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魁河、大沙河、大洲涌、大良河,还有伦教大涌和羊大河……本期“河湖讲述者”所呈现的河流,名字里都含有一个“大”字,而11位中小学生则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有关它们的鲜活有趣的故事。
有奖互动环节继续进行。上一期《河湖讲述者|身边的河是我的“感情之河”,顺德本真未来学校专场来了》收获评论最多的是该校六年4班学生梁昕岚,将获得限量版水义工T恤一件↓↓
本期刊登的11篇佳作,你最喜欢哪一篇?请在评论区为你所喜爱的作品留言打call吧!你的鼓励,都将会成为作者们奋发创作的动力!
■范文选登
大魁河,一条普通的河
文|罗家乐
这是一条普通而又简单的河,就在我家附近,名叫大魁河。
大魁河上总会有几条货轮或几条小船经过,不时发出几声鸣笛声。河两岸分别有一个码头,这边码头的人可以乘船去对岸,对岸码头上的人可以乘船来这边。这两个码头连接的是容桂和中山,有些上班的人要去中山那边,可是他们骑的是电动车,上不了高速公路,有了这个码头后,上下班就方便多了,两元钱就可以体验和车一起“过渡”的滋味!
河里有许多鱼,经常有一些捕鱼的人来岸边钓鱼,这边钓得差不多了就乘着船到对岸去钓鱼。因为这条运河早上涨潮,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才退潮,所以大部分捕鱼的人都是下午才来的。
自从爸爸见了捕鱼的人每次都能提着许多“战利品”,他就决定在网上也买一套捕渔具,也想体验一下捕鱼的滋味。当渔具刚到家的时候,爸爸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全家,带上渔具,去运河捕鱼了。
到了运河,爸爸拿出钓鱼竿,看着正在钓鱼的一位大叔,跟着步骤一起做,不过多久,那位大叔就钓到了一条大鱼,可爸爸的鱼竿就连动都没动一下,我对爸爸打趣道:“哈哈,爸爸你可真像传说中的‘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啊’!”爸爸不甘心地说道:“我还是个新手嘛!”妈妈听了说:“你都没有放鱼饵,你确定能钓得到鱼吗?”爸爸听了才恍然大悟地说:“对!对!对!只是忘了放鱼饵了。”大伙都沉浸在笑声中……
有人钓鱼,自然也有人买卖鱼。钓鱼和捕鱼的人把鱼卖给卖鱼的人,卖鱼的人又把鱼卖给我们这些买鱼的人,就这样,这些鱼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了。
我很喜欢这条河大魁河,一条普通而又简单的河!
(作者系顺德区容桂扁滘小学六年1班学生,指导老师余嘉欣)
大沙河的趣事
文|卢孝贤
小时候,我喜欢跟着爸爸一起去大沙河边,牛儿在吃草,爸爸就给我讲大沙河的故事:它是一条北江的支流,因水面积较小,我们南方气候非常湿润,所以河床上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和很多不知名的植物。这河床长期以来都是附近村民放养牛羊最好的牧场。
爸爸还常带我去大沙河中摸鱼、游泳,那时的水不深,有些小水洼只有我腰际那么高。我穿着小泳衣,套上救生圈在水里戏水。有时,我真想变成一条小鱼儿,永远永远的生活在这里。爸爸经常在深水区表演潜水,我每次看到都非常羡慕,真想像爸爸一样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游玩啊!有一次爸爸告诉我水底下有许多“宝贝”,但又不说是什么,有时还掏一把沙子逗我猜。后来,他才告诉我,他所说的“宝贝”指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小鱼,那是水里的精灵。
几年前,为了抗旱防涝,也为了供应下游城市用水,政府对大沙河进行的河涌整治工程,疏导阻塞、蓄水,并加固两岸河堤。政府的治理之后,两岸河提更加坚固了,还建设了许多个排灌站,对农田的灌溉更方便、更有效了。大沙河还成了范湖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波荡漾,两岸花红柳绿,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伫立在河堤上,春风轻拂,像千万条绿色丝带随风瓢舞,格外好看,阳光照射在河面上,泛起了片片金光。
(作者系三水区乐平镇范湖小学六年5班学生,指导老师何雁开)
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大洲涌
文|郭霓烽
伦教是著名的水乡,境内河流密布,水体众多,但在当地人的词典里,“河”是一个出现较少的词汇。大点的河呢,是珠江的一些大支流,人们叫“水道”;小点的河呢,就叫“涌”。其实“河”也是有的,譬如伦教的形象河——“羊大河”,不过是比“涌”大点的水沟。
