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惠东县安墩镇迎来火热的丰收季。
沿着243省道一路向北行驶,便到达了安墩镇葵双村。一路走来,果香四溢,用暗红色果套包裹的柚子在一片青山绿水中格外显眼,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摆摊售卖的摊主,金黄色的柚子层层叠叠,在太阳底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山高林茂、群山环抱,位于惠东县北部的安墩镇是典型的靠山吃山之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在安墩镇宣告成立,在此后的3年解放战争中,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70多年后,作为革命老区的安墩再放光彩,漫山遍野的蜜柚树,描绘出了山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丰”景,成就了村民勤劳致富的“甜蜜事业”。
强产业
蜜柚开启村民致富路
在安墩葵双村村民郭里的家门口,一排排柚子整齐地摞在桌子上,屋子里的柚子挤满一地。
“这段时间卖了很多,客人都是开车来现场提货,有广州的、深圳龙岗的。”郭里今年64岁,种了1500亩柚子,今年柚园产量60万斤左右。家里除了儿媳妇和孙子,一家人都帮他弄柚子。郭里告诉记者,每年他的柚子销售额在一两百万元左右,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
通过发展蜜柚产业,拓宽村民致富路,郭里是安墩蜜柚产业的受益者之一。早在2007年,安墩镇首次将福建平和蜜柚引进种植。让人惊喜的是,3年后这批蜜柚出产,果大皮薄、气味清香,果肉晶莹剔透、色泽鲜艳,入口后清甜脆嫩。
“这说明我们的肥沃土壤、温和气候,非常适宜蜜柚生长。”讲起村里的蜜柚产业,葵双村党总支部书记郭德辉动力十足,为了提高蜜柚种植品质,村党总支还组织村民到福建和梅州考察,学习先进的蜜柚种植技术,逐步开启了蜜柚产业发展道路。
经过十五年发展,蜜柚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并成为安墩农业发展的代名词。目前,安墩镇逐渐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镇已有超过20家合作社,其中葵双村就有13家。2020年,安墩镇葵双村蜜柚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公示名单,全镇蜜柚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多亩,年产量已占全县产量的75%、全市产量的65%。
“除了品质上乘外,我们蜜柚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早’。”郭德辉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墩蜜柚成熟期较福建平和蜜柚早一个月左右,较梅州蜜柚早半个月左右,这为安墩蜜柚带来了突出的优势。
今年,安墩蜜柚产量约5000万斤,但柚农们却面临着一定销售压力。郭德辉说,由于今年中秋节来得太早,柚子的黄金销售期变短,加上今年采摘前雨水较多,蜜柚有所减产。
当前,为了帮助柚农销售,安墩镇正积极想办法减轻农户负担,比如开展推广、组织工会采购等,“我们也计划把卖不出去的柚子统一收购,加工制作成柚皮糖。”郭德辉说,蜜柚不仅可以吃,皮还可以做成柚皮糖,晒干后结合蜂蜜还可以做柚子蜜,“这也是我们计划发展的方向,从传统的鲜果销售,向制作销售加工产品转型升级。”
重人才
年轻党员扎根基层促发展
在安墩镇办公室,张泳力忙着接待来访人员。他用客家话与来访人员亲切交谈,并在本子上做好记录。他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材料,和他一起办公的同事也都低头忙碌着。
今年32岁的张泳力是惠东本地人。2020年,他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安墩镇工作,在此之前他开过淘宝店,也在深圳一家公司做过业务员。
“在大城市生活没有归属感,回到家乡感觉每件事情都很有价值。”张泳力平常就在安墩,周末才回县城,日子忙碌且充实。
在这处远离城市喧闹的山区小镇,像张泳力一样回到家乡、投身基层,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黄润梓、方思凯、龚柯宇是葵双村三名90后党员,葵双村蜜柚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带头作用。
2020年7月,他们盘下了葵双村的一片柚子园。与老一辈果农不同的是,三名年轻人有着更快的学习能力和更广的营销视野,在从事蜜柚种植过程中,他们把突破点放在了解决产品单一、知名度不够、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上。
“在线上,我们开展电商销售,将每日管理蜜柚基地的生活拍成视频传到网络;在线下,我们不停参加贸促会,和多个超市签订合约,研发柚子月饼等应节食品。”方思凯说。这两年,三个人的农业事业越做越红火,村民纷纷向他们请教成功经验,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村民重要的交流平台。
如今,葵双村的基层党组织正积极吸收这些新鲜血液。去年,在村级换届选举中,两名80后、90后种柚能手入选成为葵双村的“两委”干部,年轻党员的到来,让葵双村的蜜柚产业蒸蒸日上,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今年4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广东惠东远程教学站在安墩揭牌运行,这让安墩镇的党员干部有了直接对话学习先进经验的渠道。如今,该远程教学站通过大规模在线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有效保证了安墩乃至惠东干部的“三农”工作本领,极大地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惠及面。
“我们还通过理论学习、务虚会、村级党组织书记论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拓宽村(社区)书记发展思路。”安墩镇党委书记何显明表示,将坚持党建引领,把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拧成“一股绳”,为革命老区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惠民生
“乡村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7月,安墩镇与惠州市庆森家居有限公司签约,将共同打造“乡村车间”,让村民们不用远走他乡,在家门口即可就业。
安墩属于典型山区乡镇,就业渠道单一,除了种植蜜柚,圩镇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余下为照顾家庭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农闲时少有经济来源。
经过半年考察,安墩因地制宜引入了一家家居加工厂项目,计划通过改造位于石塘村的闲置物业,建立手工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将采取“总公司—乡村车间”运营模式,总公司提供原料和成品销售,加工厂只负责加工制作。该模式对生产技术要求较低,利润也十分可观,可在解决老政府楼空置问题的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据悉,目前石塘村的老政府楼正逐步翻新成厂房,将尽快修缮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预计,加工厂建成后,熟练工每月工资可达5000—6000元,厂房租金也将为村集体带来收入。
群众增收致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安墩镇整合中央、省、市和县相关发展政策,着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等重点项目,把一件件惠民小事做细做实。
最近,上百名安墩党员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各村街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烈日下,大家头戴草帽、身穿红色马甲,弯着腰捡起花坛、草丛里的垃圾,用清洁球、铁刷、湿毛巾铲除路上的“牛皮癣”。这一抹党建红,成为了安墩镇的最美风景。
“通过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引领,多措并举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安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经过升级改造的圩镇街道和黄沙村美丽乡村改造已基本完工,整治后的小沥河河道彰显绿色生命力,镇容镇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得到显著提高。
为进一步丰富基层文体生活,安墩镇还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村复兴少年宫等阵地优势,结合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和世界读书日、国际儿童节和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义诊、亲子阅读、捡跑等特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传播文明理念。
“未来,安墩镇将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多重优势,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大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借势借力,走稳振兴路。”何显明说。
【见习记者】曾汉
【记者】乌天宇
对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