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智享会|马向明:以交通枢纽为依托打造广州东部活力城区

南方+ 记者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简仁山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简仁山绘 

在中国转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时期,广州提出了建设“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智慧之城和品质之城”的目标。在广州市“十四五”规划中,增城则被赋予“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的中等规模生态之城和打造广州东部新动力源和增长极”的重任。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在南方产业智库主办的南方智享会——宜居大湾区之东部崛起:广州产城融合新机”线上圆桌论坛上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独家采访时认为,未来增城应当在广州建设“实力之城”“机遇之城”和“品质之城”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增城应当以交通枢纽作为依托,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建设全新的活力城区。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功能分区图 受访者供图

为增城盘活“流空间”,整合东部发展秩序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广州的城市东移和产业东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东部撑起了广州制造业的“半壁江山”,为增城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增城也迎来了融入大湾区建设的绝佳契机。

马向明认为,在大湾区创新转向的大背景下,增城应当用创新功能和“流空间”来整合东部发展秩序。广州东部的山水环境优势,势必也将在与“流空间”的结合后得以兑现,这为东部发展秩序的整合思路打开了新方向。

那么,“流空间”究竟是什么?

这一概念其实来源于美国学者卡斯特尔斯。在知识文明时代,主导社会发展的是各种“流”,如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这些围绕着“流”来组织空间配置形成的空间被卡斯特尔斯称之为“流空间”。

“‘流空间’的组织方式和过去传统城市的‘中心地’组织原则是有巨大区别的。”马向明认为,在“流空间”的世界里,社会围绕着特定的支配性利益,不均衡地组织起来。流空间不是信息社会的唯一空间逻辑,但它是支配性的空间逻辑。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优势已愈发明显,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快车道上奋进着。马向明指出,大湾区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对流,将由轨道网络和信息网络提供支撑作用,其中轨道网络更是整个大湾区要素交流的支架。“轨道枢纽站点的开发,与流空间的打造相结合,将为地区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提供支撑。而这个结合,将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毫无疑问,交通是人、物的载体,也是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依托。这也是增城近年来持续打造交通枢纽的重要原因。

“在广州东部建设交通枢纽,对增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向明认为,正在规划建设的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可以成为整合东部发展秩序的依托。“在创新时代,伦敦、东京和旧金山已出现站点开发与流空间构建相结合打造创新节点的案例,成为TOD开发的新范式。增城依托东部交通枢纽进行的开发,应该要起到促进增城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为广州东部创新经济带的形成提供支撑作用。”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打造新型“中央活力区”,助力产城融合发展

增城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马向明认为,当前广州东部存在“市与区”及“区与区”的协同效应难题,这也是发展秩序构建的重大课题。

“城市的发展总是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机遇,在广州未来的发展目标视角下,增城位于广州东部的区位、丰富而美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坚实的实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升级,生产活动对外的各类污染影响已大大降低或消除,这就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通过城市规划工具的巧妙应用,可以营建出产城融合、生产生活相互促进的城区。

在TOD开发模式的带动下,增城依托交通枢纽建设新型商务区成为一种正在尝试的新可能。在马向明看来,增城依托东部交通枢纽建设的东部CBD,与天河CBD的定位和思路已经不同,是不一样的新一代CBD。

他指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以后,大量国内企业开始通过在大湾区设点的方式,建立“走出去”的支点。而企业要从中国“走出去”,意味着这些企业要通过这些出去的支点城市在技术、资金、人才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才可以运营成功。

“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CBD,需要为以此为总部的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员培训、金融法律会计服务等综合功能的支撑。”马向明认为,如果说珠江新城CBD是以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的楼宇经济的佼佼者,那么新一代具有创新等复合功能为特色的空间场所,是工作、娱乐无界线,各种“流”无声流动的场所,即从CBD升级为CAZ(中央活力区)。

马向明表示,合作创新的时代,是工作与娱乐模糊化、信息分享碰撞无界的时代,而中央活力区正是一种功能复合、空间有机渗透的新型中心区。

抓住都市圈融合的“中间机会”,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城市有界,生活无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发展,马向明用“圈轴联动”来形容。这包含了两个大趋势,一是广州和深圳成为要素聚集的主要吸引点,二是创新驱动下,大湾区迈入城市群合作新阶段。

因而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圈层之间,增城面对的“中间机会”优势明显,根据自身区位找准优势至关重要。

“广州的发展目标是基于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机遇背景下提出的。”马向明认为,在广州南部,南沙区的集合中心优势,与“流空间”结合后逐步兑现。而增城承担的,则是与大湾区东岸核心功能极进行协同发展的角色。

他进一步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和都市圈化的交织演进,大湾区将成为都市圈的影响相互叠合、圈轴联动的网络化的巨型城市区域。在这个巨型城市区域里,各种层级的轨道交通是网络的骨架,当增城把城市的主要生活功能以轨道网为支架组织起来,那市民就能够享有“城市有界、生活无界”的生活。

从轨道来看,增城当前已有13号线、21号线和穗深城际铁路,此外还有正在建设的新白广城际、广汕高铁和规划中待明确的16号线、23号线等线路,一张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从新塘起步,正在由西向东、自南向北在增城铺开。马向明认为,轨道交通又提供了“蛙跳式”的空间开发模式,这让增城得以用货运网、轨道网和生态网三网为支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交融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马向明指出,当增城的主要功能能够转向创新和服务为主导时,那增城就会转化为大湾区巨型城市区域的核心功能区的组成部分。届时,大湾区通过交通一体化和功能联动,还将实现韶关、河源等地纳入广州和深圳都市圈的范畴内。

链接

南方日报出版宜居大湾区之东部崛起·广州产城融合新机特刊

【记者】葛政涵 冯善书

【绘图】简仁山

编辑 欧旭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