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也能玩转素养教育,东莞教师用心做好“云课堂”

教育莞家
+ 订阅

为了做好关于“植物”的课件,带着口罩去公园拍摄照片;为了上好“土壤”课程到农田菜地录制土壤、昆虫视频……这是两位东莞教师的经历,自3月2日线上教育开展以来,东莞上千名老师参与到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课程开发中来,为了给学生带来丰富、有趣的线上课堂,他们使出浑身解数。

特殊时期,特别课堂,当上课的场地从熟悉的教室搬到了屏幕之上,这考验学生更考验教师。保证“一个人的课堂”有趣又不失严谨,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份责任。

上周南方+推出《谢谢你们,我的老师!》,对话十余位老师,纪录他们参与线上课程开发的感触与收获,今天南方+继续对话参与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三门学科课程开发的7位老师,探访一堂网络背后的用心。

值得一提,防疫居家线上教育期间,东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育人方法和途径,既要指导学生加强文化知识学习,也要指导学生加强品格修养、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劳动技能培养。

全市小学线上教育方案中,各学科安排的课时均较平时学校上课的课时要少,与此同时,科学课时增加,从下周起三、四年级一周各安排3课时,五、六年级安排2课时,此外各年级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也各有1课时,科学素养类课程比重加大,体现了东莞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视和落实。

“我们采用了开发小组组内初审、名师交叉审、学科教研员终审方式,确保推送的每一节课都是优质、科学的。”这是科学教研组的工作日常,参与老师们分工合作,当然保证内容的科学、合理仅是第一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则更大的考验。

张茂良老师是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之一,他直言从农田、菜地里录制土壤、昆虫的视频,为的是让科学课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受出发,没有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开发?疫情当前,教研团队达成共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发挥“课程抗役”的作用。为此,东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课型”团队,从教学生认识疫情、防范疫情,到以口罩等为切入口探究疫情,扎实推出课程,此举也获得专家团队认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培专家邹开煌教授点评,“你们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从生活中找素材,立足学生开发课程也是此次信息技术课程团队的内容核心,从信息战疫慧思辨,到慧学习、慧生活、慧创新,课程层层递进,正如参与课程开发的赖露媚老师直言,“希望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技术不只是技术,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工具,来改善生活、帮助学习”。

疫情打乱了学生返校计划,但老师们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带着学生认识疫情,认识生活,呈现教育最质朴的意义,本书之外世界很大。学生返校时间仍待定,线上教育仍在持续,此刻我们仍想道一句:谢谢你们,我的老师!

接下来,随我们一起走进7位老师——

江润荷

学校/单位:东莞市莞城运河小学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没有固定教材,一个年级一个课程,在课程开发前,教研团队已经达成共识围绕疫情开发课程。对我来说,这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在学校我主要教小学高年段学生,这次加入三年级团队就像经历了一次课程开发的全方位培训,比如资源选择、互动设计、课后任务布置等,都需要去思考学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而老师们又应该怎样根据学生能力、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知识的传授不是最关键的,而是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比如下周要上线的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第三课《小小口罩学问多》,课程围绕口罩的种类、材料、不同口罩的不同用途等内容展开,引导学生做口罩的探究。

夏芳丽

学校/单位: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进门如何消毒?爸爸妈妈回来了要怎么做?这些实用的技能,都出现在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团队老师倾力合作的结果。事实上,从组团队到第一节课推出,我们只用了一个星期,但这一个星期基本处于24小时备战状态,课程脚本修改完善一直进行中,团队一边修改、一边制作、一边完善。

这个过程很累,也令人感动,比如负责指导的市教研员陈碧瑜老师,她让大家早点休息,但我们事后通过文档修改纪录看到她通宵加班,团队作战让大家更有动力。事后,通过对学校学生、家长反馈调查,有学生说很喜欢课程中动画互动效果,也有家长反馈学生会跟着视频在家指导家人,这些让我们觉得付出是有意义的。

陈海乐

学校/单位:石龙第二中学

学科:信息技术

我是东莞市信息素养通识课程开发团队的一员,这次主要负责《信息战疫——慧学习》的课程设计及主讲。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制作成通识课,所以学科专业性的内容较少,我们希望能切实帮助到在家上课的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包括制作思维导图动画,也是想给学生提供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让信息助学习。

这堂线上课程很有意义,除了能指导学生们更好的上网课,对我个人来说教师间团队合作是一次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团队之前没有尝试过类似的备课、上课形式,筹备过程大家认真地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思考,这样的经历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去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力。

赖露媚

学校/单位:厚街中心小学

学科:信息技术

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发现为了与病毒对抗,许多科技新技术、新产品被应用在方方面面,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创新。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在课程开发中,通过介绍东莞学子信息技术创新课题案例,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中国创新的力量。

网课中我们面对的学生跨度比较大,如何能让一堂课被不同学段的学生接受并且有所收获,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作品可以是制作Flash、网页等,也可以是图形化编程,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技术不只是技术,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工具,来改善生活、帮助学习,甚至能为社会作出有价值的创新产品。

郝露茜

学校/单位:塘厦中学

学科:信息技术

面对疫情,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树立大家的信心,但是这种信心并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感受到来自科技的力量、政府的力量等。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我们希望介绍“物联网”这个概念,让孩子们能够从科技中获取力量,树立起这场“战疫”一定会胜利的信心。

以前大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理解可能只是聊“技术”,我们希望以技术为基础、紧贴时事,传递信息意识和社会责任。比如“物联网”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做什么、如何用好这些数据,都涉及到信息伦理的问题。通过开展网课也让我认识到之后要从生活中去提醒学生构建信息伦理,他们是属于未来的。

张茂良

学校/单位:茶山镇教育管理中心

学科:科学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到目前为止共计录制了8节网课。因为互动性不如平时上课,所以录制网课时我会想象学生能不能听下去,网课录制也对我的能力和认识有了一次更新。在网课中我留下了自己的邮箱,许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留言发到邮箱同我交流,虽然很多时候都是晚上抽空进行录制,看到他们说很喜欢课程,还是感到这项工作很有意义,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除了学生还有许多老师也向我反馈他们的收获,他们有些将录制的视频作为资源开展双师教学,探索教学新模式。科学课的老师多是兼职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时间精力都要少些,这个时候推出精心打磨的录制视频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师们把握课程实施。

莫春荣

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

学科:科学

到目前为止我参与录制了10节课,有四年级教材课程,也有三年级拓展课程。云课堂相比传统课堂就缺少了很多面对面的互动,在录制课程过程中,团队老师会注意紧扣教材、增加趣味性、增强互动性。我们鼓励学生在家进行实践学习并分享,因此课程也会从身边取材,开展一些“厨房实验”,比如让学生认识到勤洗手的作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土豆开展对比实验,用不干净的手接触过的土豆更易生长霉菌,也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学习可以向课外延伸,真正做到课堂无边界。

经历这次疫情让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从现在开始努力学好科学,做一名热爱科学的新时代好少年。

【撰文】黄婷 于羽佳 毛敏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