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创新驱动如何“破”局?|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创新。在产业创新领域,广东展现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巨大潜力和强大势能。”癸卯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新春第一会”锚定高质量发展,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深受鼓舞。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已形成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广东家底雄厚。如何强化创新驱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广东科技企业必须扛起的市场主体责任和课题。

加速发展,打造生物医药万亿产业集群

“十年前,海外生物科技专家回国创业,首选可能是长三角或者京津冀,现在,回国创业的科研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谈起广东生物医药的发展态势,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信心十足。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目前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之一便是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

近年来,广东及各地市密集发布生物医药相关政策“礼包”。《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创新能力国内一流,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市场竞争力国际领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广东省科技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要统筹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布局,以广州、深圳市为核心,打造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同联动、资源集聚的广深港、广珠澳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

“近十年来,省、市政府制定了很多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的措施政策,支持产业和企业的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广东广州、中山等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功快速转化。我相信,随着政府产业发展引导方向和激励政策的持续稳定,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夏瑜充满期待。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东生物医药产值年均增长13.7%。其中,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上升至6000多家。

处于中国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天然优势,吸引一众跨国药企在此落子布局。2021年,阿斯利康南部区域总部在广州启用,一年来为当地实际纳税近1亿元。“阿斯利康南部区域总部以精准诊断为主题,聚焦肿瘤、慢病、罕见病等疾病领域,为全球患者提供世界级、中国造的优质医疗解决方案。”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介绍,目前,阿斯利康和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合作推动创新药物先行先试,加速更多创新药进入大湾区。

“在此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深切感受到广东省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制造强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这令我们备受鼓舞,也坚定了我们发展高端智造、加强创新发展的信心。”百济神州副总裁、广州百济神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群告诉记者,广州百济神州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建设,目前四期生产基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生产基地所在的广州黄埔区,已经聚集了包括龙沙生物、阿斯利康、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康方生物、金域医学、香雪制药和一品红药业在内的30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以研发在生物岛、中试在科学城、制造在知识城的“两城一岛”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布局,覆盖引领未来的基因检测、重组蛋白、细胞治疗、现代中药等六大领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从我们园区的进驻企业,可以窥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谢嘉生介绍,位于广州南沙的广东医谷已经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00余家,覆盖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创新药物、疫苗、高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等众多领域,“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创新能力强,代表大湾区生物科技发展的未来。”谢嘉生指出,2022年11月,赛迪顾问发布“2022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在“研发创新”指标上,南沙位列全国第六,侧面认证了南沙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

数据显示,广东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已布局了十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上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全省十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企业数量达到了4700家,营收超过2580亿元,占到全省生物医药产值超过八成。2022年上半年,全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收3128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逆势上扬。

突破瓶颈,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

瞄准万亿营收大关,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走上加速发展的大道。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业内企业聚焦突破瓶颈。

作为高科技行业“皇冠上的明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同时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极度依赖高精尖的研发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广药集团白云山汉方药业总工程师、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东博士指出,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等瓶颈。

依托广药集团白云山汉方建设的“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是全省唯一一家中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依托广药集团白云山汉方建设的“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是全省唯一一家中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以高端脂肪乳制剂及其原辅料为例,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静脉输液大国,但是在脂肪乳产品生产上却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本土企业目前在脂肪乳制剂方面以仿制国外为主,且主要集中仿制长链营养乳和中长链营养乳等,多种油脂肪乳等其他种类营养性脂肪乳国产化几乎为零,新型脂肪乳及相关原辅料产品关键技术主要被外资企业把持。”许文东指出,相较于欧美,中国企业的生物医药研发技术薄弱,产业化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人才供给也是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业的崛起造成企业对于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陡增。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足,现状令人担忧。”

在百济神州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看来,生物制药本身需要完整的生产体系,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不同需求需要行业内一家或者多家企业来提供,目前来看,广州的生物医药集聚效应使得这个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彼此的紧密性与完整性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有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源头创新,一是产业碎片化。源头创新一般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淀,让各个高校、研究所、企业联合在一起做这个事情。而产业碎片化则是另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从药物靶点和药物分子结构被发现到将它做成供病人使用的药物产品,这一过程漫长且复杂。目前,在这个中间环节的各家企业相对分散,且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利益的联系,导致从社会宏观来讲,药物研发生产的时间就比较长,生产成本也很高。”刘建认为,广州实际已经洞察了产业碎片化的现状,并致力从政策布局、人才聚集和资本支持多个方面去解决这一问题。百济神州发起设立的生物岛创新中心也正致力于化解产业碎片化的困境。

