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如何“提”质再造新势能?|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1月29日,大年初八,孚能科技发布公告,拟与经开区签订《年产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据悉,此次投资预计将超百亿元。而就在一个月前,另一个投资过百亿元的动力电池企业因湃电池动工。

在短时间内,广州动力电池产业就实现了产业发展三部曲: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为广东省培育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这正是广东加快布局下一代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缩影。

当前,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面对新的产业变革,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赛道

多个新兴万亿集群蓄势待发

在深圳坪山,繁忙的比亚迪车间内,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仅用了半年时间。作为一家深圳本土汽车企业,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而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双子城”的另一头,你追我赶的步伐也从未放缓。

广州正在期待一个万亿级制造产业集群的诞生——到目前为止,广州尚无万亿制造业集群,为此广州选择发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产业是广州的第一大产业,年产量超300万辆,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城市之首。最近,广州市强调,要将广州打造成全球知名的万亿级“智车之城”。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抢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高地,成为广东推动制造业当家的重要抓手。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份额近两成,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大省。

开工号角连声起,新一年广东各地正积极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广东增长新引擎。

美的集团近三年的新增投资表明,其投资重点已经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提到,作为广东家电产业的龙头企业,美的将在稳固家电核心业务的同时启动第二引擎,发力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储能等广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第二曲线驱动增长。

按照广东的思路,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聚焦优势领域打造若干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集群,被认为将是广东最具优势的突破领域。

补短板

产业强筋健骨铸就最强“大脑”

匀浆涂布,辊压、分切,再经过组装、注化、包膜之后,电芯生产基本完成,广汽埃安自研电池试验线一如既往地忙碌,一个个攻克动力电池痛点的“黑科技”得以量产应用。

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早在2012年年报中,比亚迪就公开表示,在电动汽车方面已掌握整车控制系统、电源及其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技术。

打破“整强零弱”,迎来新的机遇,广东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力争到2025年产业营收超5900亿元。根据2022年9月发布的《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广东从动力总成、底盘系统、智能网联、车身系统、工业软件、仓储物流等领域筑牢产业发展六大关键环节,建立安全可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配套体系。

如果说,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那么,芯片则是产业的“大脑”。

在广州东部的粤芯半导体,正加速推进三期项目建设。待三期建设全部完成投产后,粤芯将实现月产近8万片12英寸晶圆的高端模拟芯片制造产能规模。

“我们争取今年年底设备搬入、明年投产。”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卫说,粤芯将推动“汽车与芯片、新能源与芯片”的双链协同,双向赋能;开放产线产能资源推动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合作,全面提升产业链自主和安全水平。

在2023年广东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粤芯三期、华润微电子、增芯科技传感器等集成电路重大制造项目获批建设,“广东强芯”工程深入推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迈出坚实步伐。

厚植优势产业,广东也在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并在关键领域奋力补短板,充分发挥“强链、补链、延链”生力军的作用,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可或缺的一环。

强创新

“新生力量”扩大领先优势

雄厚的产业基础,推动广东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走得更稳,而后备创新力量的涌现,则决定广东新兴产业发展的后劲。

就在近日,福布斯中国发布新生代独角兽榜单中,广东省创造的独角兽占到了新增总数的四分之一,超过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入榜企业包括广汽埃安、中芯种业、如祺出行、欣旺达汽车电池、广东高景等,均处于新能源、清洁技术、医药、生命科学以及加密技术等新兴领域,这意味着广东在新兴技术产业踊跃创新,在新市场激起更大浪花。

新生代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尖,体现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新兴企业将成为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的“活水”,以科技创新为攻关方向,扩大技术领先优势,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开拓新局面。

为何广东能孕育如此之多独角兽?正是强大的产业积淀,为独角兽诞生成长提供了沃土。广东拥有比亚迪、小鹏汽车、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背靠传统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孵化了广东独角兽企业中的半数。

这支新生力量势头迅猛,正以快速追赶之势,覆盖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多个链条。在整车制造领域,广汽埃安2022年累计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126%,创造销量增速新纪录。去年完成183亿元A轮融资后,估值达到1032.39亿元,成为国内未上市新能源车企最高估值的企业。

