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眼 | 以适度超前思维,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南方+

产业发展,交通先行。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如同城市的血管经脉,为城市的茁壮生长供给养分。

从曾经的交通末梢,到构建“门户型枢纽城市”,再到剑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珠海交通历经数十年磨砺、几代人共同努力,以坚韧的勇气和魄力为区域发展格局打开了想象空间。

轨道交通的谋划与建设,犹如一列疾驰而来的列车,给城市带来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向往。对于南海之滨的珠海而言,轨道交通网的构建,与产业强链提效、城区一体化发展、城市人口扩增密切相关。踏上新征程,迎接“四区”叠加的新机遇,珠海对于高铁等轨道交通项目的呼唤,更是前所未有的急迫。

然而,轨道交通项目所耗费的经济成本巨大,对于财政而言是一笔“大开销”,未来能否收获预期目的效果,还是个未知数。有人不禁会问,以珠海目前的城市发展规模,当前对轨道交通的规划是否合理?

事实上,相似的疑问也曾出现在珠海的发展历程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海被确立为经济特区之际,为了谋求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因拒绝有污染的“三来一补”产业,有人批评“令珠海失去第一桶金”;因筹办珠海航展、建机场,有人质疑“眼光过高,容易摔跟头”;因重奖科技人才,有人质问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凭什么能拿奖百万元……

事实证明,如今,珠海航展已成为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览会,跻身全球五大航展之列;珠海机场吞吐量破千万,正在建设第二航站楼;珠海对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呼唤和需求,力度更是前所未有……一桩桩、一件件适度超前的决策,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但与此同时,亦要保持清晰的头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超前而适度的发展规划。

中国高铁历经十多年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行业也经历了粗放式增长的阶段,一些地区盲目建设的背后留下诸多隐患,片面追求高标准、重高速轻普速、重投入轻产出,成为许多城市发展轨道交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一条轨道交通线的面世,论证阶段往往需要酝酿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也是重中之重的第一步。继而立项、招标、勘探、建设、验收,当第一位乘客走进车厢,收益和影响才开始显现。

发展轨道交通,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要与城市空间发展、出行客流需求、社会经济效益等要素相适应;另一方面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用长远的、系统的眼光,考虑轨道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从谋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城市带动、综合开发、政策机制、投资模式等方面推进轨道交通发展。

迎风而动,乘势而上。在珠海加速完善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产业集群、人口规模逐年增长之际,适度超前建设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将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中赢得先机。

相关

南方观察 | 下一站,轨道上的珠海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蔡如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