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支援荆州ECMO团队:我们曾经生死与共

南方+ 记者

4月7日上午10时,中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51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山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湖北省武汉市、荆州市松滋市和公安县,开展医疗救治情况和抗疫救治一线事迹。中山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中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袁小玲等6名医疗队成员出席发布会。

“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赶紧将我们的生物钟调整过来,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回到我们的家人和同事身边去。”4月2日上午,在中山市三乡镇的温泉宾馆,经过14天的休息,中山支援湖北荆州ECMO救治医疗队队长廖小卒和同事们已经从“高度焦虑”状态中走出来。

一个多月前的2月18日,正在中山参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ECMO救治医疗队“成建制”应召出征湖北荆州。团队中,中山市人民医院医师、队长廖小卒此前曾参与对中山首例新冠肺炎危重产妇的救治工作;主管护师赵自勇本身是湖北十堰人, “家乡有难岂能不回?”;医师阮宗发出发前对家里六岁的孩子依依不舍:“只能跟孩子说爸爸变身奥特曼,去打病毒怪兽了。” 

还有胡锡祥、李倩怡、张银英、张露、阳晓娟、韩萍……尽管已是合作多年的同事,但这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生死与共”。“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过去时,我们就不单单只是同事了。” 中山市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李倩怡说,“因为我们说了一起去就要一起回来,那种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感觉,与以往完全不一样了。”

初抵湖北:“这是我们之前不可能经历过的事情”

2月19日凌晨,ecmo9人团队抵达武汉。“那么大的武汉站,只有我们一辆车、几个人停下来,那时候才有了‘上前线’的身临其境感。”回忆起初抵武汉的感受,廖小卒认为,尽管事先已经做了很多心理准备,但队员们仍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

生理上的不适应也同样是一种考验。“说心里话,在湖北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冷。是从心里冷出来的那种感觉。”张银英回忆,“高速路上黑麻麻的,除了我们的车外,什么车都没有。”

从高铁到高速,一路紧赶慢赶,医疗团队在凌晨抵达了荆州市中心医院。已经接近一天没吃东西的医疗队成员们,接受了荆州市中心医院医生们的宵夜邀请——每人一包方便面。“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才真切感受到前方条件的艰苦,和荆州医护人员的不容易。”几乎没有休整,抵达湖北的次日,ECMO团队就投入到了与他们的并肩作战中。

第一次进隔离病房,ECMO团队便在护士长张银英的带领下,对原有的重症病患从身体护理到医疗设备的清理进行全面护理。“这是我们之前不可能经历过的事情,”廖小卒说,“以前在普通病房一两个人可以搞定的事情,穿上防护服后,五个人花了三个小时才完成了第一个病人的护理。”

当时,荆州有超百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当地缺乏ECMO设备和管理团队,这也是ECMO团队被紧急召唤支援的原因。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ECMO团队成员们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 

“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上班、睡觉,闹钟都是4小时一响。” 张银英说。

但令成员们感动的是,荆州市中心医院和当地政府给予了医疗队最好的后勤保障。“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他们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最好的都给他们。” 

生死转运:“身体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今晚去一趟监利。”2月19日下午,廖小卒接到了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蒋文新的电话,得知监利县中医院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通过ECMO上机后进行转运治疗。

接到电话后,廖小卒马上召集团队,经商议后,廖小卒和团队成员、中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阮宗发出发前往监利县。

“原本2个小时可以到达的,因为封路,我们整整走了差不多4个小时。在车上,因为空间狭小,闷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原因,车上的人员一度都测出超过38的体温。” 廖小卒说。尽管回忆起来是一个“趣闻”,但当时对于身处前线的队员们来说,心理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19日晚11点30分,治疗团队抵达监利县中医院,进入隔离病区对患者进行ECMO上机手术。

一般情况下,上ECMO手术要求高,定位血管、穿刺静脉/动脉、插管置入、成功运转等步骤精细复杂;由于会接触到患者血液等传染性病源物质,对手术环境要求也高。但监利县中医院条件有限,医生们只能在病房里开展手术。

抵达荆州后,廖小卒、阮宗发等人都还没有来得及接受防护服穿脱的培训。阮宗发身高183cm,高大的他穿着大号防护服仍然很紧绷,这会给他带来风险,因为过于贴身,他可能自己无法脱下来。进入隔离病区后,防护服即被污染,脱下时须特别小心;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没有人能够帮忙,必须靠自己完成;加上长时间不透气的大量工作带来体能消耗,稍不注意很可能被粘上病毒。“没关系,找件最大的就行,快点穿好进去。”他说。

“拿3000毫升盐水来!”廖小卒速速打开拖着ECMO设备的箱子,拿出主机和离心泵头、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管道等多种耗材,接管、排气,用盐水将膜肺中的气体排出,再开机调试,数据正常,准备完毕。

近2个小时后,手术成功。监护仪上,各项生命体征开始好转。在克服了负压舱不够大等一系列问题后,凌晨5点19分,转运开始,救护车载着病人,驶向荆州市区。

坐在负压舱里,廖小卒和阮宗发在紧张的手术后开始感觉身体不适。“负压舱密不透风,一方面护目镜绑得耳朵生疼,另一方面又觉得晕车、想吐。身体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赶路、手术、转运,10多个小时的奔波后,廖小卒和阮宗发终于回到了荆州市中心医院。守候已久的同事们立刻对患者开展后续救治。

朝夕相处:从同事到“兄弟姐妹”

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让医疗队的成员们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

“不单是说工作要做好,而是大家之间一定要互相照顾好。”李倩怡说。廖小卒至今仍记得一个让他非常感动的细节:“同事们都知道我有鼻中隔偏曲,鼻子容易出血,在工作中是比较容易暴露的,大家都很关心我的鼻子有没有问题。”

由于工作需要,成员们每天都会领取鱼肝油来润湿鼻子。廖小卒发现,同事们都会很自觉地留下不需要的鱼肝油给他。“可能他们自己都忘了这件事,但我真的觉得很温暖。”

因为工作的认真和负责受到同事们高度认可的张银英,总是提前上班,延后下班。“你怎么还不下班?”由于防护口罩的使用时间只有4到6小时,同事们总是催促张银英尽早下班,担心她有被感染的风险。

一次,为了抢救一名病人,张银英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身穿防护服连续工作了9个多小时,急得成员们反复询问:“银英怎么还没回来?要把饭给她留着!”没带手机的张银英事后知道同事们的关心后,深为感动。 

“我们想把我们自身经历过的一些故事分享给别人,特别是年轻人们。”廖小卒说,“有很多学生们给我们写信,把我们当成了英雄。但其实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全国大概有5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也是身为中国人的一种担当。”

附:中山市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名单

与亲人团聚!今天,英雄回家了

英雄回家|我们仍被惦记着:中山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日与夜

英雄回家|历经52天,这批“最可爱的人”安全回家了

英雄回家|中山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荆州战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曾艳春  雷海泉   通讯员  陈立群

【视频】卢子衡  李姗恒  叶志文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策划】罗丽娟


编辑 伍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