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冯善书,南方产业智库研究员、副主任,南方+收藏在线主理人
受访嘉宾
杨研书,揭阳人,逸品茶友会和逸品茶仓创始人,2010年开始致力于传播实用型茶文化,编著有生活茶工具书《逸品有约——我们有茶有故事》,出版有《藏茶者——大众茶友说普洱》等著作,《普洱》杂志特邀撰稿人,多年来发表各种茶文化评论文章和随笔约20万字。
逸品茶友会和逸品茶仓创始人杨研书
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茶叶产地众多、品种五花八门,可以纳入收藏的投资级茶叶产品同样让人眼花缭乱,有老茶、新茶,也有号级茶、印级茶和各种概念茶。作为初入门的茶叶收藏爱好者,应该如何快速建立自己的价值认知体系,近日,实用型茶文化传播者、逸品茶友会创始人杨研书新著《藏茶者——大众茶友说普洱》刚刚上市,专门接受南方+收藏在线“南望艺谈”栏目专访,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和对话。
杨研书新著《藏茶者——大众茶友说普洱》
收藏切记要回避垃圾茶和鸡肋茶
南方+收藏在线:如何区分收藏茶、口粮茶、礼品茶、垃圾茶,到底什么样的茶才具备收藏价值?哪些茶是要特别回避的?
杨研书:关键还是在品质上。品质过得去,价格又实惠的,适合作为消耗量较大的口粮茶。品质不错,又有一定性价比的,适合作为日常礼品茶。送礼嘛,得拿得出手,但也得考虑经济实惠。当然,礼品茶也分不同档次,终归是在品质和价格上取一个平衡点。垃圾茶则是品质过不了关,几乎没有品饮价值甚至有害的茶。往往是原料、工艺或仓储方面出了硬伤,如原料适制性差,熟普发酵过度导致炭化,仓储过程过度受潮,等等。还有一种鸡肋茶,就是原料、工艺、仓储上虽说没什么硬伤,但是有或这或那的缺陷,品饮价值较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至于收藏茶,则要求品质较好,有较大的转化空间,有品质提升空间或溢价空间,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垃圾茶和鸡肋茶都要回避,只要掌握品评常识,就能绕开这些茶。
藏茶绕不开品饮价值和转化潜力
南方+收藏在线:收藏茶叶与收藏字画、珠宝、文玩等其它艺术品和奢侈品有何不同?如何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
杨研书:我个人认为,共同之处是均可欣赏皆可品,不同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茶叶有品饮价值。二是茶叶的价值还会受茶叶转化影响。收藏茶叶绕不开品饮价值和转化潜力。因而,收藏茶叶需要有扎实的泡、品、评、鉴的基础。泡品相辅相成,泡得客观,方能品得客观。知其然可言品评,论鉴则需知其所以然。收藏茶叶,须先确立收藏定位和收藏计划,这样才能清晰地寻找藏品。如短线藏茶要更加注重现饮价值,而选久藏之茶则须以转化潜力为主。这就要求收藏者需要形成自己的泡、品、评、鉴认知体系。
每一个爱茶人,都可以成为藏茶者
南方+收藏在线:作为一名专业的茶叶收藏爱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
杨研书:要成为一名专业的茶叶收藏爱好者,必须有扎实、丰富的茶叶知识和茶叶收藏实战经验。既要懂,又要会用,还要用得对,能见效,即是要知行合一。考个评茶师,并不代表在面对数十款样茶时,就能对哪款茶适合收、收多少合适、以什么价格收合适等问题作出精准的判断和决策。在众多的茶叶流通市场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不完全具备一个茶叶收藏爱好者的素养,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认知体系。我们在《藏茶者——大众茶友说普洱》一书中传递“每一个爱茶人,都可以成为藏茶者”这样一个理念。因为,真正的爱茶人,能够在日复一日的泡品之中和年复一年的藏茶实践中形成自己关于泡、品、鉴、选、藏的见解,从而收获藏茶带来的惊喜和愉悦。
七大茶类均有可收藏的产品
南方+收藏在线:从专业的茶叶分类学来看,哪些茶具备被收藏的条件?
杨研书:其实七大茶类(黑、白、红、绿、青、黄,再加工茶)中都有被收藏的品类。就算是通常不耐存放的绿茶,一些炒青绿茶也有收藏价值。广东揭阳地区就流行收藏“炒仔”(揭阳当地一种炒青绿茶,又称炒茶)、喝陈年炒茶的风气。红茶也有讲究喝“老红茶”的。可以收藏的茶,基本条件是经得起存放,最好是可以久藏。黑茶、白茶是备受藏茶者青睐的两大茶类,黑茶中的普洱茶更是以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受到茶叶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老六堡、老黑茶(湖南黑茶)也受欢迎,近年来老白茶俘获许多粉丝。青茶(乌龙茶)中,岩茶讲究喝“隔年陈”,也有追求陈茶的;更有喝“老铁”(陈年铁观音)的圈子;广东凤凰单丛烘焙到位的也是可以久藏的。
茶叶收藏热背后有两大推手
南方+收藏在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普洱茶成为财富高净值人群收藏的热门。普洱茶到底是如何从消费品变成社会热钱持续追捧的收藏品的?