“涌”是本地人最温馨最熟悉的河流,就像一部电影,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上世纪建造的那些低矮的瓦房,很少有不是依涌而建的。那时候,屋舍是家,家的旁边就是取水和洗衣的涌;要出门了,涌边就有船,走出了涌,就上了“水道”,走过了“水道”,就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走向精彩的世界。
在我家门前,有一条涌,大家都叫她大洲涌,那里的水挺清澈的,涌里的小鱼们时不时探出头来,泛起层层涟漪,在我家门浓密的榕树叶子笼罩在水面上,把水都染绿了,那一条条的老须就像老人的胡须一样,缠绕在树枝上,悬挂在水面。
时常听老一辈的人回忆说,这条涌以前并没有那么宽,而是窄窄的,环境也没有现在这么好,那里以前是一个水上集市。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只小艇,那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最早人们是以捕鱼为生,后来就有一些人用小艇拉着自己种的甘蔗在埠头、岸边卖,渐渐地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水上集市。当时不单只有水产品卖,还有水果、蔬菜、干货等商品,吸引着东西南北的人们聚集在这条涌里,各自挑选着自己所想要的物品,那场面可热闹了。从那时起,这里便慢慢繁荣起来,有的人家为了方便,甚至就住在船上,现在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小艇。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汽车、道路、铁路也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商品贸易的形式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从原先的水上集市转换到陆地上,人们做生意也从船上到了陆地上,楼房也从那时渐渐多了起来,这大洲涌也成为了这一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时间在不停地流淌,大洲涌由原先窄窄的河道,到现在变得十分开阔,两边修起了人行道、绿化带和护栏,同时在水中种植了一些供观赏的植物,对水的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渐渐地,这条河涌变成了当地一些特色活动的选址,例如一年一度的小型龙舟比赛、游龙、水上婚礼、水上对歌等,吸引了许多外来的游客,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里,了解这里。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我相信,大洲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作者系顺德区凤城实验学校初三18班学生)
伦教大涌的变化
文|钟培妍
我小时候经常与爸妈到这里散步,但每次路过那一条河涌,我都会问,妈妈,这条河是什么河呀?怎么闻着一股臭味?妈妈总是带一脸不耐烦地说:“一个小孩子知道这么多做什么?这是条臭水沟。”
时间过得飞快,我长大了,也终于知道了这条河涌的名字——伦教大涌。十年的时间,伦教大涌河悄悄地变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我再次路过这里时,人们总是带着微笑边走边聊着些什么,看到这个变化,我瞬间感到疑惑,小时候的河涌被人们嫌弃,现在却让人们快乐,这是为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回家后,我查找了许多资料,原来在这十年里,经过人们的整改与整治,将这条河涌给整治干净了!资料显示,根据《伦教大涌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伦教大涌工程主要对沿线十九条河涌实施全面截污,包括列为黑臭水体的伦教龙田涌,拟新建截污管道62.44公里,清淤126.98万立方米,管网修复29.98公里,并建立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截污工程采用“道路开挖截污+河涌沿岸挂管”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将污水江入已建成污水主干管网系统后,输送至伦教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些想法是耗费了多少人的智慧,花费了多少精力想到的啊!最吸引我眼球,却是它整治结束的日期:二零一八年底完工。届时伦教污水集中收集率将可达百分之八十五,大大地从源头解决水污染问题,逐步提升河涌水质和群众生活环境。看完后,我感到十分震惊,原来治理这样一条发臭的河涌是多么不容易!
