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计划经济?

南方+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后,9月29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作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其改革之路又给农业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供销社=计划经济?

提及供销合作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供销社?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吗?现在怎么还会有?”

但其实,供销社的历史比实行计划经济要早得多。

1918年3月,我国第一个合作社——北京大学消费公社成立,主要为本校教职员及学生服务,以社员购得价廉物美的物品为目的。业务经营分图书、杂货两个部。社员凭证购货,可享受优惠,并可记账支取物品,每人限额2元,一个月内归还。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内设兑换、粮食、服务、器用、南货、杂务等经营项目,以“可买便宜货”为口号向群众宣传。

可以看到,前期的合作社,主要目的是提供廉价商品。

新中国成立后,合作社开始转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目前的定位也与其一脉相承——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

既然定位是这样,那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供销合作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呢?

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说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

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由于物资匮乏,许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限量供应。

在1958年后,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所以有些人会认为供销合作社就是改革开放前的国营商店。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取消商品统购统销政策,计划和票证逐渐退出经济领域,供销社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渐下降。所以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供销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由于上述的深刻历史记忆,许多人的脑海里便无意识地留下了刻板印象:供销合作社=计划经济。

专营权丧失后的改革之路

13年后的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但日子并不像以前那样辉煌,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相继实施了化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供销社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核心农资的专营权,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更加暴露。

1992年至1999年,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

痛定思痛,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进行改革,重点转向了扭亏增盈,当年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77亿元。2001年,情况进一步好转,汇总实现利润16.39亿元,2002年达到28.6亿元。

改革步伐并未随之停止,20年来,全国供销系统不断改革创新,卓有成效。2014年,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列入中央改革办,2015年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被列入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省以来,广东加快组织、经营、服务和管理创新,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

作为老广,很多时候在无意间便享受到了供销社的“温暖”。在农产品运输方面,全省供销系统已在18个市37个县(市、区)布局40个冷链骨干网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规划库容134.2万吨。

今年4月开始,不少广州人也体验过了广州市供销社提供的“小鲜驿站”冷链自提柜。

而一些商场,其实也属于供销系统。茂名明湖百货公司、新兴百惠公司等一批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龙头企业。

就连买股票,你也可能与广东供销社产生联系——广东供销社的天禾农资公司已于9月3日正式挂牌发行。

当然,广东供销社涉及的领域远不止这些,完善农资农技服务,拓展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经营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打造供销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在广东,想不接触他们还真的挺难。

广东省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向着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打造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能等方面继续改革。

【记者】黄鸿基




编辑 张志超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