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存有一处重要的革命遗迹——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革命旧址。在这里,叶镛、徐向前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下称“红四师”)曾驻扎休整,播下红色革命火种,留下红军井润泽后人;在这里,村民曾举刀提枪与日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革命先辈的足迹与革命遗址交相辉映,仿佛每走一步,都能遇到红色记忆,品读红色故事。
如今,一个新型的红色景区正在山下村如火如荼建设,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正在反哺当地的村民。
“红军井”见证军民鱼水情
百年风雨过,白芒红正浓。白芒坑在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红四师师部和边纵东三支司令部都曾驻扎白芒坑松龄围。
松龄围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总面阔55米,通进深26.4米,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该围屋为典型的客家三进式建筑结构,中堂大门门楣有“松龄围”三字,透出文化气息。整座围屋有房间90间,部分房屋辟为展览室,展览着革命军人的生活用品、刀枪子弹等革命文物共100多件,时间跨度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长达数十年。
展览馆里,徐向前在白芒坑用过的茶壶、油灯等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故事。当年徐向前入住的村民房间如今辟为展览室,房间里的物品,比如他用过的凳子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供后人参观。
“这是红四师师长叶镛住过的房间,里面的摆设还原了当年的情景。这间则是徐向前的卧室,他当时是红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后来接替叶镛成为红四师师长。”今年84岁的白芒坑村民洪金发,家中5人曾参加过革命,自小听着红四师的故事长大。十多年来,他作为松龄围的义务讲解员,向每一名到访的游客讲述红四师的故事。松龄围内哪一间房子曾有革命先贤住过,每一件展品后面的历史,他都如数家珍。
在松龄围晒谷场一旁有一口古井,井边竖着一块石碑,刻有“红军井”三字。原来,红四师驻扎白芒坑期间,徐向前了解到当地村民生活用水比较困难,常常需要上山挑水的情况后,就带领官兵挖大和挖深原来的一口老井,从此村中有了充足的生活水源。
“当地村民也尽力帮助红四师官兵,为战士捐献口粮,照顾伤病员。”洪金发介绍,红四师离开后,村民在井边立起“红军井”石碑,并写下“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徐向前。”如今,这口井依然泉涌不断,成为红四师与群众军民鱼水深情的见证。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目前,白芒坑革命旧址先后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惠州市政府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里也是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龙门县党员教育基地。
红四师向村民宣传革命方针
红四师驻扎休整是白芒坑革命老区最光辉的记忆。
1927年12月27日,由广州起义余部组建的工农红军第四师,在师长叶镛的率领下,由龙门县城转战白芒坑,并在松龄围休整三天。红四师是中国最早使用红军番号的部队。
“听父亲说,当年红四师来了1200多人,纪律相当严明。当时红四师在对面山头休息,叔公见到这么多人的部队,就叫村民上山躲避。后来看到没什么动静,他就上前去询问,得知他们是红军,就邀请他们进村。”洪金发回忆,当时村中的洪亚仁茶店用茶水热情接待了红四师官兵。
虽然红四师只在白芒坑驻扎休整了三天,但自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红四师离开时,白芒坑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房3名村民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四师。据史料记载,红四师官兵沿白芒坑行走,在1927年12月底到达紫金县,最后顺利到达海丰县与红二师会师。
在白芒坑驻扎休整时,红四师向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奠定了白芒坑人追随共产党参加革命的精神基础,播下的革命火种在白芒坑燃起烈火、熠熠生辉。1939年,侨居海外的白芒坑村民洪月冲返村参加抗日工作,后在白芒坑建立党小组,并成立农民自卫队、农会、妇救会等,率领群众伏击日军,积极抗日。
1944年3月10日,洪月冲、洪月明、洪亚仁、洪木安及吕甫英等人以舞醒狮为名进行串联活动,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有30多人的农会组织,洪月冲任会长,洪月明任副会长。同时,成立妇救会,刘运英任会长,朱石妹任副会长。
当年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卫队队员洪进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时,在洪亚仁的协助下抓获了1名为日军探路的汉奸,当场查获军用地图和指南针。10月,白芒坑民兵自卫队与平陵乡联防队配合,在铲头坳伏击巡回骚扰平陵地区的日军,伤敌10多人,毙敌2人,缴获枪支2支和一些弹药。洪月冲为掩护部队撤退受重伤,不幸牺牲。
1947年,张奕生、朱湘祺受中共龙河博区工委派遣,到平陵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和武装斗争,在白芒坑后山天湖庵组建人民武装“铁流队”,以白芒坑为根据地,活跃于龙门、河源、博罗交界地区,后又积极开展反击国民党“清剿”。不久,随着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的进驻,边纵领导尹林平、东江第三支队领导黄柏等在此办公居住,将山下村革命氛围推至高潮。
1948年4月12日,驻平陵白芒坑的博龙河人民解放队飞龙队遭国民党军保八团一个加强营和平陵吴伯梅联防队500余人从西、南、北三面包围,飞龙队60多人在谢光、邵国良、林志的指挥下和在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奋起反击,抢占制高点,激战一天将敌击溃。此战击毙国民党军8人,击伤30多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保卫战。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白芒坑原有的220人有33人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12人献出了生命。
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启动建设
多年来,白芒坑革命旧址是当地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景点。2017年12月29日,龙门在此举行“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环境下,近年来,龙门逐步完善白芒坑旧址群所在的山下村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计划将其开发成享誉惠州乃至珠三角的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就是其中的大手笔。
根据龙门发布的规划,学习教育基地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占地面积55亩,计划投资5500万元,项目包括文化广场、洪亚仁茶店(接待中心)、革命历史陈列馆、红军桥、停车场、湿地公园等核心建筑,用环园路串连白芒坑革命旧址(松龄围),形成一个新型红色革命景区。第二期规划将龙门县委党校整体搬迁到白芒坑,占地面积50余亩,将县委党校建设成为东江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并打造成为辐射粤东的党员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远景规划是引进旅游公司进行开发,用好用活周边资源,有机串联成山、塘、林、田一体化的红色教育基地及旅游景区。
“教育基地建成后,将带动山下村的特产销售、餐饮、民宿和旅游业,提高村民的爱国意识,提升全村的形象,特别是对建设山下村美丽精品示范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平陵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平陵街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保护白芒坑革命旧址,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党员教育、红色研学、徒步穿越等活动。结合绿色生态资源,当地正立足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龙门大米、绿色蔬菜等产业,助力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前,立足“红色”资源,加快“绿色”振兴,龙门正积极筹划深耕红色旅游和绿色农业,精耕绿色家园,助力乡村振兴。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方面,龙门将白芒坑周边旅游景区(点)联动起来,一同纳入县内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宣传推广。
延伸阅读:
【记者】林文通
【通讯员】龙门宣
【摄影】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