当我再次路过这里时,时不时想到人们看到这里河水的画面,从心里感到敬佩,的确,这么干净的河涌是令人这样舒心、这样愉快!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汇贤初级中学初一12班学生,指导老师谭彩虹)
有温度的羊大河
文|何秋娟
羊大河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它清澈见底,如同晶莹剔透的宝石,平静温和得似一位柔情似水的姑娘。在羊大河的两旁,有休闲的小路、健壮的大树与美丽的花朵点缀,显得羊大河更加得动人。
这美丽的羊大河,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今年的3月。
那段时间,阴雨绵绵,空气中弥漫着湿冷的味道,光是在室外就冷得刺骨,更别提河水的温度了。
某一个平常的下午,在伦教羊大河附近突然传来水花翻腾的声音,而这阵异常的声音一出现,立马引起了两名正在附近巡逻的伦教派出所警辅人员的注意,两人连忙往声音起源处飞奔过去查看情况。
两人去到声音起源处后,只见一位老妇人在羊大河中拼命地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救人心切的郭sir来不及脱下他的衣服便纵身一跃、跳下冰冷的河涌,快速地游向老人的位置。与此同时,梁sir在岸上立刻通知附近民警、消防队以及救护车到场支援。
郭sir利用丰富的救生经验,快速游向老人背后,双手从老人腋下托起,仰泳着将其拖向岸边,同时大声告诉老人别慌。此刻,伦教专职消防队与救护车也赶到了现场,一同协助郭sir将老人拉上岸。
最后,民警协助救护人员,一同将老人送上救护车,到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而郭sir则拖着疲惫的身躯,靠着电灯柱休息,一切的辛苦在老人得救后烟消云散,他紧接着收拾好身上的装备,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
经了解,老人家今年74岁,当日早上,她路过羊大路时由于雨天路滑,不慎坠入了羊大河中,幸亏正在附近巡逻的警辅人员发现异常并及时救援。目前,老人家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身体状况良好。
这个发生在羊大河上的动人的故事就以这样的完美结局而结束了。
救人的郭sir是一名老党员,春节期间他也成功救起一名落水女子,他一直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了维护自己负责的辖区的平安稳定,一直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郭sir在这么阴冷的天气下,面对这么冰冷的河涌,却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下冰冷的河涌,快速地游向老人,似乎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冷意,利用丰富的救生经验救下年过七旬的老人,在救老人的过程中还大声告诉着老人“别慌”,平稳老人的心的举动所深深得感动到了,我此时此刻只想对郭sir说一句话:“您纵身一跃的样子真帅!”
这个发生在羊大河上的动人的故事,让我的每每想到时心都受到触动;羊大河的风景也是那么得美丽动人。
最后,我想说:“我永远爱这条美丽动人的有温度的羊大河!”
(作者系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1916班学生,指导老师喻萌)
羊大河边的停留
文|方佳颖
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一名流浪者,我生来就在流浪。我来到了羊大河边,决定在这里停一停,在这条河的生命中留下一两个脚印。
羊大河,从前将你从此岸联接彼岸的是什么,是我脚下的这座古老的石桥吗?羊大河,从前的你经历了什么?这座古石桥在自然的雨雪风霜中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我要细细地品读,也许它的密码就藏在你那岁月的痕迹里,或藏在哪个老人的回忆里……
索性躺下,我躺在那被人遗弃的石桥上,与大河联接在一起,忽地,脸上一阵阵的甘润,雨细如绵,清风飘摇,这是大河的心愿么?霎时河面烟波浩渺,我在半梦半醒之间,不禁泪眼模糊,我的家,我梦想的源头在哪里?
