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现正征求意见,“招招到肉”补短板,稳住被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点击查看新政策亮点】
从3月至今,全国汽车产业链因疫情受阻,零部件面临“断供”的新闻频上热搜。
影响陆续显现。据广州市统计局官网一份分析报告,广州1-4月规上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速,较1-3月回落了10.3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速由3月增长11.2%转为4月下降36.6%。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长值比重1/4,居各行业之首,影响明显。
为什么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容易受冲击?记者采访多家车企和业内人士梳理原因和建议。
产业链条既宽且长
相比汽车制造无人工厂里严丝合缝的机械臂流水线,汽车产业链条庞大、漫长。
角色粗略可分为整车生产企业,即负责研发、测试和最后总装成完整汽车的企业;配件供应商,即为整车生产企业供应材料、零部件、生产工具和软件的供应商。
一辆普通汽车的零部件超过2万件,豪华汽车则超过3万件。
整车生产企业为了平衡日常资金和供货压力,一般每生产10辆车,零部件库存备货约为2辆,因此供应链虽然流转速度快,但备货难免捉襟见肘。
全国汽车产业链分工明确,包括芯片等在内的大部门关键零部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生产。上海聚集过半数全球零部件巨头总部,全国前十大零部件集团中国总部有9家位于上海。
广州整车生产企业由长三角供应商供货的多为BCM、涡轮增压器、智能进入系统、SRS气囊、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从一级至三级等多个不同级别供应商任何一级停摆,整车生产企业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广州汽车产业以日系整车生产企业为主,特种钢材等关键材料,芯片、电容等零部件仍需从日本进口。往往进口后需要长三角,特别是上海企业完成初步加工和组装,再运至广州进一步加工和组装。
可见,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是否稳定,意义重大。
不过,近年珠三角围绕广州、深圳整车生产企业正在形成超过3000家材料、零部件、生产工具和软件供应商,慢慢占据了广州、深圳整车生产企业一级供应商的“半壁江山”。
新支柱也需稳定产业链
疫情冲击下,广州新能源汽车1—4月产量6.4万辆,同比增长96.6%,成为汽车产业重要动力。
最近出台的《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将取代传统汽车产业,成为广州新支柱产业。
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同样需要稳定产业链。
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芯片使用量巨大,国产芯片一般在上海和苏州生产。部分广州企业生产的芯片也需要在上海通关,因为芯片相关产品只有6个月保质期,广州芯片生产企业一般不囤积货源,而生产所需的设备与原材料一般由大采购商集中采购,广州企业订单只占大采购商的小部分,其主要订单集中在长三角,因此往往由上海通关再分拨各地。
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更偏重轻资产和代工模式,当下还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传统整车生产企业一般与零部件企业保持着绑定关系,如丰田汽车参股丰田纺织、爱信,韩国现代拥有现代摩比斯,上汽集团有华域汽车,北汽集团有海纳川,在供应链中话语权较强。但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产销量较小,没有布局零部件体系,依托轻资产代工模式,在供应链中话语权较弱,在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尚需自保之际,供应形势自然更受影响。
当前,汽车供应链正处在从燃油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之中。原来传统零部件供应链是金字塔式的一、二、三多级供应体系,传统整车生产企业把多数零部件功能的研发交给一级供应商,车企只需对这些打包的模块进行验证和少量的再开发,即可装车。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则要求零部件供应商直接参与车型研发设计,并直接接触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的地位被弱化,与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协调发展、共同应对行业难题积极性不如传统整车生产企业,叠加疫情,影响更为明显。
既保供应也要避免产能过剩
约10年前,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风口初显,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锐辉开始关注这个行业。
“既要保供应,也要避免配件供应商产能过剩。”陈锐辉从新政策实操角度提出,配件供应商行业需要保持一定的“生态竞争性”,核心关键零部件不能一家独大或者依靠单一企业供应。同时,一个城市或地区形成全部供应链体系并不现实,甚至会导致产能过剩。因此,培育新配件供应商可重点关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链的近地化发展。注意区分供应商所属产业是发展中产业、过渡性产业,还是濒临淘汰产业,有针对性调节库存、制定战略性多方采购备用机制,避免产能过剩。
陈锐辉认为,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作为广州新支柱产业,很需要打通珠三角内政策监管的差异。目前珠三角各市之间对于自动驾驶监管程度并不相同,各市之间互认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因此,从技术创新到量产下线,产业链条协调发展还存在努力空间。
在他看来,广州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还需要提升智能网联技术、产品跨车型适配性和跨产业通用性。目前,广州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大部分集中在广汽、小鹏等整车生产企业内部,应大力培育配件供应商的创新能力,甚至孵化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样更能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主导权。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苏力 李鹏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