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身患重病,就要离开人世,我徐可生愧对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能孝敬我的双亲,我终身为恨。希望同志们继续战斗,希望家乡双亲宽谅我的绝情,不要悲伤,好好生活下去,等到我们祖国胜利……”
红色家书原件。
一张斑驳泛黄的信纸上,寥寥数笔,却饱含一位志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述不尽的家国情怀。这封红色家书的主人公名叫徐可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广州市增城区一带英勇作战的蕉岭籍抗日志士。
近日,这封尘封80多年的红色家书在蕉岭县广福镇大坝村被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许久的“红色记忆”。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原院长、历史学教授、徐氏宗亲徐博东表示,徐可生以身许国,病危仍不忘抗战到底,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革命人物。
忆史
凝聚当地抗日武装重要力量
1902年,徐可生出生于蕉岭县广福镇大坝村。
“我记得爷爷跟我说过,可生叔公是全村人挑盐赚钱供他上学的,他是全村的希望!”在大坝村鸡嫲田徐屋东海堂,记者见到了徐可生的侄孙女徐女士。
她告诉笔者,据长辈们讲述,徐可生天资聪颖,少时在私塾读书时便已崭露头角,后考取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曾任记者、编辑。作为爱国进步青年,他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可生。受访者供图
根据增城县志记载,抗战爆发后,徐可生以第四战区司令部抗战教育实践社名义动员广州爱国青年到南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月受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委派,徐可生到增城福和组织领导民众抗日,在当地驻军李汉魂师长和地方爱国人士李东林、魏友相、李旭初等人支持下组织起“增城七区民众抗敌后援会”,并在继枚小学举办有30多名爱国知识青年参加的抗日专修班,自任班主任,徐可生精心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
随后徐可生又参与组建、整编“福和民众抗日自卫游击队”,并领导游击队开展锄奸、毁路桥、掩护群众疏散等工作,使之成为当地抗日武装中极为重要的一股力量。
“1938年11月间,一路日军由福和经二龙攻击腊圃上派潭,大举扫荡增北地区,徐可生率领常备中队及赤岭、凤池、合口、三星等村抗日后备队骨干近千人,在乌石尾坳设伏截击敌人。某日天亮以后,千余日军气势汹汹朝乌石尾坳奔来,徐可生指导大家沉着应战,待殿后的日军进入伏击圈,一声令下,枪声锣声四面响起,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常备中队集中火力与敌军开展激战,毙伤敌人十余名,大振民心。”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黄远芳说,在1939年2月,徐可生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于乌石尾村。“他生活俭朴、刻苦耐劳、善于辞令、平易近人,给增城福和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原院长、历史学教授、徐氏宗亲徐博东表示,徐可生以身许国,病危仍不忘抗战到底,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革命人物,“这封红色家书蕴含的是矢志不渝的赤子初心、浸透的是虽死无悔的英雄热血,是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红色教材。”
增城县志简述概括徐可生个人事迹。
徐博东认为,血与火的年代虽已远去,但信仰之火不熄不灭。当地相关部门应当要保护、利用、挖掘好红色家书的丰富资源,着力用好、用足、用实红色家书这一生动教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并从品悟红色家书中汲取干事创业、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他对革命满怀理想,他对亲人柔情似水,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他以身许国、矢志不渝。
“接下来,我们将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进一步挖掘蕉岭籍革命志士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的先进事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徐可生的事迹我们将联动增城相关部门,在史料互补、展览交流等方面建立联系、加强互动。”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说。
惋惜
“待革命胜利后告知他家亲人”
“可生同志是一位有组织、有文化的好领导……”1960年4月,徐可生的战友李旭初在回忆录里动情地回忆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
“1938年春节过后,徐可生同志受广州八路军办事处委托到我增城福和同李东林、李旭初、魏友相,组织领导广东增城福和抗日自卫团,徐可生同志担任抗日自卫团指导员。”李旭初是增城福和永新村人,1937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增城福和民众中队。
据李旭初回忆,徐可生带领他们抗日自卫游击队转战福和多个村开展活动,掩护广大民众撤离。
1938年11月,徐可生和李旭初、李东林、魏友相一同指挥抗日游击队中队近千人,在二龙乌石尾坳埋伏打击日军,经过激战,一天消灭日军十余名,大振民族义气,极大鼓舞广大民众抗击敌人的信心。
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相关材料,讲述徐可生在增抗战故事。
“可生同志吃苦耐劳、平易近人、处处起带头作用,以出色指挥领导我们开展抗日游击战。他非常勇敢,不怕苦,不怕死,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深感动我们。”李旭初口中的徐可生,和广大老百姓打成一片,同食同住,深刻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精神。
1939年,徐可生不幸病倒,郭大同、李东林、魏友相和李旭初将其转送救治。因病情太重,徐可生于1939年2月18日医治无效病逝于福和石尾村,时年37岁。
“他的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事,我们全体抗日游击战士感到万分悲痛,给整个福和抗战队伍造成重大的损失。”李旭初和几位战友对徐可生的病逝感到非常悲痛。
