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轮|1982:白天搭起竹棚夜晚放下蚊帐办公,特区早期建筑出自他们之手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在汕头市龙湖区办公大楼、原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大楼后,矗立着一栋栋工业厂房。这里,是龙湖工业区的所在地。

建设标准厂房是汕头经济特区早期招商引资、发展特区经济的模式之一。当时,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按照中央规定的出口加工区的形式建设龙湖工业区,采取建成一座标准厂房就引进一批外商办起若干生产厂的做法,不断增加通用厂房建设。

1982年,龙湖工业区启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从开荒地到创特区、从兴厂房到修道路、从搭棚房到建小区……各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在1.6平方公里的特区开工。这些硬件设施的出现和完善,不但改写了这座城市,也影响着往后数十年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座座厂房见证了特区的发展和繁荣。

一座座厂房见证了特区的发展和繁荣。

如今,在龙湖区的谋划下,昔日的龙湖工业区有了崭新的面貌和使命,而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龙湖工业园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特区速度”

说起特区的建设,不得不提到一家因特区而成立的企业——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

《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中,就有专门的篇幅介绍这家公司。书中提到,公司主要承担龙湖片区基本建设任务。公司成立时只有10多人,一无资金,二无人才,只有一纸公文。为贯彻特区管委会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建设方针,公司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对此,书中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没有资金,向银行贷款;没有人才,自己培训;没有办公地方,便在龙湖沟畔搭起竹棚办公。很多同志住在办公室里,风雨一来,竹棚就会漏雨;夜间,为了避免蚊叮虫咬,有的同志不得不放下蚊帐办公……

正如书中所说,特区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几乎包揽了特区范围内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参与开发通用厂房、政府办公大楼、龙湖宾馆、写字楼、公寓、住宅小区等项目,以“开荒牛”的精神和行动勾勒出特区最初的宏伟蓝图。

不仅如此,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也展现出了应有的“特区速度”——在该公司宣布成立的同年7月,龙湖工业区第一栋通用型厂房顺利竣工,第一批外商随即进驻。紧接着,11万伏变电站等“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排水、平整土地)开发建设任务陆续宣告完成。

“四放”方针引来知名品牌

回忆起这段激情岁月,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王瑜至今依然清楚记得。1987年,高中毕业的她进入该公司,最初担任总经理办公室办事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送相关文件资料到特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审批。

王瑜介绍特区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王瑜介绍特区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公司和政府部门之间,送审的文件与图纸就绑在车后座上。”王瑜至今仍记得,特区创立初期,龙湖沟附近几乎都是荒地和田地,能走的路很少,她每天必经的都是尘土飞扬的泥地土路。

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包括王瑜在内的老一代特区人,都特别能吃苦,心里没有丝毫畏惧。“那时候每个人都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大家都一心为着特区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而奋斗。”在王瑜看来,吃苦耐劳、勇于开拓——不仅是特区人的品质,更是特区宝贵的精神。

事实上,也正是这一精神,造就了“特区速度”。对于王瑜来说,尽管特区初期满目荒尘的模样已逐渐模糊,但昔日高效的“特区速度”始终让她印象深刻。

“那时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政府的工作效率非常高。”王瑜记得一个细节,当时几乎所有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地点都在同一栋大楼内,而且大楼周边集合了海关、银行、宾馆等多个单位和场所。有时公司的项目申请立项,早上她才提交资料,下午就收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复。不仅如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领导会直接到现场开会拍板,无论大小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高效解决。

特区速度”带来的良好营商环境,也吸引着众多知名厂家前来投资落户。当年特区率先提出“四放”,即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等方针,提高了投资环境质量,包括耐克在内等国际知名服饰品牌都先后在特区设厂生产。

建设项目涌现多个“第一”

特区要怎么建设?项目要怎么落地?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的答案是——走出去,多学习。

1986年,由该公司参与开发建设的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即现龙湖区政府办公大楼正式竣工。与大多数政府机构不同,这栋大楼从一开始就没有设立围墙,与周边的酒店、活动场地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功能区。而在当时,如此超前的设计理念,正是受到深圳蛇口工业区办公大楼所启发。

除了办公大楼,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在参与特区开发建设中,还先后兴建了金谷庄、金珠园、建南花园、环碧中区、环碧花园、紫云庄、长江公寓等住宅小区,这些小区不仅创下多个“第一”,风格上也“港味”十足。

王瑜记得,当时她每天都要从公司订阅的文汇报和大公报剪下香港楼盘的商业广告,汇集起来呈报给公司领导,用于特区楼盘设计参考。

位于榕江路的环碧花园,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该楼盘高端定位,是汕头首个报建地下车库的小区,采用园林式露天花园设计,首层架空,室内的格局也借鉴了香港房屋的风格,这样创新的设计在当时的汕头非常少见。