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期长,对于中小型制药企业来说,生物医药的研发资金成为一大掣肘。许文东告诉记者,以白云山汉方为例,公司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广东省药用脂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及人才优势突出,近几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将近10%,研发投入强度处于领先水平,但公司体量小、资金实力薄弱,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容错空间,“公司只能在较小范围的细分领域钻研”。

“新药研发需要长期投入,生物医药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和平台的保障。”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飞教授指出。他同时也是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的负责人,孵化推动多家公司走向资本市场。“高质量的产学研平台,可以结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为生物医药的发展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

“我们将加强科技创新,围绕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发展落后,以及高端制剂原辅料缺乏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系列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水平,打破国外原辅料垄断。”许文东介绍,白云山汉方蛋黄卵磷脂等多款产品已经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未来将强化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中药新药、新型脂质等系列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国内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我们也将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广东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产业链的升级,同时培养更多的产业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袁玉宇表示,期待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给予民营科技企业在创新资本、金融扶持、科技政策等方面更多的扶持和鼓励。

□专家访谈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飞:

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鼓励源头创新

广东生物医药行业迈向万亿大关,成为极具潜力的战略支柱产业集群。不过放眼国内,与起步较早的长三角尤其是江苏、上海等地相比,广东的生物医药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及配套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中,广东有4家入围,而江苏有14家。

“生物医药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没有资金保障或者渠道不流畅,很难持续推进。”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一飞同时也是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的负责人,基地是由暨南大学和广州市科技局在2001年共建的生物医药研究平台和孵化器,是一个面向国内外开放的高科技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已经孵化推动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走进资本市场。

生物医药创新不易,王一飞深有体会。2022年,由他所在团队研制的一款治疗痛风的中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1.1类中药创新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但研制时间长达20年,中间因为资金没有保障,不得不做做停停。最终项目能够完成临床试验,药品获批上市,跟企业支持密不可分,这也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王一飞认为,生物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可持续资金和产学研平台三者都至关重要,要从政策上加强鼓励扶持源头创新。

作为技术驱动型产业,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涉及多个环节,很难依靠单一公司来做。需要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作用,完成候选药物筛选、临床试验等环节。“对于生物医药中小创新企业来说,更看重人才政策、共享平台的落地、产业链的齐全,这一短板需要尽快补齐。”

据悉,2022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快药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提升市级药物产业服务平台。其中提到加快建设合同研发机构(CR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药物发现平台、动物实验平台、检验计量检测平台、生物医药审评审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小试中试平台、生物医药关键人才实训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加速平台、项目管理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信息平台、制药工程技术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供应链平台、MAH综合服务平台等市级重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按项目总投资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此外,王一飞还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和政策优势,不少生物医药企业也在尝试借助大湾区红利,将注册和生产搬去澳门,借“澳门制造”效应将产品推向全球。不过目前这一条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磨合,打通梗阻。

企业声音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创新。在产业创新领域,广东有很好的基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形成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展现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巨大潜力和强大势能。作为扎根广州、广东的科技企业,我们将继续在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努力提高广东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产业链的升级,同时培养更多的产业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

在此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我深切感受到广东省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制造强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这令我们备受鼓舞,也坚定了我们发展高端智造、加强创新发展的信心。2023年,在各级政府搭建的良好营商环境下,作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我们将全力以赴,继续致力于服务全球患者、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物药生产基地。

——百济神州副总裁、广州百济神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群

白云山汉方将加快落实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围绕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发展落后以及高端制剂原辅料缺乏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系列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升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水平,打破国外原辅料垄断,为广东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广药集团白云山汉方药业总工程师、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东博士

广东医谷已经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企业300余家,今年医谷将提升产业服务的深度和品质,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推动企业高速度成长,同时,强化招商,强化面向全球的招商体系,重点吸引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广东。

——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

2月3日《南方日报》刊载报道版面

2月3日《南方日报》刊载报道版面

◎内容链接

数实融合如何“突”围跃迁?|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如何“提”质再造新势能?|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柱产业如何“升”级焕新?|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严慧芳

【制图】郜瞳

【海报设计】吴颖岚 潘洁 谭唯

【采访统筹】郭小戈 姚翀

【编辑统筹】欧旭江 马华

【版式统筹】陈乐

【策划】陈韩晖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刘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