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红+绿”“党建+旅游”模式,龙门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南方+ 记者

龙门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县,在这片洒满先烈热血的土地上,孕育了126个革命老区村,拥有104处革命遗址。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发展大框架下,龙门出台《龙门县红色旅游工作实施方案》《龙门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不断推动全县红色旅游发展,凸显“愉悦龙门·红色福地”的品牌形象。

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龙门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龙门引领红色旅游发展,并围绕《龙门县红色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实施4大项工程12个小行动。其中包括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精品项目突破工程、红色扶贫富民工程、旅游宣传推介工程4大项工程,以及实施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徒步践行、红色校园研学、十里水湾龙抬头、南昆山龙点睛、石墩围龙腾身、白芒坑龙摆尾、红色配套培育、红色乡村示范、红饭碗培训、红色福地宣传、红色旅游推介12个行动,力争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这些年,我们抓住国家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对低冚村、白芒坑、芒派村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支持,并向社会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推动红色资源转化,探索‘红+绿’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据龙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龙门县旅游行业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卓盈介绍,根据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实际,龙门将永汉镇低冚村、地派镇芒派村、平陵白芒坑景区、鹤围古村落、中共龙门县工作委员会旧址等一并作为红色旅游的景区(点)纳入旅游线路进行统筹运作,打造龙门径“红色之路平陵白芒坑”经典线路,并通过线路串联,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

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业是消耗资源少,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龙门将发展红色旅游与“森林度假、温泉养生”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县绿色、红色、古色旅游的均衡发展。如白芒坑、低冚村等利用老区红色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老区变成旅游景区,老区群众变为导游和讲解员。同时,龙门鼓励各地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期间创作歌曲、视频《红军来过我的家》并开展巡演,吸引3000多人次观看。通过农旅、文旅融合对接等形式,把老区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老区农产品、文化服务等进景区、进城市、进酒店,增加农民收入,并填补龙门无红色生态和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空白。

打造首批党史学习教育共建点

红色旅游景点设立起来了,如何做好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是龙门近年来不断探索的方向。

为此,龙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县直机关工委、团县委、县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等有利时机,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实际,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性宣传活动。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党员、团员和在校师生到低冚村、白芒坑、芒派村等旅游景区(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党建日都会组织开展以“愉悦龙门·红色福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等。

今年4月,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首批龙门县党史学习教育共建点正式揭牌。此次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共建点,目的是丰富龙门全域旅游产品,将龙门红色旅游与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形成切合主题、游学相融的红色旅游形式,让游客在旅游景区中了解龙门革命历史。

“龙门县丰富的红色资源既是鲜活的革命历史,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仪式上,龙门县委常委田裕东表示,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依托多个红色资源推进红色旅游发展,振兴革命老区,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全县已塑造多个红色品牌形象景点。近年来,围绕发展红色旅游,龙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实施道路拓宽改造、配套建成停车场、改善服务质量,解决了旺季“进不来、出不去、走不动”的问题,红色旅游为山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如今,龙门已走出一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情景体验旅游方式相结合,依托红色旅游助推老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接下来,各个党史学习教育共建点要以授牌为契机,不断完善相关功能,发挥好共建点的综合教育功能,扩大共建点的社会影响面。同时,将红色旅游与“森林度假、温泉养生”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绿色、红色、古色旅游方面均衡发展,发展独具特色的龙门红色旅游。

【记者】 林文通

【通讯员】 龙门宣

【摄影】梁维春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