我像一个丢失方向的孩子,站在雨中,半像旅人,半像流浪汉,我站在这河边,但心啊,早以随清风细雨飘远。
夜已至,鸟已归巢,人已归家......那河却陪着我一直在缓缓地,从容地流着。今夜已夜明,月饱满,丰腴,好想抓上一把这月光,让她在指尖凝成膏脂。我依然躺在桥上,让月光将我铺满,将桥铺满。月色,桥,河水,似乎是旧时的相识,在这静谧中,诉说着衷肠。我也任由月光在身上跳着,一会儿伸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吸入心田,耳边有流水欢快的歌声,有桥那厚重的托举。我睡着了……
醒来,我将启程,不再有半分眷恋,我把千万种思绪留在了这里,我把生命里最柔软的情感留在了这里,我把我们的故事留在了这里。我将启程继续行走远方,去寻找我梦开始的地方,去寻找我梦归属的前方……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汇贤初级中学初一11班学生,指导老师谭彩虹)
羊大河变形记
文|文豪
“妈妈!妈妈!这羊大河里是不是真的有羊啊?”六岁时的我趴在河边的栏杆上,不断地往河面上探寻着,恨不得真的能够找到一只羊出来。
当年的羊大河河水还不是很好,这条小河像极了一个刚从外面回来的野孩子,浑身脏兮兮的,半点光都透不进去。在河边几乎没有人会在上面走,当地的人都躲着它。河边上还夹杂着人们丢下去的垃圾,随着河水的流动,它们不断地运送到更远的地方,留下的却是垃圾散发出来的臭味。护栏上种着的桃花一直都没开过,有些很顽强,能够开出一两朵,可是这些鲜花却少了蝴蝶的陪伴。
世界上运作得最快的东西永远都是时钟,它总是趁你不注意就偷偷转了几年。我从当年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位踏实的初中生,每个星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久而久之,在河边的那条小路上散步的习惯就消失了,渐渐地我也将这条小河给忘却了。直到初二国庆长假,我和妈妈都在家里闲坐着。我无聊地看向窗外,看到了那一排墨绿色的大树,突发奇想,说:“诶,我们要不去河边散步吧!”我们很快就下去了。当我一走近这条小路,我突然感觉这里似乎变了个样。
一切都变好了,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它失去了它当年的气味,全身上下充满着岭南水乡的气息。河道两旁的桃花也开了,蝴蝶在上面尽情地飞舞着。我们走过了小河上的一座桥,那里的河水比别处的还清澈。当时正是下午时分,太阳斜射着大地,透过道路两旁的大树的光照射在河面上,反射出一片墨绿色的倒影。不知不觉,在小河边散步的人也多了,他们也像我和妈妈一样,带着一家人在这条宁静的小河旁聊生活,聊趣事。
我禁不住地感叹道:“哇!这个世界原来也是可以改变的,以前的那条糟糕的小河,如今变成了一道这么秀丽的风景线,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
(作者系顺德区凤城实验学校初三11班学生)
大良城的往日荣光
文|韩丰正
大良河又称碧鉴河,是顺德曾经水运最为发达的河流之一,正是这一条河造就了大良,造就了顺德的繁华。
清朝末年,当时顺德水运最为发达的碧鉴河有两个可直达广州的渡口,其中一个便是“第一码头”。爬满了青苔的河堤上,一道道歪斜的黑石阶静静地卧在水中,如同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着往日的人来人往。码头挺小,但却又如此大。踏在花岗岩整齐排列的码头上,立着一尊尊昔日的人的铜像,仿佛穿越时空:宽大的河面上,扁周舟长船在河面上来来往往,争先斗捷,赛渡抢客。客船靠上了码头,一位母亲拎着菜篮,牵着一个兴高采烈的小姑娘走上了码头。货船停在了码头,只见一位壮汉正扛着鼓鼓的一袋大米走向繁忙的华盖街街口的一辆手推车……我猛地一转头,眼前仍是车水马龙,华盖街上还是人头攒动,想象中的人不过是几尊铜像罢了,我不禁感慨:“船来,人往,不变的是繁华的气息,还有那潺潺的流水”
沿着古树成荫的河畔,踏着小路,沿河的公园里,人们或沿着河边悠闲散步,或放声谈笑,与古河如此亲近。趴在河畔的栏杆上,看着水中的鱼儿点起的一圈圈涟漪,在一番波动后,河面右又水平如镜。这不正如同过往的那些人和事吗?多少人,即使曾卷起一层波浪,却终究难免被时间淹没,而河却永远不变。在如今这摩天大楼林立,公路、桥上,汽车飞驰的今天,大良河始终不变,它既向人们讲述大良的过去,也记录着大良的现在,它是真正的大良的象征了。
一条河,一座城,一个记忆。希望在顺德飞速发展的今天,大良河往日的荣光不会被人忘记。
(作者系顺德区大良桂畔小学六年级6班学生)
我看大良河
文|陈彦炎
