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立“梁”!

南方⁺ 记者

海报

2020年,中山实施“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三个年”,打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蓝天保卫战和政务服务环境大提升等“六大战役”。

4月29日,中山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召开,研判分析一季度形势,部署下阶段工作,“三个年”和“六大战役”依然被摆在中心工作位置。两大行动目的十分明确:重构城市环境的“四梁八柱”,提升城市发展承载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求变方能求赢。面对发展“低谷期”,中山主动求变,聚焦城市环境这个最大的“基本盘”,重立城市之“梁”,更显城市的务实和釜底抽薪之决心。

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中山地区生产总值为769.75亿元,同比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0%,跟去年同时期相比,多项指标呈现“爆发式”增长,逆转之势显现。

城市立“梁”,重塑优势,中山犇腾。

鲜衣怒马少年时

唤醒城市之魂

“三个年”和“六大战役”可能是中山近年来,规模和力度最大的一次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提升行动。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0年,中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58亿元,创历史新高;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数量达到194个,比2019年增长了133.7%;全市21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出水达标一级A标准;项目落地动工进入“分钟”时代,创下了“拿地即动工”的新纪录。

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以交通建设等环境配套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拉动中山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关键力量。一季度,中山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6.9%,两年平均增长66.7%,拉动整体投资21.8个百分点。

系列增长数据是“三个年”和“六大战役”拉动城市发展的直接体现,而在数据背后,还有另一层意义,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特定的时空维度里,方能读懂这座城市的用心。

东方风来,春满乾坤。中山曾是改革开放后最亮眼的城市之一。1987年,中山提前13年实现1978年去定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是新华社记者的王志纲在珠三角走了一圈,写下报道《广东跃起四小虎》,作为“小虎”之一的中山,由此声名远扬。当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1992年第一次来到珠三角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种人”:“可怕的顺德人”和“年轻的中山人”。

在那个年代,中山城市建设确实锐气十足,走在前列。1996年,中山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1998年,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5年,获“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当年中山如白马少年,敢为人先,争创第一;如今,中山全面实施“三个年”和“六大战役”,既有重塑城市环境优势的思考,更有找回城市发展信心的谋划。

在去年底召开的“六大战役”阶段性成果汇报会上,中山市委主要领导指出,2020年,中山打的是信心仗,赢得了外界对中山的信心;2021年,打的是“攻坚仗”,要坚持不懈巩固发展势头;2022年,打的是“决胜仗”,要让城市全面提升,形成新优势,开创新局面,努力实现一年一突破、三年一大成,做到“士别三年”,让人刮目相看。

年少成名的中山正逐步找回城市发展的冲劲和信心,唤醒城市之魂。

老树发新枝

再塑城市发展新优势

聚焦短板,重点突破,是“三个年”和“六大战役”的核心要义,也是方法论。

交通曾是中山城市综合环境的最突出优势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水泥路,成为当时全省的交通建设先进市。

路通,财通。随着城市和区域发展,交通成为中山参与新时期区域融合发展的首要基建,也是中山搭上“双区建设”快车的车票。正是在这一逻辑和背景下,“三个年”和“六大战役”两大行动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首位,作为城市立新“梁”的首战。

伶仃洋外,横跨珠江口东西岸的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4月21日,位于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全线最深的第9个管节,在深达37米的海床上完成沉放安装,深中通道建设再迎来阶段性节点。

深中通道施工现场。  叶志文 摄

深中通道施工现场。  叶志文 摄

深中通道是中山实施“交通攻坚年”和交通大会战的方向标,在深中通道通车窗口期,中山以深中通道通车为节点,不断倒排重点交通项目和建设工期。

攻坚之势下,去年中山交通建设创下了多个“之最”和全省前列:在建高速公路8个,创下中山高速公路建设历史之最;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58亿元,创历史新高;交通建设投资总额占全省公路水路投资的1/8,同比增长106%。

系列重大交通项目稳步推进。去年以来,广中江高速三期通车,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等加快推进,“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全部落地开工,黄圃快线等一批干线公路通车,市内多个“瓶颈路”项目顺利打通,一批市政主干道路完成升级改造。

黄圃快线去年全线通车。 叶志文 摄

黄圃快线去年全线通车。 叶志文 摄

项目是城市竞争的主战场,也是胜负手。项目落地是重点,也是难点,项目不动工,一切都是空,项目不投产,终究是白干,推动项目落地成为中山两大行动的重中之重。

去年,中山项目建设取得突破,项目落地速度不断加快。全年动工重点工业项目223个,超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攻坚方案计划任务数28个;2020年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数量达到194个,比2019年增长了133.7%。今年中山安排重点项目224个,截至3月底,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2020年增长86.1%,同比2019年增长41.6%。上半年新开工重点项目有望突破50个,完成全年计划任务70%以上。

去年,中山项目建设取得突破,项目落地速度不断加快。 叶志文 摄

去年,中山项目建设取得突破,项目落地速度不断加快。 叶志文 摄

两大行动还包含着提升城市营商和人居环境的任务和使命。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这是中山提升营商环境的核心逻辑和信念。勠力改革之下,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9个工作日内、“数字政府”建设跻身珠三角第一梯队……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实施蓝天保卫战等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先后实施,让城市环境也有了全方位、肉眼可见的改善。人口流向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综合环境好坏的风向标。2015年至2019年,中山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1.69万、2.04万、3万、5万、7万,增量持续加大。去年,由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榜单显示,中山在100个榜单城市中,排名第37位。

搏浪击水

发力“湾区枢纽 精品中山”

珠江潮涌天地阔,“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为中山提升城市能级提供了直接动力。

中山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中山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用好“双区”驱动效应,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湾区枢纽、精品中山”,则是这一路径和城市发展目标的浓缩概括。

无论是“三个年”或是“六大战役”,中山着眼的是打造一个更好的自我,跳出中山,在大湾区乃至更大范围参与合作与竞争。

今年3月,中山发出“攻坚2021”号召,提出推进“3+4”重大平台“头号工程”和交通建设、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政务服务质量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蓝天保卫战的“1+6”攻坚任务。结合攻坚任务,中山启动了新一轮交通补短板和湾区交通资源对接任务。广州地铁18号线、南沙港铁路、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环高速、南中高速等重点轨道交通和高速路网建设项目已被列入中山的攻坚清单。中山的交通网络新架构也逐渐浮现:形成高铁、城轨、高速、快线、港口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西环高速板芙段。  叶志文 摄

西环高速板芙段。  叶志文 摄

中山的城市立“梁”行动将是一场持久战。中山已明确,“六大战役”一战三年,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除了交通和工业项目建设,政务服务质量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蓝天保卫战等攻坚任务仍将持续深入推进。

“对标湾区”“省内领先”“全国一流”……“1+6”攻坚任务提出了多个争先创优目标,以精品城市的标准,争创更优的城市综合环境。

搏浪击水,唯奋勇争先是出路。中山立“梁”,是重塑发展优势,更是再寻改革魂。在一季度经济指标取得“开门红”基础上,如何沉住气、稳住脚,是中山打好攻坚战的关键。

推荐阅读:

中山,冲“锋”!

中山,破“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海报】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宇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