无独有偶,位于金环路的建南花园,建成之初也是汕头楼盘的标杆。该楼盘是汕头首个采用商住一体化设计的小区,一楼为商业裙楼,二楼以上为住宅楼,如此超前的理念当时还曾登上过国家级的报刊。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在时代的浪潮中,也逐渐磨炼成为一支包括规划建设、工程管理、营销出租、物业服务等在内的全链条专业队伍,成了当年全国房地产界和城市开发运营的先行者,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先进集体”“首届中国房地产综合效益百强企业”(名列第17位)。

老旧工业厂房迎来新使命

时光荏苒,转眼40年过去了。当年位于汕头郊区外的特区,如今成了中心城区的黄金地段;昔日1.6平方公里的改革试验田,几经扩展范围也延伸至汕头全市。

40年来,在特区最初腾飞的地方,一栋栋涵盖服装、机锈、电子、食品、毛织、印刷、文具等行业的工业厂房,承载着特区经济命脉,见证了时代潮起潮落。而来到新时代,龙湖工业区应如何更新,才能永葆活力?

特区成立初期可见奔驰轿车,后方的工业园区雏形已现。

特区成立初期可见奔驰轿车,后方的工业园区雏形已现。

2017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艺术与龙湖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决定共同对龙湖工业区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发展新地标。在昔日的龙湖工业区,289艺术正通过传统文化活化,分阶段推进,将龙湖工业区老旧厂房盘活提升,改造升级为新经济产业园。

经过改造,如今,当年龙湖工业区的第一栋通用厂房已变身为龙湖区新经济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迎来了它的新使命。而该厂房虽然以新面貌展现,但它在工业时代的编号——H12,却仍然保留沿用,成为一个崭新的符号。

在昔日龙湖工业区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龙湖工业园区,如今也已踏上了新征程。

今年2月25日,龙湖区以龙湖工业园区为主体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定名为汕头龙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区政策。这也是粤东地区首个县区级的省级高新区。

经过多年发展,龙湖高新区已成为该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极,也是龙湖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龙湖区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围绕省级高新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扩园、提质、增效”这一主线,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龙湖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创新引领区、粤东地区创新创业示范区、经济特区产城融合智慧园区样板。

【数读特区早期基建】

●汕头特区龙湖工业区:房屋面积117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88.4万平方米,写字楼22万平方米,配套项目6.6万平方米。

●龙湖区政府办公大楼:主楼高12层,前身是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1986年竣工。

●龙湖宾馆:特区首家中外合作经营和管理的国际性高级宾馆,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楼高7层,1984年开业,1996年重新装修。

●龙湖公寓: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特区最早开发的客商公寓小区。

●环碧庄金珠园: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区内配套幼儿园、小学、市场以及羽毛球、网球球场,1995年被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

●建南花园: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由一、二层大型商场组成屋顶大平台,平台上有11栋点式公寓,配套有老人、儿童活动设施,是汕头市最早采用平台、屋顶花园设计的住宅区。

●长江公寓:一期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建有14栋高级公寓,二期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建有16栋高级公寓,1998年被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

●环碧花园:高层商住区,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以园林式露台花园为中心,一、二层大型商场组成屋顶大平台,平台分别建有3栋19层、3栋10层和2栋B层的住宅楼,设有车库、幼儿园等配套设施,是汕头市优秀文明小区。

●紫云庄: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区内建有别墅和住宅,配套设施完善,是汕头市优秀文明小区。

【1982年大事记】

●1月31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和国际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兴建广澳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协议书。

●3月18日,汕头特区龙湖工业区基础设施工程动工。

●4月8日,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加工区发展公司成立,负责龙湖工业区的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排水和平整土地的“五通一平”工作。

●5月11日,汕头市政府发文通知,汕头市郊区农科所全部人员、房屋、土地及其设施,移交汕头特区。

●5月14日,汕头市政府作出关于在汕头特区内知青农场的土地房屋移交特区使用的决定。

●6月15日,汕头特区龙湖工业区迎宾路及迎宾桥建成通车。

●7月17日,汕头特区管委会迁入特区迎宾路东侧市郊农科所旧址办公。

●8月10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汕头、厦门特区工作汇报会,汕头特区管委会主任刘峰赴京汇报。

●9月25日,汕头市东墩水厂至特区龙湖工业区供水渠道安装完毕并开始供水。

●12月3日,中共中央指出,广东、福建两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特区工作的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协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力求使特区办好。

——摘自《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统筹:辛均庆 杨可

文图:杨立轩

点击链接·延伸阅读>>>>

特区亲历者说|谢镇安:那时候没有自来水,龙湖沟抽水上来喝
特区40年轮丨1981:汕头特区建设为什么比深圳珠海起步稍晚?

特区40年轮丨1980:汕头特区选址在沙丘地带,这里面大有学问

编辑 叶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