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农遗|骆世明:中国的文化自信,跟深厚的农业传统是相关的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 吴秒衡 拍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建立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是时代使命,蕴藏在传统农业中的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经验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中国重要农业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深层的现实意义。

践行农业生态学研究数十载,中国农业生态学开拓者、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正是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几千年和谐相处的科学智慧。“千万双眼睛通常要比少数几双眼睛的观察力强,千万人的双手要比少数人动手遇到更多挑战和惊喜,成百上千年的试错结果才形成了传统农业体系。”基于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由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事实,他进一步提出:“中国的文化自信,跟深厚的农业传统是相关的。”

06:06

(视频|骆世明:中国的文化自信,跟深厚的农业传统是相关的,时长共6分06秒)

骆世明:中国的文化自信,跟深厚的农业传统是相关的

2018年,骆世明教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在国际生态农业研讨会大会上发言

2018年,骆世明教授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在国际生态农业研讨会大会上发言

人物档案:骆世明,广东台山人,著名农业生态学家,现任农业农村部全球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盟生态项目(AGROMIX)国际顾问、农业农村部生态农业示范项目专家组组长。他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的科研、教学、推广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植物化感与诱导抗性、作物栽培、稻田生态系统模拟等,主编的《农业生态学》构建了我国农业生态学体系,获评全国农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主持的国家攻关“南方红黄壤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课题,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原理和方法”项目的课题,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传统农业就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南方农村报:在当今社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骆世明:农业发展已经走过传统农业阶段和农业工业化阶段,接下来该怎么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发现农业工业化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利用工业品,如化肥、农药、激素、兽药、机械等,后来逐步产生了很多资源环境问题。回过头再看看传统农业,这是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逐步探索出的既能高产又能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协调了天人关系的方法。

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农业有点像中医,都通过黑箱方法进行探索,什么意思?就像一个盒子,你只看到输入和输出,中间的结构和内部机理你看不到。传统中国农业的整个系统也是这样,它通过不断调试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找到了一种最优的耕作方式。今天,产生作用的这些过程、原理终于逐步用现代科学揭示了,有很多原理值得今后去用。

2020年,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0年,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举个例子,广东桑基鱼塘已经存在好几百年了,它自身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人们在基上种桑树养蚕,蚕沙用来喂鱼,塘泥回到基上为桑树施肥。现在研究发现,桑基鱼塘里的鱼有很多种,吃草的草鱼生存在水中层,吃浮游生物的大头鱼(鳙鱼)生活在水上层,喜欢吃塘底螺蚬和有机杂物的鲫鱼和鲤鱼就生活在底层,形成了一个充分利用塘体资源的生态系统。人们还发现,桑基鱼塘除了植桑还可以种花、栽果,对于这类顺应自然过程的农业系统蕴含着科学智慧,当前国际上称之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工业化农业走不通以后,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中国传统农业,从中国传统农业的智慧中寻找其中可以遵循的机理和规律,对未来农业是一个很大启发,有利于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协调,或者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都是用智慧替代粗放的工业化投入方式

南方农村报:当下社会发展生态农业,用最低的土地需求产生最高价值,传统农业也依然适用吗?

骆世明: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一样,它们的产量是不低的,效益也是高的,而且还能和环境资源相匹配。比如说北方的地下水都抽干了,这肯定走不下去,所以它必须和水资源匹配,还有东北黑土都没有了那不行,所以必须保护黑土地。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都兼顾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014年5月,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4年5月,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未来农业需要多方智慧,既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接纳高新科技,也要借鉴传统农业。2021年10月4日,权威的科技期刊Nature子刊《自然-可持续发展》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隆教授课题组以“Long-term increased grain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from intercropping”(长期间套作增加粮食产量和土壤肥力)为题的研究论文。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借鉴传统农业智慧的生态农业实践不仅实现了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还可以增产增收。这也已经获得了国际认可。

中华文明能融合不同的文化,农耕文化是核心

南方农村报:您怎么看待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的独特关系?