在火热的芯片半导体产业,航顺芯片已有近90余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超过87%,并推出全球第一颗低于1元人民币的32位MCU,打破了32位MCU因成本问题难以替代8位MCU的世界难题。

在“软件定义硬件”时代,另一项产业基础更是不容忽视:2019年广东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25年,广东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万亿元,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这为广州智能制造“软硬一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3.26%,全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彰显。

着眼未来,广东正积极布局和抢占新能源汽车下一代技术制高点。根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十四五”行动方案》,广东省已将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车载充电机以及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智能网联汽车域控制器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纳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对广东来说,以梯队式推动新兴产业“进化”,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在整车制造、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抢机遇,拼经济,抓发展”,就可以在更高起点上,让高质量再迈大步。

□专家访谈

工信部电子五所所长陈立辉

推动产业集群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在培育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广东省要怎样发挥优势、填补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陈立辉指出,广东在抓住现有汽车产业集群基础的同时,要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供销协同发展,推动广东汽车产业集群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南方日报: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0%,占全国总产量约18%,目前,广东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有哪些主要优势?面临哪些挑战?

陈立辉:广东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具有较大的汽车制造业规模,拥有从整车到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阶段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二是汽车产业与新兴制造业协同发展,依托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发展处于领先水平。三是汽车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广州、深圳、肇庆和惠州等产业集聚区。四是海外出口销量不断增加。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提升,比亚迪、广汽等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显著提升。比如,2022年比亚迪累计出口量为55916辆,同比增长了307.2%。

同时,广东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汽车产业整零比偏低,广东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78,相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1.7的整零比例,零部件产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2022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广东只有11家,技术和营收等综合实力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较大。

再者是汽车产业整体发展不均衡,比亚迪、广汽等龙头企业技术不断突破、发展突飞猛进,相较之下,其他企业发展步伐较缓。最后是产业链自主生态缺乏,检测服务能力不足,包括检测验证能力覆盖不全,检测技术有待提升,权威性不足,检测需求未在整车级、零部件级及芯片级得到贯穿。

南方日报: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应该怎么做?

陈立辉:进一步发挥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广东。以深圳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为例,一方面,以深圳为核心,辐射带动广东电池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广东汽车产业集群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沟通,打造省内全产业链配套供应圈,构建“内部结网和互动”的组织网络,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形成紧密高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地带动大中小企业共同行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供销协同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主体间合作共赢。

南方日报: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意味着什么?

陈立辉:一方面,将以广东为核心之一,辐射带动全国汽车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制造强国建设。另一方面,将加快提高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培育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中高端产业链迈进。

企业声音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

2023年广汽集团将全力以赴稳增长,努力实现汽车产销同比两位数以上增长;抓牢补链强链,完善智能网联、芯片、能源科技等产业生态圈,加快抢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制高点;坚持强化技术创新,发挥重大项目投资引擎作用,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走向中国、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新的一年,小鹏汽车继续探索智能和科技,引领未来出行的变革,为我省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继续添砖加瓦。在2023年,小鹏汽车会在中国率先推出全自动驾驶,同时将以此为契机,真正地从中国走向全球。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

2023年将继续实现100%增长,连续三年实现“倍增”。为达成该目标,今年将投入30亿元研发费用,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力争在主要的产品路线和技术方向上,站在行业的前沿。2023年,继续引入高质量的人才,包括高质量的研发人才,高技能的技工、工艺师、质量师,继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主任李锐豪:

未来,立讯精密将持续在广东这片富有活力与开放创新精神的热土上深耕细作,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责任意识。同时,立讯精密将持续加大在消费电子、汽车和通信产业的技术投入,助推广东制造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跃升新的台阶。

2月3日《南方日报》产业周刊报道版面

2月3日《南方日报》产业周刊报道版面

◎内容链接

数实融合如何“突”围跃迁?|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科技产业创新驱动如何“破”局?|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柱产业如何“升”级焕新?|探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郜小平 魏泓泉 拱千舒

【制图】郜瞳

【海报设计】吴颖岚 潘洁 谭唯

【采访统筹】郭小戈 姚翀

【编辑统筹】欧旭江 马华

【版式统筹】陈乐

【策划】陈韩晖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