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村落九个冷知识:这些“最”你知道吗?(上)

南方+ 记者

image.png

 

山紫村秀岩傅公祠。禅城区文广旅体局供图

山紫村秀岩傅公祠。禅城区文广旅体局供图

佛山在唐代之前称“季华乡”,后来成为“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大部分区域都在今天的禅城境内。

不少人好奇,“肇迹于晋”,晋代在季华乡最早的村落是哪?

答案是:祖庙街道永红行政村下辖的山紫村。

山紫村,位于祖庙街道中部,约于晋代前已有人定居耕作,形成村落。该地原有一座名为“顿地岗”的山冈,西侧有一条山紫基堤,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该基堤旁边的村落为山紫村。

在山紫村之后立村的是同为永红行政村下辖的垂虹村和新涌村。

山紫村村貌。

山紫村村貌。

垂虹村始建于隋朝,因人们聚居而形成村落,原叫村尾。垂虹之名来源有二。一是明朝中后期,村民在村内佛山涌上建了通济桥,当夕阳斜照时,拱桥倒映水中,如天上垂虹,形成佛山古八景之一“村尾垂虹”,村随景名,故改称垂虹村。二是传说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某天风雨之后忽然放晴,一道彩虹垂直挂在天边,村民大为惊奇,以为是上天示意该村要改名,便取“垂虹”为村名。

新涌村同为隋朝立村,由来已不可考。明清时期,该地开挖了一条分别通往南海县张槎东鄱和上沙大观街出汾江河的新河涌,因此名为新涌。

自晋代之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禅城境内均有陆续建村。

按朝代划分的话,晋代1村,隋代2村,唐代7村,五代南汉国1村。

唐代7村均位于今天的张槎街道大沙行政村。大沙下辖的白屋、田心、第南、第北、东西、高社、清水均为唐代中晚期立村,他们共同的先祖是岭南道观察使杨环庵。杨环庵在任上殉职,其子孙在大沙定居繁衍。第南、第北、清水更明确的记载为杨氏八世祖雍穆一支繁衍,田心则是十世祖宣义一支。

到了宋代,因为北方常年战乱,居民南迁,一下子有111个村在禅城立村。

宋代最早立村的是今南庄镇上元村,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立村。其时,山西太原霍姓先祖子中公南下为官,后在此定居。同为宋神宗在位的元丰八年(1085年),山西太原霍氏一支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迁至今天南庄镇贺丰行政村理教村。

上元村村貌。

上元村村貌。

北宋靖康年间,又有三个村在今禅城境内立村,其中一支是从江苏沛县彭城为避战乱而迁。

宋代其他106个村均为南宋立村,尤以咸淳年间南迁立村者居多,达到15个。咸淳年间是宋度宗在位,内有贾似道奸臣当道,外有蒙古大军南下攻宋,偏安朝廷一片风雨飘摇。除了明确记载在咸淳年间立村的15个村外,还有19个村记载是南宋末年或宋末元初立村。

宋代之后,在短暂的元代有23个村立村。

明清时期是佛山镇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被称为“明清四大聚”之一。明代有49个村立村,清代有15个村立村。

立村数量的变化,见证了历史更替,朝代兴亡。而从宋代南迁而立的百村中,我们可以读出汉朝赵晔所言“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自晋代至清代,只有209个村落,还有13个村落呢?

有11个村立村时间不详,而在剩下的2个村中,最年轻的是祖庙街道东升行政村下辖的厚安村。

厚安村,位于祖庙街道北部。该地在民国时期仍未形成村落,仅有房屋十来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只有几户以养奶牛为生的人家。土地改革后,在这里分得土地的村民逐步定居建房,村落逐渐变大,村落所处的基堤既厚实又安全,因而取名为厚安村,曾名厚安围。这里的世居村民多由外地人到该地务农经商聚居而成。

祖庙街道东升厚安村。

祖庙街道东升厚安村。

如果从1958年隶属佛山郊区人民公社杨堂大队算起,厚安村今年才62岁。对人虽年逾花甲,对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佛山而言,厚安村尚是黄童。

image.png

自隋唐到清末取消科举考试的上千年间,以村史明确记载为凭证,禅城共有51个村出过举人进士,其中有29个村出过进士。这里有进士44人,举人105人,包括2名状元,1名榜眼,3名会元和5名解元,大都在明清时期。

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如果按人数算,南庄镇良宝村是“文气”最盛的村。明清两代良宝村出过7名举人,2名进士。良宝村是廖氏家族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从茂名高州迁居而来的。因“乡以良名志善人也,良曰宝何珍善人也”而名良宝。文宗村出过7名举人,1名进士,可谓并驾齐驱。

良宝祖社。

良宝祖社。

相比良宝村,石湾镇街道黎冲下村的“文气”更为外界所熟知,因为这里有“父子四元双进士”的佳话。明朝时,伦文叙(1466—1513)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先后获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他教子有方,长子伦以谅、次子伦以训、三子伦以诜先后中了进士。其中伦以谅是乡试第一,伦以训是会试第一,殿试第二。

伦文叙画像。

伦文叙画像。

和黎冲下村相邻的黎冲上村,也出过一个状元。简文会(约907—958)在南汉乾亨四年(920年)中状元,任工部尚书内阁右丞相,曾管辖兵、刑、工三部。他也是禅城自然村落中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状元。

黎冲下村状元桥。黎冲村委会供图

黎冲下村状元桥。黎冲村委会供图

河滘四村也有类似的故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村民潘光岳中进士。其孙潘衍鋆、潘衍桐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先后中进士,其子潘汪澜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了举人,可谓家学渊源。

这个“红”不是“网红”,禅城许多村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教村村貌。

理教村村貌。

如果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最多来排,南庄镇理教村当属第一。该村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9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烈士1名)。理教村也是禅城红色遗址最多的村。这里有中共贺丰支部、中共南顺工委遗址理教小学,南海人民抗日独立中队理教村农场旧址,南海人民抗日独立中队保卫“新老家”巷战遗址理教大街等,还有革命烈士霍瑞、霍拔友、霍祥、霍万胜、霍桐、霍胜云、霍富、霍润行等烈士故居遗址。

理教小学遗址已改建成理教村西面霍氏宗祠。

理教小学遗址已改建成理教村西面霍氏宗祠。

红色标记处为霍富烈士故居。

红色标记处为霍富烈士故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者职务最高的,是出生于南庄镇紫洞格巷村的革命英烈罗登贤。

罗登贤出生于1905年,中共党员,曾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会负责人、中共中央军事部书记等重要职务,是我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导者和东北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1933年3月被叛徒出卖被捕,同年8月29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8岁。2015年10月,在罗登贤诞辰11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文章《罗登贤同志的名字永远光辉》,对其领导工人运动和东北人民抗战的革命事迹作了详细叙述和高度评价。2018年10月,南庄镇紫洞村罗登贤事迹展览馆被公布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禅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姓家族最远来自哪里?大姓家族来自哪儿的人最多?世居村民谁是第一大姓?最有趣的村名有哪些?敬请期待《禅城村落九个冷知识:这些“最”你知道吗?(下)》

【策划】 李展华  段思午 梁健鹰

【统筹】 李晓玲 杨杰利 蔡婉静 曾洁莉

【撰文】 段思午 李晓玲 阎锋 李晓莉 高绮桦 罗湛贤

【视频制作】田人心 

【制图】陈乐 田人心 熊琳

【图片】禅城区档案馆供图(除署名外)


阅读更多

禅城村落九个冷知识:这些“最”你知道吗?(下)

编辑 杨晖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