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品茶友会创始人杨研书:做实用型茶文化的传播者|人物

收藏在线
+订阅

周末的从化清阳曜灵、和风容与。隔着一条乡间小道,逸品茶友会创始人杨研书脸上的阳光和春风看上去更加和悦动人。

在广州的后花园找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小河边,与三五知己一块打发时间、放飞心情,像砌一壶茶那么简单。河边就是他平日呼朋唤友的客厅,而茶是每次聚会都不可或缺的快乐添加剂。

0

在杨研书看来,泡茶和品茶是愉悦无斁的事情。作为一名实用型茶文化的推广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举办了数百场品茶会,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在泡品的过程中深度凝炼出“五有无”品鉴法、“泡茶四要素”“食茶三适”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茶中价值观和方法论,并提出“泡无定法,因需而泡”的主张,他编著的多部书藉已成为普洱茶友接触茶文化、开启茶生活的民间教科书。

愉悦是人生的终极幸福

大概从一年前开始,杨研书正式在家族传承中接下以茶为生的衣钵,带上他2010年创办逸品茶友会以来的丰厚积累,去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这并不是对现有生活方式和姿态的否定和批判,而是想通过茶道,来获得一种随性、简单、从容和愉悦的全新生活状态。这也可以理解成以另一种方式来服务社会。十多年专注研究和推广茶文化,让杨研书既享受到精神富裕,同时也沉浸在把这些知识和财富毫无保留分享给身边茶友的快乐和幸福。

0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广州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和集散地。从他从化的逸品茶仓,驱车前往全国最大的普洱茶仓东莞亦只需一个钟。身边这所有一切,都让杨研书具备了通过一片茶叶来重新定义人生以及连接外面世界的条件和机会。

杨研书出生于岭东揭阳,从小就在传统工夫茶的势力范围生活、成长。在潮汕地区,老百姓把简单、便捷的工夫茶具,带到田间地头,带到商场店铺,带到公园广场,甚或带到其他所有的生活、办公和社交场所,让茶抵达、渗透到每一个可见的社会圈层。

“工夫茶,是憩歇和交友的工具。”从小到大,很长一段时间,杨研书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人们对泡茶、饮茶的热爱。直到大学毕业来到从化工作,当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被强制压缩在一个很小的办公空间时,他才开始认真去思考“茶文化”这类形而上的问题。

太多外在的东西在规定和左右我们的人生。即使他认识的那些腰缠万贯、身居要职的朋友,似乎仍然被动生活在一种重复焦虑而且有种格式化的时间和空间里。而喝茶,是一种相对带有闲情逸致的生活。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常可能忙得连泡茶的时间都没有,不管我们所处的位置多么重要,我们对身边的人多么有价值,我们仍然在一种“无可选择”的生活里兜兜转转。

这时的杨研书已经深刻领悟到,只有当饮茶成为了品茶,我们的内心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愉悦,才能真正从一杯茶里边体验出幸福的滋味。

杨研书

唐代诗人李涉有诗曰:“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真正的奢侈不是有钱,而是有闲。只有能够享用到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愉悦是人生的终极幸福。品茶可能是普通人追求和实现这种幸福的最实在和最可靠的一条路径。在从化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以后,他决定把这些年积累所有关于茶的知识财富传播到整个珠三角,与全国各地的茶友一起来探索品茶和藏茶的经验,向社会推广高性价比普洱茶,让更多茶友喝上高性价比的好茶。

十多年钻研和传播茶文化

中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茶既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也是帮助我们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茶已经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

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在空闲的时候泡一壶茶,绝不只是用来解渴那么简单,而是要想办法如何让自己快速从中获得身心愉悦。

杨研书对茶的认知和理解,同样经历了从解渴到社交,再从活跃社交氛围到调节身心健康的转变。

然而,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以后,杨研书又发现,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和分辨什么是好茶,二是即便有人送来好茶,也不知道如何去冲泡,让好茶能够以最好的状态来亲近我们的感觉系统,让我们在品饮中迅速获得内心的愉悦。

由此可见,不管是泡茶,还是品茶,都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很可能就会与好茶失之交臂,或者自己亲手把一饼来之不易的好茶毁掉。

00  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国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广东年人均消费量1000克,珠三角地区年人均消费量更高达2000克,全国其它地区的人都只能望其项背。这份底气,也让珠三角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普洱茶仓。

但喝得多,并不等于喝得好。2021年,全国的普洱茶产量超过16万吨,产值则高达185亿元。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遍布云南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11个地区,不仅产地众多、山头复杂,而且经过不同的茶厂和经销商的生产、加工和运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数不胜数的品牌和标准,每一道茶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冲泡方法。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怎么样泡才能喝上一品好茶?连许多做茶叶生意的人都未必能说得清楚,刚入行的小白就更加是满头雾水、搞不清方向。

