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镇故事⑤|她在兴宁永和镇,圆过去没能驻村的梦

南方农村报

 编者按: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怀揣理想,深入基层,为乡亲谋福祉;

他们肩扛重任,扎根镇村,助推乡村振兴;

他们满腔热血,施展本领,奏响时代强音。

他们牢记使命,于阡陌之上,阔步向前,成为南粤大地上的帮扶先锋和驻镇强军。

他们,便是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为记录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故事,展现驻镇干部和队员风采,树立优秀典型,凝练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经验做法,以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南方农村报)联合推出“我的驻镇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讲述人:

梁晓君 梅州市兴宁市永和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来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目前入驻永和镇的其他四名工作队成员:

黄佩德:来自广东省地方志办

冯育平:来自广东联通

刘远标:来自梅州市联通

黄望平:来自河源市联通

2021年7月20日 周二 晴

“兴宁永和,乡村振兴,请党放心,振兴有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梁晓君写在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日志本上的一段话。

梁晓君,是兴宁市省直单位驻镇帮扶工作队唯一的一位女队长。曾经,她有想要参与脱贫攻坚驻村的愿望,但因孩子年幼等诸多因素而未能实现。

如今,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号角一吹响,她便积极响应,成为单位中报名驻镇帮扶工作的第一人。今天,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过去没能驻村,这次驻镇终于弥补了我的遗憾”

我叫梁晓君,是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永和镇驻镇帮扶工作队的队长。

6月9日,单位领导找我谈话,通知我省里要组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我想机会来了,也许曾经的遗憾能用这次驻镇的机会弥补。

脱贫攻坚时期,我也曾报名驻村工作,无奈当时孩子才两岁,家人们不甚支持而最终放弃。

这一次又有了这么好的驻镇机会,我决定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再次和家人表达我想要加入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伍的强烈愿望。

让我惊喜的是,这次,我的家人们都表示鼎力支持。我非常激动,一分钟都不想耽搁,当晚立马向单位报了名。筛选结果很快就下来了,我成功入选,并在驻镇帮扶工作中担任工作队的队长。

尽管基层工作可能会有很多不易,但心底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去吧!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去把青春热血洒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再让自己后悔。

这一次,我已经做好准备,过去的遗憾就在这次永和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中去弥补。

未来三年,我要我的驻镇帮扶之旅一定不虚此行。

兴宁市省直单位驻镇帮扶工作队唯一的一位女队长

在今年5月广东省团校“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演讲比赛上,我曾说到,在建党100周年的今天,强大的国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

抗“疫”英雄叶欣、女村官黄文秀、时代楷模张桂梅……她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奉献、担当的新时代女性精神,这些杰出女性带给了我深深的鼓舞与感动,她们也将作为我的精神榜样指引我,在接下来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女性的力量。

6月30日,在单位领导及兴宁市相关领导、天河区驻兴宁扶贫队长带领下,我和工作队队员们一起来到永和镇正式报到了。

我们工作队5人涵盖了70、80、90后, 5人中有3人都有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

在交接会上,作为工作队队长,也作为队里唯一的女同志,我表态今后三年里工作队要从信任变责任,从磨合到配合,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全力以赴做好永和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任务。

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在工作上,特别是在乡村工作中,我能感受到天然的女性优势能帮助我更好地开展村民工作,和村民们沟通时,他们待我既亲切又温柔,我也能耐心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生活上,我的队员们都是我的好兄弟,对我亦是多有谦让,照顾有加。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韧和勇敢,他们也从我和村民的交流中汲取了温柔的力量。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为永和镇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用红色资源拉动镇村旅游经济,圆先烈后人的梦”

自工作队进驻以来,在镇党委书记曾波的带领下,我们迅速开展全镇村情调研,与镇领导班子、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积极衔接,一起走村了解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位老人,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兴宁革命志士潘英的外甥孙女。她总是拉着我的手,带着我去当地的革命遗址,和我讲过去的红色故事。她说她想我们能够帮忙,把革命先烈的遗址保护、宣传起来,让世人记住他们的事迹、缅怀他们的精神。

经过几天的走访调研,也出于对老人这份心意的感动和对英雄的敬意,我们工作队立刻采取了行动,与当地政府和兴宁市相关部门一起计划着力推动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纪念先人的同时,也更好地帮助永和镇打造红色名片,推动镇村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调研发现,可以主动结合当地实际谋划适合本土实际的产业,比如永和镇湖尾村与联通前期帮扶的光夏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可在发展“红色资源+绿色产业”中,参考光夏村引进能人、企业的方式,由村统一进行土地集约,交由企业发展种植经济农作物,以企业运营的方式配套发展红色旅游拓展训练等相关产业,以产业带动当地百姓就业,用就业与增收致富,来吸引村民回流,推动人才当地化,增强永和镇镇村经济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我在永和镇的这三年,注定是奔跑发光发热的三年,再苦再难,我也会和工作队一起对得起这三年时光!

【统筹】喻淑琴

【记者】黄俊杰  温志勇

【实习生】林欣敏  林晴晴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小贴士:

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南方农村报)“我的驻镇故事",正在火热征稿中,如果你也是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队的一员,那快把你的故事(含文字、图片或视频)分享给我们吧!

投稿邮箱:wdzzgs888@126.com(“我的驻镇故事”首字母)

想要了解更多驻镇帮镇扶村的故事,可以来电:15011724769 ,18898606366 ,13101346533(南方+、南方农村报记者)

也可以加入“我的驻镇故事”群,详情请扫以下二维码。


往期回顾

我的驻镇故事① | 很高兴遇见你,廊田镇

我的驻镇故事② |“做金融助理,是我送给自己40岁的生日礼物”

我的驻镇故事③ 他给新婚妻子写了一封信

我的驻镇故事④丨5人中有4人当过兵,如今他们相遇在梅州南口镇

编辑 郑玉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