岭南水乡,多情风城。大良河畔,车水马龙。
我站在大良河边的第一码头,静静的欣赏着第一码头上的塑像。历史中的“第一码头”是一个客货兼运码头。许多年前,很多大良人都是在“第一码头”坐船,途经伦教、勒流,然后直达广州南方大厦的钟楼。许多商船也正是从这里出发,经过南方四通八达的水路,将货物运到他处。如今,随着河道变化和主要交通方式的改变,“第一码头”化成了牌坊上的四个大字,而第一码头上的铜像依然记载着当时的热闹与繁华。大良河是顺德人的母亲河,她用四通八达的水网将顺德各个镇街连接在一起。源源不断的大良河水滋润着顺德的水土,更养育着顺德人。
今年六月,我和朋友一同去观看龙舟比赛。比赛还未开始,河两边早已挤满了人。龙舟赛(当地俗称“爬龙舟”)是两个村之间的较量,我朋友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村的队员。在第一码头,放着两队的浆。按照习俗,还摆着两头烤全猪,用红纸盖着,两头烤猪中间是两座奖杯。大良河的河面上,吊着一个大红绣球。“咚、咚、咚、咚⋯⋯”鼓声有节奏地响起,两队不相上下。最后朋友的父亲那一队得了第二名,可是你看,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他们在意的并不是输赢。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凤城实验学校初三12班学生)
重返大良河
文|林清萦
一天晚上,在饱餐一顿之后,妈妈提出一起去散步,我们纷纷同意,踏出家门,在星星点点的灯火中散步。忽然,奶奶指着大良河岸边的一艘小木舟,用白话缓缓地说:“哎,那个船之前是我年轻时出去捕鱼用的嘞!”但是,奶奶没有捕鱼很久了,家里人望望便过去了,但我却莫名感慨。
以前啊,大良河江水清澈见底,像一整块的上等的翡翠,小蝌蚪,金鱼,鲤鱼,福寿鱼,各种各样的我叫的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鱼儿都在肆意游弋。岸边绿树衬绿水,总是有许多的孩童在一旁嬉戏玩耍,身边是父母、爷爷奶奶拿着蒲扇在一旁和蔼地笑……
这些啊都是平日的样子,最最令人兴奋的便是端午节时光啦!
小时的端午是最有参与感的节日了,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住在江边,想看赛龙舟就搬张小凳子,坐在大树下乘凉,边吃饭边看,偶尔跟着吆喝几句。端午那时,最开心的就是听着震耳欲聋的鼓声,兴奋地趴在栏杆那儿,望啊望去看哪只龙舟最早到我们这儿,小时候啊总是觉得过节很快乐很开心。
现在呢?
大良河逐渐变得看不清楚了,取而代之鱼儿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塑料袋、塑料瓶子、快递盒、破旧的没有人要的娃娃……岸边也不再是孩童了,逐渐变成了从各地而来游玩的游客来第一码头参观,好像时代在发展,但是我们人与人却越活越远了……
写到这里,我多想回到以前那处处是清新空气,处处是绿色,处处是欢声笑语,鸟语花香的地方啊!
(作者系顺德区凤城实验学校初三19班学生)
大良河边的渔夫
文|徐粤
我在大良河畔仰望高远的天空,那里有南归的燕阵,排成整齐的“一”字,穿过湛蓝的天空。空气中带着桂花的暗香。吮吸着清凉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落叶上下翻飞着。河水被秋风吹得皱起,桥旁的垂柳在风中摇曳生姿,长长的辫子随风飘摆。这时一艘渔船驶过,划出一道水的碧痕,我走上前去,看见他拿着装着橘子的箱子。
“师傅,您怎么不用货车拉呢,这样不是更快吗?”我靠着栏杆,插着口袋。
“习惯了,这是我家里的传统。”他平淡地说。
“为什么?就一条河而已,里面也没有钻石来挖?”
“看到那个石雕没有?那个人背着香蕉,从第一码头下来。这条大良河啊,是我们对文化的寄托!”
我看着那几个石雕,想象着几十年前的岭南人们拉送货物的场景,商人们用白话交谈,他们行使在大良河中,架着的是破旧有古色味道的船只,水波荡漾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有味道啊!
他送给我一点橘子,指着那一排的老房子,说是他家。一眼望去,村庄与水,构成了独特的感觉,说不出来,却又心生敬意。
尽管时代变了,但现代人与旧时人的勤劳也是永不变更的,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没有中断,对初心的执著没有改变。
(作者系顺德区凤城实验学校初三15班学生)
【南方日报记者】罗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