杨研书: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推手,一个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一个是品牌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这两个推手带来的普洱茶溢价让社会热钱持续追捧。收藏普洱茶,主要有三大人群,品饮人群、投资人群、经营人群。品饮人群以品饮、馈赠为收藏目的,更注重茶的品质;投资人群以投资为收藏目的,往往更加注重品牌加持下的金融属性;经营人群主要以流通商、终端销售商为主,他们或持其一,或两者兼之。说到底,喝茶人是为了省钱,为了情怀;投资、经营者是为了赚钱。
要解决大众茶友群体的实际问题
南方+收藏在线:你非常注重茶的实用价值,并且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倡导大家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去享用一款好茶。所谓实用型茶文化,应该如何去定义和理解?
杨研书:茶文化的范畴比较大。逸品茶友会自2010年创建以来,一直关注大众茶友日常泡品方面的课题,致力为大众茶友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们一直在传播茶文化,但更多是传播可以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茶文化,我们称之为实用型茶文化。例如在泡茶方面,我们通过提出泡茶四要素——茶、水、器、人,引导茶友在四大要素上解决泡茶短板,而不局限于泡茶手法。我们还提出“泡无定法,因需而泡”的泡茶指导思想,引导茶友们因需制宜。在品茶方面,我们概括了“五有无”通用品鉴法:有无香头(香气)、有无“茶肉”(潮汕话,指内质)、有无喉韵、有无生津解渴感、有无品饮愉悦感。在选茶上,我们推崇“适体为先”的理念,引导茶友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茶。诸如此类,不枚胜举。历年来,我们通过《普洱》杂志刊发数十篇茶文,大多数茶文均紧紧围绕解决大众茶友群体的实际问题,践行致力于传播实用型茶文化的宗旨。
将高性价比视为择茶的重要标准
南方+收藏在线:你一直非常强调茶的高性价比。茶的产地、品类、等级、口感、滋味、韵味那么繁杂,如何去客观比较和评价不同的茶定价是否合理?
杨研书:事实上,是大众茶友注重茶的高性价比,而作为茶友会的组织者和茶庄经营者,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将高性价比视为择茶的重要标准。影响茶价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品质之外,主要是产区原料价格、产品定位和品牌加持等方面的因素。对于消费者来说,判断茶定价合理与否,可以拿价格公道的茶做对比,多喝多对比,慢慢地心中便有把秤了。举个例子,一位茶友平素总买三四百元一饼的10年陈生普,遇到一款10年陈生普,他一喝就能对价格合理与否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品牌茶有品牌溢价,名产区的茶价往往也另当别论。
过度炒作的茶价最终会回归正常
南方+收藏在线:红印,蓝印,孔雀,白菜,88青……一些高稀缺、高品味的名茶在资本炒作下居高不下。你如何看待动辄数万或数十万一饼的老茶?
杨研书:号级茶、印级茶以及一些出名已久的标杆茶具有不可复制和稀缺性的特点,其价格居高不下主要是存世量少而市场有需求。这在业内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但有一些茶年份相对尚浅但价格暴涨、居高不下的,有炒作之嫌,有些有价无市,有些实际交易价远低于炒作价,我认为这些茶价终归要接受市场杠杆的调节,大部分最终会回归正常。
茶叶经营要有长期主义思维
南方+收藏在线:你追求品茶的愉悦感。但卖茶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这两者是否冲突?如何平衡?
杨研书:在我这里,两者并不冲突。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我只卖我认可、喜欢喝的茶,卖的不单是茶,还是愉悦。卖茶这件事,并不单是卖,有卖就有买,不能单想卖,还得茶友想买。要想茶友买,就得让茶友实实在在地喝上好茶,好喝又实惠的高性价比好茶,茶友喝得愉悦,才会愿意买,愿意接着买。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要追求暴利。让更多茶友愿意追随我们愉悦地喝茶,信任我们持续地买茶,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正道。事实上,我们的经营利润更多是依靠专业发掘好茶(有时候也可以说是捡漏)和大批量运作。而大批量运作恰恰需要以有众多茶友作为支撑。不然,你收一堆好茶回来,卖不出去,就没法做了。
老茶交易要找知名度和可信度高的企业
南方+收藏在线:收藏茶领域的造假长期存在。如何鉴别一款老茶的真假?对于特别昂贵的收藏级老茶,不可能在达成交易前就品饮,如何在不改变原状的情况下来验证真伪?类似老茶的交易有何潜规则?
杨研书:鉴别老茶真假是一个学问,要有对老茶历史、背景等知识的了解,同时还要依靠实践经验。鉴别一款老茶的真假,往往是通过包装棉纸来判断。对于不懂老茶的收藏者,最好的交易方式是找在老茶交易市场中有知名度、可信度的企业交易,或者找专业人士把关。
【摄影】陈坤周
相关
(受访者观点不代表南方日报和南方+立场;您若有不同看法,欢迎联系南方+收藏在线“南望艺谈”栏目参与讨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