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荣外国语学校执行总校长易志军:希望办东莞民办标杆学校

教育莞家
+ 订阅

在上周,南方+接连推出两篇报道,聚焦空间设计及课程打造,为大家揭秘投资15亿元、以“东莞首个民办未来学校”为办学定位的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嘉外”)。当前,嘉外校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高标准打造的创校团队为学校创建提供支撑。

在圈内,围绕嘉外执行总校长易志军个人选择,并不为太多人理解。

从百年名校副校长,到区属教育管理中心主任,身披“广东省特级教师”光环,是小学语文界的翘楚人物,在很多人看来,易志军在体制内的前途无比光明。去年夏天,他却激流勇退,辞去公职加入嘉外。近日,南方+记者对话易志军,谈及他不走寻常的选择,也聊及创校中的嘉外与他的教育初心。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此前报道:

大揭秘!东莞首所民办未来学校空间设计惹人注目>>>

课程组团、私人订制……嘉外课程立足“升学”与“素质”结合>>>

谈个人选择:

回归教师和学校管理的专业上来

从湖北小城走出,初来东莞,易志军是莞城中心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这所全市龙头小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令其着迷。回顾当时的感觉,易志军用了一个词:幸运。

东莞,是易志军职业的全新开始,也是在这里他不断收获专业的成长与认可——中小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名师工作室指导老师、教育部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写人员……

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易志军最为珍惜的,是其中两个。一个,是特级教师,四年一次,万里挑一,评选条件的第一条是——在业内做出重大贡献,享有极高声望。“这是对教师专业性的最高认可。”易志军如是说。

另一个,是2012年,易志军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在号称小学语文奥斯卡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成为东莞历史上首次登上此项比赛全国舞台的老师。对于这次成绩,当时的媒体圈用了一个标题:圆了东莞小语人20年的梦。

2018年,易志军被调任莞城教育管理中心,谈话了三次,他拒绝了三次,“离不开,舍不得”,其直言,背后是对课堂、对学校“根”一般的眷念。

最后一次,易志军去了。正是深厚扎实的一线教师经历,让成为教育管理者的他更加理解了教育需要什么、老师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

从教研室主任,指导学科研究,到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在所有人眼里,易志军的仕途一片向好。谈及自己的转身,他给出了解释“觉得自己离学校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专业越来越远”。

2020年暑假,易志军辞去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一职,赴任嘉荣外国语学校执行总校长。消息一出,引发业界讨论及媒体关注,其中不乏不理解的声音,而在易志军看来,其选择有迹可寻,是离开也是回归,回归教师的专业性和学校管理的专业性。

谈学校创建:

孩子们在这里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当前,嘉外创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筹备期的工作千头万绪。大到校园空间设计,小到校服纽扣的选择,创校团队“锱铢必较”。

学校功能室的设计,邀请各学科专家对设计公司进行筛选,会议从早上9:00持续到下午17:30分,一家一家提案,有的专利傍身,有的科技加持,这些都被否定。

直到一家设计公司的提案中出现了一个词“学科文化”,尽管这家的报价是其他家的数倍,易志军还是拍板了:这才是我们要的!他如是阐述自己的想法,“一个化学实验室,不仅仅是有烧杯、有试管,设备高端齐全就可以了,学科是有文化的、有内涵的,学科文化、学校文化需要完美结合。”

在他看来,空间要为教育赋能,不是说说而已,“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是深思熟虑的,是一定做得到的”。比如洗手间的瓷砖用什么颜色,水龙头用什么款式,怎样的布局更有利于营造厕所文化,能够体现礼仪的学习,生理结构的学习,水资源的学习……

这样的一份慎重延续在其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上,易志军笑称,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死心眼”了。

供应商送过来的校服样本中有一款帽衫,面料舒适,款式高级,“很洋气,很符合国际化学校的气质”。但不行,得问问孩子,得出结论:他们都不喜欢。

易志军

易志军

据同事介绍,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易志军坐在沙发上,弓起后背模拟了个跳的动作,并透露原因,“因为跳起来帽子会一下一下打在背上,不舒服,不自由。”

孩子的事,无小事;教育,更无小事。易志军设想中的理想校园:从校园设计如何为教育赋能,从课程设置如何服务于未来需求,在这里老师有教育的创造性,有教学的自主权,而孩子,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谈教育氛围:

营造“空间”与“尊重”的校园氛围

田丽丽,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20年1月,她来到嘉荣外国语学校,成为筹备组的一员,担当生物老师。

选择嘉外,除了高薪之外,感受到被尊重,这是田丽丽最大的感触。这份信任,来自易志军在招聘宣讲会上的一句话——“让老师挺起脊梁教书”。

对此,易志军解释,话的背后是希望老师们工作有空间,心灵有自由,不必承受太多行政干扰,可以专注于教学,敢于坚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嘉外的老师,只需要对教学负责,对孩子负责,不需要去迎合谁。”主导嘉外创校半年多,易志军直言这份底气除了自己的教育观,还有来自嘉荣集团高层的支持。

初来嘉外,上任一个月,易志军自认干过一件“丢脸”的事。学校投资15.3亿元,而他发现校董会议程中没有让自己汇报这笔钱的支出计划、使用情况等,为此他整理工作计划,列出了整整10来页报告,打算主动汇报。

令他意外的是,资料刚递过去,就被默默放到了一边,并得到反馈“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就不瞎指挥了”。对于校董会的放手,易志军用“罕见”一词来形容。

被投资人过度干预,是民办学校的普遍困境,很多民办学校,投资人连校长的工作也一起干了,以经营为导向,干涉教育教学,师资构成,课程分配等等。而学校一旦为资本所裹挟,真正留给教育的空间,就极为逼仄。

“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也让易志军更加得心应手做事情,他希望办东莞标杆的民办学校。

学校办学离不开高素质教师团队,在嘉外的首场教师招聘中,有来自集团高管、各单位推荐而来的应聘者,因不匹配团队严苛的选拔条件最终都被拒绝。对此,易志军也有忐忑,“真不知道怎么拒绝,但没办法,这是选老师啊,这个事不能妥协”。很快,他收到校董会回复:“尊重校长的意见,我对学校更有信心了。”

谈及半年来的工作,空间与尊重频繁被提及。对此,易志军信心满满,从投资人到学校,从校长到老师,这样的教育氛围与理念,最终也将抵达学生,而这是他期待中教育的样子。

【记者】黄婷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