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身患重病,就要离开人世,我徐可生愧对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能孝敬我的双亲,我终身为恨。希望同志们继续战斗,希望家乡双亲宽谅我的绝情,不要悲伤,好好生活下去,等到我们祖国胜利……”
一张斑驳泛黄的信纸上,寥寥数笔,却饱含一位志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述不尽的家国情怀。这封红色家书的主人公名叫徐可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广州市增城区一带英勇作战的蕉岭籍抗日志士。不久前,这封尘封了80余载的家书在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大坝村被发现,揭开一段尘封许久的“红色记忆”。
△徐可生。
1902年,徐可生出生于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大坝村。他少时在私塾读书时便崭露头角,后考取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曾任记者、编辑。作为爱国进步青年,他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可生以第四战区司令部抗战教育实践社名义,动员广州爱国青年到南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受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委派,由南海到增城福和组织和领导民众抗日。1939年,积劳成疾的徐可生不幸病倒。因病情太重,他于同年2月18日医治无效病逝,时年37岁。
△徐可生使用过的砚台和遗留下来的银圆。
△徐可生使用过的书箱。
徐可生励志竭精、心系家国,是徐氏宗亲公认的爱国进步青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学后,由全村人挑盐赚钱供他上学。徐可生的身上不仅怀揣着个人的理想,也承载着全村的希望。求学后,他忙于学业和事业一直未归,其间偶有书信寄回家乡。入党投身抗战后,寄回家乡的书信更少了,但所寄回的书信无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报效家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徐可生的家族一直以其为豪,战火纷飞中失去联系后,族中长辈也一直牵挂着他,嘱咐后辈保留着一应物品企盼他早日回到家乡。这一等一守,就是80多年。
△徐可生率民众伏击日军的乌石尾坳战场旧址。
1938年1月,徐可生由南海前往增城福和组织领导民众抗日,他参与组建、整编“福和民众抗日自卫游击队”,并领导游击队开展锄奸、毁路桥、掩护群众疏散等工作。同年11月,一路日军由福和经二龙攻击腊圃上派潭,大举扫荡增北地区,徐可生率领常备中队及赤岭、凤池、合口、三星等村抗日后备队骨干近千人,在乌石尾坳设伏截击敌人。千余日军气势汹汹朝乌石尾坳奔来,他指导大家沉着应战,待殿后的日军进入伏击圈,一声令下,枪声锣声四面响起,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常备中队集中火力与敌军开展激战,毙伤敌人十余名,大振民心。
△红色家书原件。
△徐可生亲人发现红色家书的抽屉。
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在增城县志的材料上发现了祖籍梅州蕉岭的徐可生,但其亲属、地址不详,于是将线索提供给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蕉岭县方面综合增城县志、党史史料、徐可生战友回忆录等资料将范围锁定在最靠近福建的广福镇,通过广福镇干部谢院新的重点摸排,找到了徐可生的后辈。在广福镇寻找到徐可生踪迹后,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进一步核实相关史料,从搜寻发现的徐可生相片及其曾使用过的砚盘、蕉岭徐氏族谱与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相关材料等,印证了徐可生身份。就在与徐氏后人交接整理徐可生材料过程中,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从一抽屉中意外翻找出了徐可生病危前寄回家中的绝笔信。
这是一份徐可生在病重期间由自己口述、别人代写的红色家书,在八十余载后被后人重新发现,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该封家书全文含日期、落款200余字,字字泣血,内容记录着徐可生内心深沉的革命理想、对革命事业未竟的遗憾以及对家人的牵挂之情。前几年,当地遭遇洪水,水位直逼两层楼高,不少物品都被洪水冲走之时,徐可生后辈坚持要把他留下的一应物品尽量完整地搬到阁楼,这封家书也被最大限度保留下来。
推荐阅读:
【参考资料】
陈萍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一纸尘封了八十多年的家书》,《南方日报》2022年11月15日第TD03版;
丘琼 廖静宜 丘林强 汪敬淼 徐志宝:《尘封80多年的一封家书,书写着蕉岭一位抗日志士事迹|革命精神不朽 红色基因永传》,《梅州日报》2022年10月25日第10版。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主笔】傅倩影 龚春辉
【出品人】丁少红 龚春辉 洪晓霓
【图片来源】资料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