“他生前对我们讲过他家乡在广东省蕉岭县,近福建边广福乡,家中还有老母亲健在,要我们待革命胜利后,有机会告知他家亲人,徐可生是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而死的,希望老家亲人不要悲伤,一定要跟党走。”李旭初在回忆录里写下这些朴实却令人动容的文字。
寻亲
几经周折终于寻回故乡亲人
1939年,积劳成疾的徐可生在乌石尾村病逝,临走之前,他托人写下了这封家书,从此家乡的亲人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历史不会忘记,后人也不会忘记。
“刚接到镇干部的电话时,我心情很是激动,终于有了叔公的消息,这下可以跟先辈有所交代了!”徐可生的侄孙女徐女士虽然没有见过叔公,但叔公的事迹她一直都记得。
徐屋宗祠东海堂。
徐屋宗祠理事长徐永德说起徐可生,感慨万千,“后来徐可生突然中断了与家乡的联系,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极为挂怀,嘱咐我们这些后辈一定要守好徐可生留下的一应物品,等他归来。这一等一守,就是80多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直到镇干部突然打电话问我,问我家族中是否有一位叫‘徐可生’的。我知道,我们等到了!”徐女士当时心中百感交集,但更多的是欣喜。
这通电话并非偶然。蕉岭县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在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同时,尤其重视本土重要革命人物、重要革命事件相关史料的深入挖掘。“近期,我室根据增城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线索,一位名叫‘徐可生’的蕉岭籍抗日志士曾在增城率军民英勇作战,战功卓著。具体地址、亲属不详,要我们协助寻找。于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迅速组织人员在各镇全面摸排。”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说。
蕉岭徐氏族谱印证了徐可生身份。
“一开始没有头绪,且蕉岭有‘钟半县、徐半城’之说,要寻访一人着实不易。所以我们一边‘广撒网’,在各镇徐姓宗族中倾力寻找,一边与增城方面积极联系,从相关县志、党史史料、徐可生战友回忆录等着手,所幸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据徐可生战友回忆录记载,徐可生曾说过‘自己的家乡临近福建’,因此我们缩小范围,并锁定在最靠近福建的广福镇。”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征研股股长何松发告诉笔者,随后,他们联系到广福镇干部,在该镇徐姓宗族重点寻找。
徐可生求学所用的砚盘以及银元。
“在广福镇寻找到徐可生踪迹后,我们还进一步核实相关史料,从我们搜寻发现的徐可生相片及其曾使用过的砚盘、蕉岭徐氏族谱与增城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相关材料等,来印证了徐可生身份。”据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就在与徐氏后人交接整理徐可生材料过程中,他们从一抽屉中意外翻找出了徐可生病危前寄回家中的绝笔信。“我们发现,这封信是叔公在病重期间由自己口述、别人代写的一份红色家书。可能是年代久远,先辈并未告诉我们叔公曾寄回这封绝笔信,只是交代我们一定要收好他的物品。前几年我们这里曾发过一回大水,水位直逼两层楼高,不少物品都被洪水冲走了。那时,我坚持还是要把叔公的物品尽量完整地搬到阁楼,继续保管。”徐女士说,在找到绝笔信后,她随后又在徐可生曾使用过的书箱中找到了几枚银元和一个竹制笔筒盒。
徐可生读书求学所使用过的箱柜。
“发现红色家书后,我们高度重视,马上向相关领导汇报这一重大发现,并交代徐女士保存好红色家书,让那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再度开启,呈现在人们眼前。”蕉岭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说着向笔者展示了家书全文。
笔者看到,该家书全文含日期、落款200余字,字字泣血,不仅表现了徐可生的家国情怀和思乡思家之情,更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志士浓厚炽烈的初心使命。
据悉,近年来,蕉岭县不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进奋进力量,奋力推动蕉岭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链接
家书全文
“亲爱(的)家乡亲人:(您们好!)我徐可生自(从去)了江苏南京读书,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大好河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本人参加抗日队伍,受八路军领(导)指(挥)到了(增)城福和堂,(参)加对敌斗争。可是我徐可生(愧对)双亲亲人们,不能报国杀(敌),如今身患(重)病,就要离开人世,我徐可生(愧对)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能教(孝)敬我的双亲,我终身为很(恨)。希望同志们继续战斗,希望家乡双亲宽(谅)我的绝(情),不要悲伤,好好生活下去,等到(我们)祖国(胜)利。”
■记者观察
家书是牵挂,更是一种传承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早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手写家书成为尘封的旧物,但其包含的血脉真情、承载的家国厚重却终成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封红色家书,便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墨,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这些家书,感受革命者的铁骨柔情,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阅读家书,是牵挂、是惦念,更是一种传承。
在苏区梅州,涌现了许许多多革命烈士、抗日志士,他们的故事在今天被挖掘、讲述、传颂,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奋勇前进,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南方日报·蕉岭视窗
【文】陈萍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
【图】丘林强(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