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登记上牌管理,能否止住中山电动车之乱?

南方+ 记者

4月17日,民众镇一14岁少年驾驶电动车撞伤一名1岁幼童后逃逸;4月20日,南朗镇一女子驾驶电动自行车进入一辆搅拌车车前盲区,连人带车被卷入车底;4月23日,小榄镇一男子驾驶电动自行车被卷入大型货柜车车底,当场身亡……

近日,发生在中山的多起交通事故、肇事案件,都与电动车有关,这是中山近年来电动车治理困局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中山市电动自行车(含违标车、旧国标车、新国标车)保有量已达110万辆,其中违标车占比高达92%,超过100万辆。庞大的基数之下,是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交通违法的多发、频发。

去年6月21日,中山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对违标电动自行车设置1年过渡期。过渡期将尽,登记上牌管理制度即将全面生效,中山市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能否破局?这需要从“上牌”背后的治理逻辑分析。

近几年,中山交警每年都会不定期开展各类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

近几年,中山交警每年都会不定期开展各类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

数量快速增加,是不是乱的根源?

因购买经济,使用节能、便捷,电动车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群众短程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加之中山居民出行距离较多为短程,尤其是城区范围内的通勤,电动自行车成为解决日常代步问题的优选项。数据统计也证实,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入,中山市常住人口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需求在不断增加。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字,2014年,中山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60多万辆;而根据中山市交警部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这一数字已经增加至110余万。

电动自行车数量快速增加,各种交通乱象也随之而来。因中山市绝大部分道路路面未划设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上路随意变换车道,对正常道路交通秩序形成了干扰;很多“车手”交通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不遵守交通信号、随意转弯、不按规定载物、违法载人、占用机动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较为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涉电动车交通事故处于高发状态。

据中山市交警部门统计,2017年,中山市涉及电动自行车(含新国标电动车、旧国标电动车)的交通事故达63宗,死亡11人,受伤50人。仅2017年上半年,中山就有近两成的交通事故与电动自行车有关。2019年,中山市电动自行车(含新国标电动车、旧国标电动车)发生事故88宗、死亡7人、受伤88人。因违标电动车纳入机动车管理,所以,不统计在这一数字内。换句话说,如果算上违标电动车,涉电动车交通事故数量将更为庞大。

的确,从现象上看,涉电动车交通乱象与电动车保有量成正比,但是,能否得出“乱因为多”“多必然乱”的结论?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要探讨电动车乱的根源问题,必须从治理逻辑出发,反思现行治理方式存在的弊端,探究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交通高峰期,中山交警上路引导车辆通行秩序。

交通高峰期,中山交警上路引导车辆通行秩序。

新国标实施带来的治理新契机

毋庸置疑,不断壮大的电动自行车队伍,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压力。问题根源已经很明确,为何治理却一直那么难?实际上近年来,社会对于严管电动车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由于电动车涉及人群数量太大,执法环节的争议性和难度都较大。

以交警路面执法为例,近年来,中山交警部门不断“出招”,2016年,在《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发布的背景下,从当年12月15日起,中山交警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摩托车、超标电动车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中山交警部门又在博爱路、兴中道等城区主要路段设置现场教育点,对违法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进行现场教育。几乎每一年,中山交警都会不定期地开展各种针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查处行动。尽管整治行动推陈出新、连续不断、措施多样,但整治效果一直并不理想。

“路面执法已经是针对电动车违法行为进行执法的末端换节,这个群体数量如此之大,与有限的交警执法力量形成悬殊,加上较强的执法争议性,这些都构成交警执法的巨大阻力。”一位一线交警执法人员这样说。

事实上,不仅交警路面执法面临困境,路面以外的电动车监管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2013年,中山曾按照“旧国标”出台《中山市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管理办法》,规定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为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但由于当时社会对“超标车”定义存在较大争议,且超标车数量庞大,超标车退市工作进展迟滞。

4月29日,中山路与悦来路交界处天桥下,几辆电动车停在机动车道上。

2018年5月15日,电动自行车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新国标)正式发布。2019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将结束过渡期正式实施。为推进新标准实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公安部三部门联合发文,提出严管电动车生产、销售及使用行为等意见。

总的来说,在新国标出台之前,中山市执法部门在治理电动车方面,存在治理界限不清晰、执法工作争议大的问题,执法部门主要采取基层探索性治理的方式,但这种边执法、边探索的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而新国标的正式实施,为电动自行车管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国家三部门联合发文,为电动自行车执法工作提出了“严管”的明确方向。这些自上而下实施的电动车管理新政,解决了执法部门在治理工作中的困扰,为中山治理电动车之乱带来了新的契机。

违标电动车载人快速行驶中。

上牌管理背后的治理逻辑

登记上牌管理,能否止住电动车之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清楚“无牌”与“乱”之间的关系,以及登记上牌背后的治理逻辑。

中山市公安交警支队非机动车管理中队中队长方小江表示,在未实施登记上牌管理措施之前,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或涉及交通肇事事故时,交警部门较难追踪到车主或驾驶人。实施登记上牌管理制度后,相当于电动自行车有了“身份证”,车辆一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或肇事后,车辆信息、车主信息等将直接被交警部门追踪锁定,车主和驾驶人将很容易被溯源追责。去年6月21日,中山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工作,中山发放的首张电动自行车号牌上,就印有一个追溯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车辆的相关信息。

因此,登记上牌管理制度意味着,车辆违法成本的增高,将对车主和驾驶人产生的最大制度威慑。车车登记上牌,人人遵规守法,交通秩序将得到大大改善,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也将显著下降。

绿灯亮起,各类电动车一起穿过斑马线。

实际上,在现在法治社会中,实施登记管理制度也是治理社会事务“无序”发展的最基础措施之一。因此,登记上牌管理制度,对于电动自行车发展乱象,同样适用。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管理,可以解决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中的管理无序问题,有利于掌握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分布状况,管控交通秩序和预防交通事故,破解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难赔付等问题;有利于加快淘汰在用的不合标车辆、打击电动自行车违法犯罪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1-2月,全市范围内人员流动、交通活动大幅减少,全市交通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下降40%和37%。但随着全市复工复产工作的顺利推进,社会生产活动逐渐恢复,全市交通事故数量也逐渐恢复到同期水平。其中,涉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中山市电动自行车(含违标车、旧国标车、新国标车)保有量达110万辆,其中违标车占比高达92%,这意味着,6月21日起,将有超过100万辆超标车将被淘汰禁止上路。而符合新国标的10余万辆电动自行车中,目前已有2万多辆完成登记上牌,尚有8万余辆尚未正式上牌。

距离过渡期还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新国标电动车上牌已迎来一个小高潮,违标电动车退市淘汰工作任重道远。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管理制度即将全面生效,能否止住中山电动车之乱?仍需要时间来验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如何科学管理中山电动自行车,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留意。你的观点,可以改变中山。)

【相关阅读】

@中山市民,过渡期即将结束,你的电动车上牌了吗

超标电动车禁行在即,新国标车型在中山销售猛增


编辑 伍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