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纷纷“退群”,排行榜怎么办?| 湾区大学问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全球大学排行榜风波又起——

不久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相继宣布退出U.S. News医学院排名;

两个多月前,耶鲁大学法学院宣布不再参与U.S. News排名,同样引发了一场连锁效应,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等迅速跟进,认为排行榜与办学方向相悖;

一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高校也提出“不参加世界排名”。

全球大学排行榜曾经风靡一时,如今一流大学纷纷“退群”,风波不断。大学排名到底是利是弊?除了排行榜,如何科学评估大学的综合实力?

南方+ 刘子葵 制图

大学“退群”,矛头首先指向排行榜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教育界不断批评U.S. News排名的评估方法。”哈佛大学医学院发布声明认为,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用固化的评分清单来衡量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办学质量。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提及,排行榜将生均支出与教育质量直接挂钩,导致学费较低的大学被认为生均支出低,于是在排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争议的是,多数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将入学考试分数、论文发表数量等作为重要评估标准。学界认为,这传递了一种狭隘的精英教育观点,无法真正体现学校的育人成果和办学水平。

“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各家排行榜设定了不同的指标和算法。”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说,排名对大学的社会声誉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吸引优质生源、筹集发展资金和社会捐助等能力,因此大学重视排名变化,这也是一些公认度较高但排名不占优势的大学率先“退群”的主要原因。

对于国内大学,舆论讨论较多的是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三所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南京大学提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兰州大学则表示,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人文社科类高校的办学成果更加难以用数据量化,在当前流行的排行榜中是很容易吃亏的,中国人民大学就是典型例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王立生认为,大学“退群”这一举动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说明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大学发展应以自主发展为主,而不该受评价机构左右,甚至被商业化排名“绑架”

从全球范围来看,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排名”

然而,各排行榜的评价指标通常是学术声誉、用人单位评价、同行评价、论文数量及引用率、科研成果、录取率或财政能力等,不同榜单各有侧重,且不乏主观指标。

尺子不同,排名结果不同。

“比如软科强调学术定位,科研数据是核心,其排名也强调是全球大学‘学术排名’。”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撰文指出,严格来讲,排行榜只是某种具体指标下的排行,离开具体指标谈排行榜就失去了讨论的基础,“所有排名实质就是一部分统计数字的集合”。

评价体系具有决定性话语权。大学排多少名,取决于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根据不同的评价依据,不同排行榜得出的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同一所大学在不同排行榜中的名次相差甚远,结论“打架”也不鲜见。

在202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麻省理工学院的QS排名是全球第1,在THE则排第5位;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软科、THE入列全球前10,在QS却是第32。

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也面临同样情形。

在2023年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香港大学的QS排名是第21,软科排名却跌至第96;香港中文大学的QS、THE、U.S.News排名均位于全球前50名,在软科却排到第100多;中山大学在软科排名第79,在THE排第251—300;深圳大学的U.S.News、软科排名均为第200多,在QS、ESI却居于第四五百名。

大学发展情况各异,而评价指标单一、评分公式相同,排名结果自然有偏差。

这样的偏差甚至闹出些“尴尬”。两年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在U.S.News排名突飞猛进,跃至全国第一名,力压国内顶尖名校。

面对这些现象,很多人会问:大学排名还有意义吗?

去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参考“四大世界排名”,为符合条件的全球百强大学校友签发两年期签证,鼓励更多人才到港发展。

“采信排名无可厚非,完全无视排名也不现实。”卢晓中分析,排行榜受到较高关注,说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考生家长、用人单位来说,看排名也是了解一所大学办学实力最直接的方式。倘若单位在招聘、政府在制定引才政策时参考排名,一般是由于其目标人才与排名评价指标较为符合,同时,排行榜也能帮助单位、政府从众多意向者中完成初步筛选,提高选才匹配效率。

聊排名说争议,需要了解排名数据从何而来。

不久前,2023年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出炉,哥伦比亚大学从去年的第二位猛降至第18位。这是受其数据造假丑闻影响,学校已承认此前虚报了部分数据。

事实上,大学排行榜的数据,有的是学校自主提供,其真实性、可靠性遭受质疑,诚信危机时有发生。

有人指出,大学的社会声誉评价往往来自评价机构的调查,很多人质疑其真实性与准确性,甚至质疑存在商业交易。

王立生说,大学若盲目追求排名,作假行为或利益交换就很难避免。当然也存在部分大学过于看重排名、急功近利,围绕排名指标对学校建设进行规划投入,进而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重视发论文却忽视教学等,不但有违公正,还对办学导向产生了消极影响。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校法学院在“退群”时,就对办学导向问题提出了强烈谴责。

根据声明,U.S. News排名将学生债务情况、入学考试成绩等纳入重要评分指标。在这种评价逻辑下,过度看重排名的大学或选择优先录取经济条件更好的学生,或将大部分经济资助用于奖学金以吸引高分生源,忽视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以保证相关指标得到高分。显然,这损害了学生切身利益,与办学愿景、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追着排名办学、围着数据建设,大学排名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结果。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破五唯”就是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落脚于内在实质的发展。

王立生说,看淡排名,不意味着不要评价。长期以来,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是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逻辑。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自第四轮起,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强化分类评估,引导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关注学科特色和内涵建设。

好大学不是排名排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建设起来的。

早在2015年,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去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以学科为基础,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

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推动分类发展、特色办学早有行动。

2015年,广东在全国较早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并推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

近五年来,广东已推出两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分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推动公办本科高校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以分层分类评价原则及思路,研究制定评价体系。

“大学可以排名,但不能唯排名。排名引导大学内涵建设,关键在于大学要选择与自己发展方向一致的排行榜,对外能展现一定的成果,对内也能鼓舞人心。”卢晓中坦言,即使大学都退出排名了,各商业机构也能自己搜集数据对大学进行评价。大学不能被排名牵着走,也没必要一退了之,而该着力研究什么样的排行榜及其指标能反映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体现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

大学排行榜就像盲人摸象,很难全面评价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但也必须承认,排行榜不能不看,也不能全看,同个维度的比较可以让大学发现不足,补上短板,推动发展。

【记者】姚昱旸

【海报】刘子葵

开栏的话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怎样的大学?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湾区大学问”栏目,走近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探究改革逻辑,挖掘精彩故事。

往期阅读

“国字号”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要培养什么人才?|湾区大学问>>

“神仙打架”:暨大第一,凭什么?| 湾区大学问>>

广东新春第一会后,大学当何为?| 湾区大学问>>

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湾区大学问>>

中大一个月内成立两大学部,学部制改革改什么?|湾区大学问>>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向大学释放什么红利?| 湾区大学问>>

新年一开年,广东高校党委书记集体述职讲了什么?| 湾区大学问>>

编辑 冯颖妍 李杰伦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