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埔田镇工作队
近段时间来,埔田镇不少村子里的村民发现,经常有六七个戴草帽的人在村里行走,他们说着普通话、粤语,有时也上前和村民交谈,手上还拿着笔记本记录些什么……
一位村民好奇地从家中探出头张望,认出了本村支委徐跃鑫跟在其中,他招呼道“今天来检查啊?”徐跃鑫回头笑着说:“不是检查,他们是驻镇工作队,来了解情况帮我们的!”
徐跃鑫提到的,正是一项乡村振兴创新举措。近日,广东省帮扶机制推陈出新,由原来的脱贫攻坚驻村扶村机制转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对广大乡镇实施“组团式”综合帮扶。
这些出现在村里的新鲜面孔,便是由东莞市中堂镇和东莞日报社组成的驻揭阳埔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寻村情、找问题、谋对策、制规划。自7月22日入驻埔田以来,工作队就马不停蹄地展开地毯式的调研,与市、镇、村干部座谈,走访脱贫不稳定户,研究材料,向专家团队取经,为产业“把脉”……短短一个月时间,他们的足迹就遍布了埔田镇一大半的乡村区域。
“接下来许多年的埔田时光,助力埔田镇实现全面振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作队队长卢锐新说。
戴上草帽进村去 摸清情况再发言
7月22日,工作队正式进驻埔田镇,从那时起,镇上的居民常常看到戴草帽进出的人。
埔田镇位于揭东区中部,享有“中国竹笋之乡”“旅游风情小镇”等美誉,具备独有的发展特色,也是揭东区的交通门户,出入汕昆高速的埔田收费站就位于此处,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全镇原有相对贫困户872户、人数1923人,经过脱贫攻坚,目前该镇已全部实现脱贫。
虽然已经脱贫,但埔田镇仍存在一些发展不足。防止出现返贫、推动乡村振兴,成为眼下的重要任务。
担任驻镇工作队队长的是来自东莞中堂镇的卢锐新,当记者用普通话沟通时,没想到他却用一口正宗的潮汕话对答如流。原来,卢锐新竟是土生土长的揭阳人,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不仅如此,2019年卢锐新还跟随东莞扶贫队进驻揭阳,一干就到了现在。
从扶贫到振兴,他亲历着揭阳乡村的发展与变化。
除了有丰富扶贫经验的卢锐新,这支目前由六人组成的队伍里,其他人也各有所长。队里有来自中堂镇经济发展局、文化服务中心、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的队员,有来自东莞日报的宣传能手,还有农业银行的金融助理,大家齐心协力,如“智囊团”一般的团队,给卢锐新增添了不少信心。
虽然在揭阳扎根已久,但卢锐新不敢松懈,自7月22日进驻埔田镇,一个月来,他频繁带领着队员走在埔田的街头巷尾,并多次和当地政府讨论发展计划,“市、区分别召开了驻镇帮镇扶村座谈会,镇政府领导和村干部也经常和我们交流、带我们走访调研,为工作队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接下来该怎么谋划全镇乡村振兴,我们心中有底了。”卢锐新说。
产业振兴是第一 埔田竹笋大有可为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工作队该怎么干?
“产业振兴是第一位,对埔田来说,肯定要大力发展竹笋产业。”8月25日下午,走访村子后回到办公室,卢锐新立马提到了当地极具特色的产业——竹笋。
经过前期调研,卢锐新和工作队队员了解到,埔田镇以竹笋为主导特色产业,种植总面积超 3万亩,年总产量10万多吨,近三年的年均产值达到近12个亿。无论从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产业配套、发展规模等方面来说,都将成为全镇产业兴旺的一个核心发力点。
但卢锐新发现,埔田镇竹笋产业发展模式以自产自销为主,品牌打造力度不够,产品门类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以粗加工为主,做成竹笋罐头出口到欧美,附加值较低。”
卢锐新提到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村里一位六七十岁的大叔,一大早砍了300斤竹笋到市场卖,一斤3毛钱总共才卖了90多块钱,“看着他骑着三轮车,车轮都被300斤笋压得晃动厉害,真是太辛苦了,还赚不到什么钱。”
为此,工作队全员讨论得出结论,要聚力打造竹笋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在卢锐新看来,要深挖竹笋产业特点、丰富产品门类,通过深加工、新研发、包装设计等措施,提升以竹笋为核心等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还可以利用揭阳的电商优势,搞流量经济、做网红产品,”工作队队员赵茂杰补充说,“可以做成小袋装的熟食竹笋零食,做年轻人喜欢的酸辣口味等,每公斤就可以产生更多经济收益。”
几天前,工作队也参观了镇上的一家竹笋大企业,发现该企业只关注线下出口外贸,“网上几乎0销售,你能想象吗?完全忽视了国内现在主流的电商市场。”队员们吃惊不已。埔田镇新岭村书记徐少忠也提到,现在对竹笋的宣传不到位,竹笋的营养价值以及烹饪手法都基本局限于潮汕地区,全国许多地方对竹笋这种美食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工作队也提出,要打响知名度,形成品牌力,通过多渠道立体化传播、产业文化推广等方式,提高产品的辐射面、影响力。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工作队认为条件允许的话,要把停办的竹文化节也再搞起来。
“竹笋产业大有可为,我们工作队要多代表地方向上一级政府部门沟通,不能浪费特色优势。”卢锐新说。
休闲旅游一起来 打造揭阳都市后花园
走在埔田镇新岭村里,竹林翠绿葱郁,香蕉挂在树上等待成熟,百鸟庵等古建筑韵味十足……“接下来,我们计划修建绿化道、做好配套设施,打造绿色旅游产业。”工作队员介绍道。
围绕竹笋实现产业振兴,旅游产业同样是其中重要一环。“以特色核心产业和特色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卢锐新告诉记者,要把埔田镇打造成揭阳市区的“后花园”。
拥有高速公路入口、坐落于黄岐山北侧,山清水秀、竹笋鲜美,发展旅游产业,埔田拥有绝佳的交通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
“首先这里自产美味的竹笋,有天然优势,”聊起发展旅游卢锐新侃侃而谈,“然后还可以探索着把一些景点,如万竹园、念恩山、飞凤岩等串联成旅游线路,打造绿色休闲的生态牌。先把6000万潮汕人慢慢吸引过来,这个市场就已经很可观了。”
要发展旅游,完善基层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前提。工作队发现,与东莞每年上亿的集体经济对比,这里的镇村经济十分薄弱,因此队员们规划,要借鉴和复制珠三角,尤其是东莞市的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打造一些具备持续造血功能的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比如用公共土地办厂房收租金、投资优质企业。”
同时,工作队也提到要帮助全镇完善基础设施,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治安、文体生活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招商引资,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打造魅力圩镇的亮丽名片。
为了给工作队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埔田镇特意安排了4间房间供其居住,同时一日三餐也由饭堂提供。“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村民们都很热情,每次到村里也有村干部一路陪同、详细介绍。”来自东莞中堂镇的工作队队员陈文广,结婚才一年时间,就选择到埔田驻镇三年工作,现在的他,已经学会了用潮汕话自我介绍,以及简单的日常问候“食饭未”。
“和妻子商量的时候,她也很支持我,一方面可以趁年轻多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能为乡镇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全媒体记者】唐楚生 陈婷婷
【图片】陈婷婷
【视频】陈憧炜 张冰纯
揭阳镇上来了工作队|往期报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