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重出江湖”?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这两天,所有人都在讨论“供销社回来了”。

10月底,一张截图在社交网络广泛流传,称“全国多地宣布重启供销社”,并在此后持续发酵,甚至引起了部分“供销社概念”股票的连续涨停。

供销社,几乎一夜之间回到聚光灯下,连供销社的职工们都感到十分疑惑

但实际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供销社从未离场,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3次关键表现 

供销合作社助广东夏粮丰收 

供销社,是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简称。成立之初,供销社便是为农而生。彼时,供销社是农村最基本的物资供应保障部门。而如今的供销社,也没有远离过“三农”。

以广东的粮食生产为例,仅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就有过3次关键表现——

第一次发生在2022年初,俄乌两国爆发冲突,给一直上涨的化肥价格再添把火。时值春耕,农资价格上涨,意味着农民种植利润摊薄,种粮积极性下降。

此时,广东省供销社下属单位——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果断出手,从海外协调3.5万吨钾肥不加价投放到市场,稳住了农资价格,保证了农民的种粮收益。

今年春耕期间,全省超过50%的化肥市场供应都来自广东省供销合作系统。

人们在绿油油的秧苗田中劳作。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人们在绿油油的秧苗田中劳作。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第二次发生在2022年4月,广州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民以食为天,“广州物资是否供应充足”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此时,广东省供销社下属的多个丝苗米产业园动用库存的大米储备投放至广州。优质丝苗米从肇庆怀集出发,仅用约4小时就铺上了位于广州的天润粮油旗舰店。旗舰店的运营方为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公司,同样是广东省供销社下属的重要企业。

4月12日,广东省供销社下属天润粮油公司将从该产业园临时增调400包共30吨大米,为广州的多家门店补货。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4月12日,广东省供销社下属天润粮油公司将从该产业园临时增调400包共30吨大米,为广州的多家门店补货。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第三次发生在2022年6月,台风“暹芭”在夏粮收割前夕登陆广东,各地抓紧组织抢收水稻,防止夏粮因台风减产。

谷物的收与储之间需要烘干,但抢收的进度远快于正常收割,各地的烘干设备并不够用。危急关头,供销社又站出来了。

台风登陆前夕,由省供销社牵头运营的广东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汕尾)、肇庆怀集丝苗米现代产业园等对烘干设备进行了维护,在早稻抢收时面向公众公益性开放使用,数万亩水稻得以颗粒归仓。

多地做好早稻抢收工作。

多地做好早稻抢收工作。

为农服务,年年如此。对广大农户而言,只要从事农业生产,供销社就是存在感极强的服务机构。

除了提供稳价化肥、打造农业现代化产业园等工作之外,广东省供销社近年来还着力打造粮食仓储,布局冷链物流骨干网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供土地托管等服务。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2021年,全省供销系统服务土地面积超过2000万亩,超过360万户农户因此受益。

供销系统改革 

不只关注“供”与“销”

前段时间,山东烟台一名女士在路边发现了一家于1981年建成的供销社。视频中的供销社怀旧感十足,勾起不少网友的童年回忆。

00:16

女子路边发现80年代供销社 :年代感十足,消费基本就是一两元

在不少“60后”“70后”网友回忆里,供销社小小的一方柜台仿佛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从农具、服装到糖果、零食、各类日用品,都能购买。在他们看来,供销社所代表的是一种充满年代特征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话题爆火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今的供销社,还是大家记忆中的模样吗?

天津市南郊区供销社小站第三经理部供应各种百货。(《大公报》记者摄于1956年4月,中国照片档案馆稿)

天津市南郊区供销社小站第三经理部供应各种百货。(《大公报》记者摄于1956年4月,中国照片档案馆稿)

当然不是。历经多次改革,供销合作系统早已与时俱进,其职能、定位、形象都与以往完全不同,但服务“三农”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要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并推出了16项具体措施,涵盖建设城乡物资流通渠道,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培育重点农业企业,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等诸多方面。

换言之,如今的供销社,不仅关注物资的“供”与“销”,更在着力打通城乡间的人才、服务、金融等要素的流动渠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比如,广东省供销社推出“粤供易贷”,向各级供销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入社社员提供贷款,300万元内免抵押,贷款不再是难题。

同时,利用遍及全省的供销网络,广东省供销社下属的多所技术学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累计培训学员已超2.3万人。

“粤菜师傅”们正在精心制作美味佳肴。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粤菜师傅”们正在精心制作美味佳肴。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被炒得最热的“基层供销社重建网点”也不是新鲜事物。自2015年《决定》印发后,推进供销社基层社改造的工作就一直在进行。在广东,基层社数量在2021年达到1347个,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局面成为常态。

除了农村,城市中也处处可见供销社的身影。从粮油门店到批发市场,再到企业单位的各类食堂,大量农产品通过供销系统渠道来到市民的餐桌上。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少生鲜电商、帮扶平台的农产品包装都印有供销社的logo。

供销社的流通渠道甚至不局限在内地。今年,通过广东省供销社渠道供应港澳及对外出口的农产品有望达到5万吨

一组数据也折射着供销社在助力农产品销售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贡献——

2021年,广东供销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297.9亿元,比2014年增长2.71倍,接近可口可乐公司2021年全年营收总额(38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57.77亿元)。其中,农产品购销额亦达到1556.1亿元

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看来,供销社组织体系比较完整,经营网络比较健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在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农村消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中具有独特优势。

今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要求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

对此,袁帅认为,供销社系统应进一步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网点升级改造,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提高供销社流通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在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局势下,成为城乡发展大循环中的中流砥柱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团还建议,供销社要真正做到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供销社要进行改革,如自身内部管理、体制、经营制度等的改革,要转轨变型才行。”

全球300万个合作社 

同庆第100个“国际合作社日”

“合作社”(Cooperatives)甚至不是中国独创。

此时此刻,产自肯尼亚合作社的咖啡,正在丹麦的合作商店内销售。由多哥青年合作社成员所种植的生态菠萝,已被搬上意大利全国合作商店的货架。

“合作社虽然不会永存,也不能加快资本积累,但是可以以更平等的方式分配财富。”联合国官方网站上写道。

图源:联合国

图源:联合国

正因如此,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合作社这种经济形式就从未离场。放眼全球,为数众多的合作社早已证明自身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抵御危机能力。

1761年,全球首个合作社在苏格兰成立;19世纪,英国出现第一家现代合作社。

如今,遍布全球的300万个合作社吸引了世界上超过12%的人口加入,约2.8亿人受雇于合作社组织。其中,最大的300家合作社和互助社创造了20349.8亿美元的总营业额。

今年7月2日,世界各地的合作社一同庆祝了第100个国际合作社日。

今年的主题是“合作社建设更美好的世界”,旨在促进经济参与,对抗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粮食安全,将金融资本留在当地社区,建立道德价值链,并通过改善人们的物质条件和安全,为积极和平作出贡献。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称,合作社还可以促进外部平等。合作社基于社区,支持社区活动,进行本地采购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并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给社区所带来的影响,以此致力于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合作社运用可持续生产方式,延长土地使用寿命;消费合作社提供可持续的产品,并教育消费者践行负责任的消费方式。”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社部主任埃辛姆说。

相关阅读

供销社=计划经济?

【话题研究员】邵一弘 辜继漫

【海报】甘展平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