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稻浪此起彼伏。在兴宁市水口镇水东村稻田里,53岁的“兵支书”黄秋龙轻轻捧起稻穗,嘴角上扬,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光芒。“马上就要收割了,今年收成不错!”
1987年,黄秋龙参军入伍,其间荣获“优秀班长”“全军训练尖子”等荣誉称号,并且荣立个人“三等功”。退伍后,他返乡陆续开办了竹制品加工厂、造纸厂。
2005年,在乡镇领导的支持下,有干劲、有闯劲的黄秋龙逐步带领村庄实现华丽“蜕变”。发展产业,从一穷二白到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播撒文明,成功创建“文明村”“省卫生村”……村民称赞他是“带着‘兵味’的好村官”。
“兵支书”黄秋龙在检查稻穗。 南方+ 陈泽铭 拍摄
致富带头
村集体收入由零到超过10万元
“多亏黄书记带着我们闯路子,让我们增加了收入。”在水东村,一个稻鱼共生基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村民刘阿姨说,这里原本是闲置多年的撂荒地,如今成了平整的农田,不仅样貌美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还可以参与耕种、收割等。
过去的水东村,集体经济可谓一穷二白。“我们村土地资源比较稀缺,产业基础薄弱。”黄秋龙告诉记者,村“两委”铆足劲想提升村庄自我发展的能力,带动村民致富。
今年以来,兴宁市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身为“领头雁”的黄秋龙也没闲着,他积极向其他村“取经”,与干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并且大胆尝试新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秋龙带领村民探索出适合水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成立了村经济联合社,采用“村联社出人、村合作社出地、社会资本出钱”三方股东入股模式,成功流转连片耕地230亩,其中150亩打造为稻鱼共生示范基地。
“具体而言,村经济联合社雇佣人员,牵头组织开展复耕复种,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群众通过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并吸引社会资本以资金入股,三方联动推进复耕复种。”黄秋龙说。
基地建立后,村民总能在晨曦初露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田间弓着腰检查秧苗和鱼苗。
黄秋龙坦言,自己也担心失败,但为了家乡振兴,他甘愿冒风险。经过多年发展,水东村集体收入在去年超过10万元。据了解,今年,该村早稻预计产量约8万斤,经深加工后粮食收益可超过30万元。
热心公益
成立奖教奖学金传递爱与希望
“秋龙叔叔,我和我弟是受您资助的大学生,我们顺利完成学业了,感谢您这些年的帮助。”采访过程中,黄秋龙面带笑容地拿出手机,念出了水口镇学子给他发来的短信。
手机列表里,此类信息比比皆是。他组织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从2005年至今,坚持每年出资5000—2.5万元资助水口镇大学生。
黄秋龙告诉记者,他希望尽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也许这个行为微不足道,但对于遇到困难的人而言,可能是雪中送炭;更重要的,要让他们知道人间有爱。”
身边人做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在黄秋龙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儿女也一起投身公益。2020年,黄秋龙一家荣获“梅州市文明家庭”。对于热衷公益的初衷,他坦言希望将部队中团结互助的氛围传递下去。
凝聚合力
积极发动乡贤参与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黄秋龙深刻地意识到,村子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这些年,他积极发动乡贤,筹集资金修路、兴建文体休闲广场;2017年,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黄秋龙更是发动乡贤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以旧复旧修复黄氏租屋,此项工作被评为兴宁市“美丽乡村”示范点十名“优秀”等级之一。
产业振兴亦然。据他介绍,下一步,水东村准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引导其他村,共同经营打造水口镇丝苗米品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汇入。
乡村越来越美,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美……这是黄秋龙的追求,“也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乡村发展中。”这些年,水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日益完善。2011年,该村被评为“兴宁市文明村”;2017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卫生村”。
望着那金灿灿的稻谷,黄秋龙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陈泽铭
特别报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