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智享会|蔡云楠:以交通枢纽为牵引打造广深都市圈大通道大平台

南方+ 记者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蔡云楠教授  简仁山绘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蔡云楠教授  简仁山绘 

随着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广州11个城区都有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在编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对增城区的定位是“广州东部综合门户、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示范区,打造成为中等规模生态之城”。

在当前广州城市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广州城市东进,资源要素的东向迁移,无疑给增城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时代条件。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蔡云楠近期在南方产业智库主办的南方智享会——宜居大湾区之东部崛起:广州产城融合新机”线上圆桌论坛上,接受南方日报和南方+专访时表示,广州将增城定位为“广州东部综合门户”,是希望借助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两大都市圈衔接节点的区位优势,以三大交通枢纽为牵引打造服务广深都市圈的大通道大平台,使其成为广州东部承载产业转移、人才流动、资本集聚、信息交换、物流运输等多种重要功能的综合门户。

广州东部中心规划设计效果图  资料图片  受访者供图

广州东部中心规划设计效果图  资料图片  受访者供图

新机遇:融入湾区、联结广深

“十四五”时期,增城承担了融入湾区、联结广深的新使命。融入湾区和联结广深,这将给增城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变化?

蔡云楠表示,从区位上看,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两大都市圈衔接节点,是环珠江口创新圈的重要节点,其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都极为便利。广州、深圳是湾区两大增长极和创新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广深两大都市圈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湾区各城市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行政边界束缚稳步突破,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日益高效便捷。

从功能和产业分工上看,增城立足新时代,要从更高站位定位,主动谋划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两大都市圈和环珠江口创新圈的战略位势,充分发挥在区位、产业、城市功能、空间和要素成本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全力完善区域间交通衔接,持续提升产业生态和城市功能的配套能力,大力推动湾区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要素向增城集聚。

从广深研发到增城转化、增城智造。未来五年,增城将重点依托增城经开区这一国家平台,主动承接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高端产业外溢,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积极参与广深产业链分工协作,面向广深开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招商,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着力引进广深龙头企业上下游和关联配套企业,共同打造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

从空间规划层面来看,融入湾区、联结广深,则需要立足区域、优化空间布局和统筹城乡三举并用,从“广深科技走廊边缘”到“广深创新三角形顶点”,曾经的增城勉强搭上广深联动发展的边缘,虽然可以获得两座大城市的外溢效益,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广州城市东进,增城可成为顶点以及向南合作的拐点,借助综合交通枢纽与轨道交通、道路同广深形成的联系,推动生产要素向东集聚。

增城的发展要融入大湾区、联结广深,也要自我探索,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特色,在城区发展的新阶段,更要抓紧机会,应对期许,预备转身。

新希望:产城融合 生态宜居

增城的“未来城市”,将着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应该如何与宜居大湾区建设目标协调起来?

在蔡云楠看来,经济效率和宜居这两个目标是不冲突的。经济效率是宜居的支撑和手段,宜居是经济效率的目标和条件。尤其是在当前双循环大格局之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大湾区面对国内国外双重危机下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实际上,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生态宜居建设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土地布局、生态修复等具体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和化解制造业发展和生态宜居建设之间的矛盾。

对于增城而言,追求经济效率和生态宜居本质上就是在尽力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的基本条件。在产业规划的抉择上,架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准入门槛,鼓励新兴产业的培育孵化,推动基础产业的高质量转型,科学产业布局探究清洁生产的新范式。同时,通过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深化“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主体功能分区,聚力打造新塘、增城站、增城西站三大交通枢纽和建设高水平战略发展平台,锚固增城枢纽地位和区位优势,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可以有效地统一和协调制造业发展和生态宜居建设的目标。

新征程:交通建设带动城市能级提升

交通的改善除了提升出行效率,对一座城市来说还会带来哪些改变?

蔡云楠表示,在大湾区建设和广州打造全球交通枢纽的背景下,增城作为广州市东部交通枢纽,也应作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增城应尽快融入广州“半小时交通圈”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提升居民前往广州市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到达效率。

从区域来看,增城要加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等多轨道和道路交通系统与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城市群乃至与世界各地建立快速直达等交通联系的能力,如增城西站开通广州至东盟国际班列和德国中欧班列,真正成为广州东部的交通枢纽并发挥其职能。

从广州市来看,加强增城与主城区的交通效率首先应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动三大枢纽纳入大湾区轨道交通,全力保障广汕铁路、新白广城际按既定计划建成通车,大力推进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28号线)等规划建设,谋划推进深莞增城际、16号线等项目前期规划,提升交通能级,强化广州东部枢纽功能;其次在道路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公路路网,打通“断头路”,提高路网密度。在目前花莞高速、增天高速、增莞番高速的基础上,新增广州沿江大道向增城延伸,加快增莞大道等道路结构化改造建设,强化增城与广深两大城市范围内的两大空港(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两大海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重大枢纽的直通快达联系,积极对接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战略部署。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拉近增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距离。

交通的改善除了提升出行效率,还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精品城市,为推动增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增城应不断加强规划引导,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建设提速提质,提升其服务管理水平,以交通建设带动城市能级提升。

新引擎:东部CBD发力总部经济

增城在建设东部CBD以及打造总部经济上有什么优势条件?

在蔡云楠看来,CBD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高端要素高度集聚的特点。其突出优势在于一是能够促进区域和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能够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作用,三是能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同时,CBD高楼林立的建筑更容易成为城市的地标和窗口地区,提升城市形象。

增城区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加速形成,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区域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其拥有的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居等产业集群,以及平安硅谷、阿里巴巴、珠江钢琴等一大批企业都需要通过CBD的金融、办公功能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具有建设广州东部CBD和总部经济的需求和巨大潜力。集聚了规模化的高端制造业的增城,能够通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对企业总部人才和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增城“十四五”规划指出,将立足“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定位打造集总部、金融、科创、智造于一体的广州东部发展驱动引擎,推动产业链与创业链“双向融合”。同时,增城区政府通过优化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区域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市场拓展、海内外上市等方式发展总部企业,积极引进国际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培育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大力推动产才融合发展。无论是政策、区位还是产业,广州东CBD和总部经济的建设呼之欲出。

链接

南方日报出版宜居大湾区之东部崛起·广州产城融合新机特刊

【记者】冯善书

【绘图】简仁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