缺少改革攻坚的勇气和实力。
其三,东莞重人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充实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东莞印发《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提升暂行实施办法》,引进人才最高奖补200万元;首次设立市教育局统筹岗位集中引进高层次人才,多次赴广州、武汉和西安等地开展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招引人数是以往6年的总量,招聘研究生人数较2016年增长了24.3倍。
其四,东莞重作风。让教育步伐走得更稳,关键在教师。东莞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拉开了2022年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发展的序幕,此后每月组织开展“我为什么当老师”学习和大讨论,开展中小学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举办“莞邑良师”沙龙,落实新学期师德第一课、师德教育每月一主题活动制度,参与教职员工数量达200万人次。
(三)
“底气”来自深且广的空间。
2022年初,东莞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2023年农历新春伊始,省市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要想在更高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人才支撑,即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教育作为保障民生的重点领域,必须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而持续为城市发展培养各领域的人才。
在东莞召开建设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动员部署会暨2023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前三天,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四周年。随着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广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前拥深港、背靠穗惠,位于湾区腹地,可以想见,随着教育体系日益完备,更多湾区创新资源及创新人才将逐步集中到莞,高质量教育前景无限。
需求带来机遇,机遇拓展空间。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如今的东莞教育,已处在了从侧重于补短板逐步向侧重于增优势转变的新阶段,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担当来强基础、当示范,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如东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淦奎所言,“要全力推动教育公共服务更充分、更优质、更公平、更安全覆盖全市常住人口,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提供更坚实、更到位、更强劲、更持久的教育支撑。”
锚定高质量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阵仗已经摆开,不进则退、不强则弱。且趁东风,东莞教育必当抢抓机遇,奋楫争先。
相关阅读:
【统筹】王慧
【记者】林群贤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