骆世明:很多农业文化遗产给工业化浪潮冲掉了,但现在发现传统农业系统有这么多优点,不仅产品好,管理运行方式独特,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精神文化。比如顺德桑基鱼塘区域还出产香云纱,一种非常特殊的丝绸产品,它是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系统中造就的。其实,我们中国社会的许多伦理关系也是农耕文化造就的,比如基于农耕及其村落社会产生的儒家和道教思想。所以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就要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保护它的物理形态,还要保护它的文化形态,它还涉及更高一层的哲理思辨。

香云纱大晒场

香云纱大晒场

中国的文化自信,跟深厚的农业传统相关。为什么我们要建长城?就是要阻止游牧民族入侵,当然也有游牧民族打了过来,由于我们农耕文化非常深厚,所以游牧民族文化最终是被农耕文化融合了,逐步形成了中国“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华文明能融合不同的文化,农耕文化是核心。

传统中国社会就是在村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有限资源下很多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农耕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都值得在未来这个地球村加以借鉴,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这里边要展开有太多道理可以讲。长远来说,中华文明有很多值得未来世界借鉴的地方,这个拥挤的星球里边中华文明有它的独特位置,农耕文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怎么保护好中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当代的一个使命吧,现在从农业农村部到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代表的国际社会都很重视。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农业是商品农业

南方农村报: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广东海珠高畦深沟农业是怎么服务广州的呢?

骆世明:在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农业就会形成围绕城镇的梯度分布,越靠近城市它产品价值越高,近一点的种菜种果,再往外面可能就是粮食等单位重量价值低一些的作物,再往外面可能就是森林等自然植被了。这就是德国学者杜能总结的农业圈层理论。

骆世明教授在海珠湿地1号地块调研

骆世明教授在海珠湿地1号地块调研

广州是商都,以前海珠农业也符合这个农业圈层理论。所以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是城郊农业,它基本从事农业的商品生产,且以鲜活产品为主,大量产出水果、蔬菜、花卉,有时候也养鸭养鸡,都是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也从城市得到资金,甚至肥料的回赠。我在广州长大,小时候看到农民经常进入城市的家家户户把粪便拉回去作为有机肥使用。20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还没有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到了每年秋天,农民会为提供粪肥的城市居民送去芋头等农产品,以表达对这户人家的感谢。这里城郊特点就很明显了,既有农业商品的输入,又有养分通过大循环的输入,还有城市居民与农民的亲密社会关系。

保护传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少有四种方法

 南方农村报:未来该怎么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呢?

骆世明:通常要通过几个方法。第一个是由政府财政提供的生态补偿,这很重要。农场产生了的生态环境价值,你要通过财政给予补偿。

第二个是建立碳交易市场。比如说高畦深沟固碳减排了之后,我可以拿这个固碳量或者减排量到碳交易市场卖钱,然后那些碳排放多的企业就拿钱去买他们的碳排放许可,形成了碳排放权的交易,就可以体现出生态农场的经济价值。

第三个是产品本身,很多遗产地已经建立了遗产地标签,例如传统葡萄园被认定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很多人就看中这个遗产地,这里的葡萄就能卖比较高的价。

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茂名)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个是发展农业旅游等第三产业,不少农业遗产地已经发展了乡村旅游,例如浙江青田、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脊梯田等,另外开展农业培训和农事体验活动的地方也不少。

由于相对效益低,现在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干了。为了实施对整个遗产体系的保护,政府就把核心区全部包了起来或者买了过来,给高薪让农民在那里上班,这也是一种方法。


【策划】严亮 麦倩明 周晓凤

【统筹】冼伟锋 陈会玲 马炳华 樊静东

【记者】陈静 李维康

【摄影】吴秒衡

【摄像/视频】李睦宇

【设计】徐隆洲

【来源】南方农村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室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往期回顾:

寻路农遗|世代守护千年贡园,高州荔枝有根有魂枝繁叶茂

寻路农遗 | 海珠高畦深沟农业系统,广州中轴上的千年绿洲

编辑 冼伟锋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