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我的老师!

教育莞家
+ 订阅

线上教育首周顺利结束了,昨日南方+报道“东莞线上开课首周:学生家长纷纷点赞名师”。学生娃顺利开课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家长的配合参与,离不开每一位课程开发教师呈现的魅力课堂,更离不开全体老师背后的付出与努力。

为了方便学生老师上课,结合线上教学安排,在2月25日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线上教育的通知后,东莞教育系统第一时间进行了落地统筹组织。

以小学线上教育为例,东莞市教育局组织了10个教研团队为3-6年级学生定制全学科的课程,每周推出16节网络课。各学科课程开发团队由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名优教师组成,全市300多位老师参与。

老师们分工合作,有人站在台前出镜录课,有人站在幕后设计教案、把关内容,正是因为他们的携手努力,才有了一堂堂优质课程的及时上线,保障了学生新学期学习的正常开展。

不到一周的时间,录制两个课时课程,这是南城中心小学数学科丁爽老师的经历,也是其他参与课程开发老师的经历,“说实话很累,但一想到不止我一个人累,就觉得没什么了,再一想我们几位老师辛苦了,全市五年级老师、学生都能用上,又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丁爽老师的心声,道出了线上教育的关键。把课堂搬到线上,几个字说起来轻巧,背后却是庞大的一张网,学校怎么组织、班级如何管理、教师如何参与、学习效果如何保障?这背后是东莞全体教育人的齐心协力。

在线上教育这张大网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生态圈,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的答疑解惑、作业辅导,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疫情打乱了生活学习的节奏,而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回归生活的本来面貌。参与课程开发的道滘新城小学美术教师张雪涛说,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而全体东莞教育人的参与,保障了全市线上教育有序的进行。

东莞学生娃们,战疫一线医护人员“逆行”的举动很美,我们相信你们认真上课的样子也一样很美,老师们为了让大家上好网课而努力的样子,同样很美。

连日来,南方+记者采访了16位教研团队的老师,听他们讲述线上课堂背后的故事、感触与收获,而他们也是东莞数万为学生线上学习努力付出的教师代表,记录他们的故事,也想对全体老师们说一句:谢谢你们,我的老师!

胡嵘苹

学校/单位:东城教育管理中心

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

从接到任务到交第一节网课,只有3天时间,到交第二节网课只有5天时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累并坚持着,三年级《我是独特的》这两课时网课,加了三个通宵班完成。后方最好的战“疫”,就是让家长安心,希望屏幕前的孩子们会喜欢老师们的课。

曾文燕

学校:长安镇中心小学

学科:道德与法治学

参与网络课程的开发是我和我们工作室团队在这个寒假里非常特别的经历,用一周不到的时间完成课程录制,课程上线后不少孩子发信息给老师说,“老师您的课上得很好,我都听懂了”,简短的话语令人感动。希望能快点见到孩子们,也可以自豪地告诉他们,你们的老师也为抗疫做了一点点贡献。

彭才华

学校:莞城中心小学

学科:语文

我录制的《古诗》三首是四年级的第一课,时间紧,要求高,新教材,可想第一周备课的难度。40分钟的课程20分钟内讲完,没有学生互动,只有课堂足够精彩才能真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此我特意找了音乐和画面配合讲解。这样的经历,我想也给老师们带来思考,拿什么吸引孩子?

林金灿

学校:东城小学

学科:语文

有老师负责课程的录制,也有老师负责最后审核,我就是课程最后的“把关人”。一句话、一个拼音、一个标点,我们都力争不出错,审核老师们责任很大、压力也很大,但我们希望能呈现给学生完美的内容,希望他们会喜欢。

丁爽

学校:南城中心小学

学科:数学

之前的两周,学校已经在进行线上教学辅导,加入数学学科的课程录制,说实话很累,但一想不止我一个人累,还有那么多老师和我一样在做同一件事情,就觉得没什么了;再一想,我们几位老师辛苦了,全市五年级老师、学生都能用上,就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张永华

学校:松山湖实验小学

学科:数学

我录制的四年级数学第一、第二课时,已经上线,从教学设计、备课到录制、剪辑,自编自导完成课程,可以说线上教育,是对老师全面综合素质的考验,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技多不压身。

邓凤娇

学校/单位:莞城教育管理中心

学科:英语

录课两个字说起来容易,背后有无数看不到的工作,我负责的是六年级资源团队的组建及资源建设与把关,主要看老师的备课,教材把握,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一节课从设计到最后成品,从头到尾十几二十稿,是很正常的事情。三更半夜团队协助制作也是家常便饭,为的是给学生呈现更精彩的网络教育课,为老师们的付出点赞。

林敏

学校: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学科:英语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去一线加入战疫,那就通过自己的专业为东莞孩子做些事情。我负责英语课程的录制,接下任务只有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为此临时买了一台配置更高的电脑。从拍到录再到后期,加班搞了一个通宵,这个过程很难忘,也希望孩子们在家能真正学到知识。

黎丽云

学校/单位:大岭山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疫情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参考借鉴,我们从构思、定题、设计、脚本打磨、课件制作,每一个环节过关才开始下一步,这个过程很辛苦,但能为全市学生提供及时的课程资源,非常值得。

赖冬梅

学校:东莞市东城第五小学

学科: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通识课程开发,团队商量后决定针对当下情况进行课程开发。针对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第一课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学生辨别信息及增强学生信息责任意识;第二课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课程学生都会喜欢。

程庆雷

学校: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

学科:信息技术

第一周信息技术学科做了全学段的通识课程,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学生反馈调查,接下来也会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进行有特点的课程设计。目前,团队教师有了一个共识,疫情结束后团队也不会解散,我们会以课题的方式,继续凝聚力量,开发课程,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价值。

香荏堂

学校:莞城中心小学

学科:科学

网课对老师的挑战,在于课堂的创新思维,能够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投入进去真正学,我录制的课程五年级第一课《平直的梁桥》,一直在思考,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到多少,希望通过这节课引起他们思考。

张雪涛

学校:道滘新城小学

学科:美术

线上教与学模式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尝试和体验,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复推敲,怎样讲才能让学生听得明白、记得牢固;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看得清楚、易于掌握。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希望我们的“云”课堂能为孩子们带来愉悦的体验和内心的启发。

胡萍

学校:莞城实验小学

学科:体育与健康

线上课程,要保证有效果,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体育的课程更多在于动作的规范、连贯,对于体育学科团队来说,“云”沟通办公很辛苦,当面沟通可能2分钟搞定,线上交流也许要10分钟、20分钟,但我们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张晓燕

学校:凤岗镇中心小学

学科:音乐

买了灯,买了幕布,准备了服装道具,和学校借了录像机拍摄,十几分钟的课程,为了更好的效果,拍了一整天,这是我的课程六年级音乐第二课《阿细跳月》制作经历。线上教育,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探索,希望我的课能真正把孩子们吸引进去,否则这样的课就没有意义。

于洪民

学校:松山湖第二小学

学科:音乐

主播不好当,网红更不容易,网课如果和平时的一样就没意义了,如何让15分钟的课变成有效的15分钟,让15钟变得更有延续、思考,从一开始备课我就在思考,为此我特意淘宝了假发等道具,希望打破老师的一本正经,从形式上吸引学生。

【记者】黄婷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