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手记:
在客家地区,逢年过节,素有磨豆腐的习俗。传统的客家人民,也摸索自创出了一套独特的石磨工艺,流传至今。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李国强对豆腐花有着很深的情结。长大后,他用新工艺还原儿时味道,带领着整个村庄产业升级、脱贫致富。
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或许也离不开他们对这份食物记忆的依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热爱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葆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新时代,运用新技术,将味觉传播,将文化传承。
将生豆浆倒入锅内,煮沸后滤去泡沫,再将用小半碗冷开水调匀的配方慢慢注入其中,用勺子轻轻向同一方向搅匀——这一步,在传统的豆腐花制作工艺中被称为“点卤”。待豆浆凝结后,一碗清甜可口的豆腐花便制作完成,色泽清透,质地鲜嫩。
如今,这些传统手做豆腐花的方法,被定格在了位于埔筏村的客家婆景区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以图文科普的形式向游客们展示。
一碗山水豆腐花,带动了全村产业升级;一个沉浸式创意景区,传播了悠久的客家生活图景。凭借着怡人环境与深厚文化底蕴,坐落于惠州博罗长宁镇东部的埔筏村,摸索出了一条独到的“乡村发展经验”。
自创山水豆腐花
带动乡村脱贫致富
开车驶入博罗长宁镇的罗浮大道时,很难不注意到“客家婆”三个字。街边店铺一字排开,许多家的门口均挂起了鲜亮的“客家婆豆腐花”招牌。据博罗罗浮山润心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国惠介绍,他们的产品单是供罗浮山周边的直销店铺,便有近400家。
“这些店铺的销售人员都是附近村民,除此之外,景区里还提供了130个就业岗位。”他笑着说,“只有3个员工不是本地人。”
儿时,跟随家人务农的李国惠,最大的快乐就是吃一碗村里人卖的豆腐花。他们挑着担子,时常吆喝,盛豆腐花时,会舀上一小勺糖水。一口入喉,味道甜滋滋的,“但我一个星期只敢吃一碗,因为没钱买。”
他的哥哥李国强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长大后,李国强下定决心,要传承这份食品工艺,让更多的人吃到最好吃的豆腐花。自2007年创业以来,经过机器换代、工艺改良、提升品质、拓宽宣传渠道等尝试,近些年,他的公司终于迈入稳定发展阶段。而他,也亲眼看着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石磨展示
在李国惠的印象中,有位村民出生贫苦,靠送货打工为生,“开始卖豆腐花后,他这两年车子都换了3台,还在村里盖起了大房子,国庆的时候他一天能卖3万多碗。”
生产豆腐花的其中一间工厂,便设在了客家婆景区内。游客们驻足车间两侧上方的长廊时,可隔着玻璃观赏到生产场景。
“我们已经实现全流程工业化量产。”客家婆景区行政主管王兰梅告诉记者,“但我们注重原材料的选用,与国有农场直接合作,种指定品种的大豆。工艺精湛,品质有保障,很受市场欢迎。”
李国惠则称,2010年时,“客家婆”在豆腐花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较高。而今,这碗承载着客家记忆的豆腐花,已“飞”出罗浮山,销往珠三角、湖南、江西等地;在南方航空公司由广州飞往北京的航线上,也出现了它的身影。
打造沉浸式体验景区
传承悠久客家文化
回顾埔筏村历史,这座古老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由朱氏族人从广东梅州迁移至本地居住而成。村内,一棵有着150年历史的大榕树仍郁郁葱葱。
客家婆基地
走进客家婆景区的大门,黛瓦白墙的客家围屋式建筑随即映入记者眼帘。古韵悠悠,山清水秀间,这里自有一方沉静。
2019年,景区正式开园。至今,这已是埔筏村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块闪亮“招牌”。
客家文化馆里展示的客家生活图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景区内设立了多个展馆,通过客家人的迁徙、教育、民俗、农耕、传统美食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集中展现了千年客家文化之韵。
客家文化馆里展示的客家生活图景
民俗馆中,“编凉帽织旧梦”“客家擂茶馆”“说媒定亲”“回娘家”等客家生活图景被仿真还原。站在观景平台上,游客能一眼看到直径长达13.8米的“岭南第一磨”,还能前往体验推动。磨豆浆、做豆腐等课程,在景区内也有开展。
景区内的“岭南第一磨”
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长宁镇还将树文明新风、志愿服务培训等融入到了景区发展当中。
游客中心的大屏幕上,“文明用语”的提示直观显现。前台处,有由镇政府派来的文明志愿者。
“我们目前在埔筏村内培养了40多个成年人,也在埔筏小学里培养了许多学生,都是作为景区内的志愿讲解员。”王兰梅表示,节假日时,志愿者们会在景区内定点讲解,缓解公司压力。
据其介绍,平日里,他们同样注重对内部员工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对保洁人员和保安们都有着高要求。“未来,我们还希望打造客家婆IP创意系列产品,成为惠州市文化代表之一。”
往期阅读
【记者】陈伊纯
【统筹】洪奕宜
【出品】新时代文明实践深调研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