杨研书的逻辑非常简单。对于爱茶人来说,在茶生活中,泡、品是两条主线;在习茶路上,泡、品是两大课题。一款茶再好,不见得适合你的体质和品味。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也得讲究门当户对。如果一款茶自己喝下去,身体会产生头晕、恶心、冷汗或乏力等不良反应,就证明其不管再好,对你的身体是有害的。可见,品茶要讲究“适体、适口和适心”,一定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体质或口味的茶来品饮。否则,你不可能从中体验出愉悦。

至于面对一款适合自己的茶,怎么泡好它?他认为泡无定法,建议因需而泡。每个爱茶人往往会偏喜爱某一类茶,偏爱手中的某款茶,经常喝。而受时间、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泡心爱的某款茶,可能会采用截然不同的泡法。若不是因需而泡,可能会适得其反。譬如,杨研书反思自己,一开始痴迷普洱茶之时,也曾一度受过量饮茶之害,尤其是品茶会过于集中的阶段,没有合理节制导致肠胃略有受损,喝多新生茶感觉就爱流口水。好在后来觉察及时,加上有一些“前车之鉴”的案例警示,坚持“尝新茶、品陈茶、喝熟茶”的原则,以中期茶为主辅以熟茶作为生活茶,遇品茶会也尽量控制饮茶量,时常注意身体反应,才不至于重蹈他人之覆辙。

0

2010年,杨研书创立逸品茶友会后,开始向身边的爱茶人倡导“心逸而品,品而逸心”的逸品茶道。若干年后,他开始在《普洱》杂志以及大众媒体撰写茶文化专栏文章,并持续策划和举办了数百场品茶会,以逸品茶童的名义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和讲解他对待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其实,我的目的是传播和推广一种实用型的茶文化。” 杨研书说,这些年,其发表的各类与茶有关的专业文章和生活随笔有50多篇、约20万字,成为《普洱》杂志特邀撰稿人,并先后编印《逸品有约——我们有茶有故事》和出版《藏茶者——大众茶友说普洱》等著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沉甸甸的精神食粮,不是我们从别人的著作教科书抄来的,而是这么多年来从数百场品茶会交流经验,以及数十吨普洱茶推广心得的共同结晶,凝聚了逸品茶友会1000名茶友的集体智慧。”

0

在品茶中找到文化自信

在杨研书推广的经验和方法里边,比较典型的有“五有无”通用品鉴法。

即在品评大多数茶类时,可以从有无香头、有无茶肉、有无喉底、有无生津解渴和有无愉悦感五个指标来衡量。这里边,前三项指标可能不好理解。香头指茶香,讲究自然、怡人,符合典型的品种特征;茶肉即茶的汤质,讲究茶汤丰富;喉底指茶韵,不能是“过嘴香”,得有让人回味的地方。

那么,如何通过冲泡让一款茶呈现和发挥出好茶应有的最佳状态呢?杨研书提出“泡茶四要素”,认为一杯好茶,是茶、水、器和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结果。茶是基础,好不好喝在投茶那一刻就决定了;水为茶之母,水质和水温都会影响到茶的呈现;器为茶之父,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器,不同的茶要选择不同的器具;人为主导,包括冲泡手法和冲泡技巧,要准确和灵活把握茶水比例、冲泡的水温、闷泡时间。

除此以外,他还提出过品鉴二字诀(力与料)、泡茶的四重困惑、识茶的四重境界、喝茶的三个追求、学茶的三个思维模式等。

或许在大湾区腹地长期深耕的缘故,杨研书的举手投足带有小城镇居民那种低调和务实。但他也说不上是那种刻意让自己大隐隐于世的民间高士,这与他乐于分享和“社交牛”的性格特质有关系。

0

他尽量从复杂的现象中去提取出对人们有帮助的规律和经验。特别是面对海量的茶叶和信息时,他必须删繁就简,用最通俗和最简洁的语言去把自己方法论解释清楚,才能最广泛地复制到不同的人群,供他们推广和使用。

近日,他的新书《藏茶者——大众茶友说普洱》正式面市,除了在逸品茶友会内部引起极大关注,同时也将被《普洱》杂志社和云南普洱茶书专业运营商晓德书号推介给全国读者。作为实用型茶文化的传播者,杨研书这一次特意探讨了一些形而上的话题。譬如,茶和中国人的关系,茶和5000年中国文化的关系,茶文化自信等。

10多年来,逸品茶友会探索总结了关于普洱茶泡、品、鉴、选、藏的认知体系,凝聚了大众茶友的集体智慧,进而又影响着一批又一批茶友,让更多茶友成为身边人的“懂茶人”,继而去影响更多人,去带动更多茶友圈蓬勃发展。在他看来,茶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当中。我们谈茶文化自信,首先得把茶泡好了,喝明白了。只有当品到心头爱的茶,品至酣畅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度和魅力,也才能体会到全身心的愉悦。

【记者】冯善书

【摄影】陈坤周

相关

南望艺谈|杨研书:茶叶收藏要回避市场泡沫和劣质茶

0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